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犯罪新聞中的媒體倫理失范問題【2】

——以“周克華被擊斃”相關報道為例

王沛楠

2013年11月22日16:01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三、犯罪新聞出現倫理失范的主要原因

(一)媒體競爭的白熱化趨勢

在周克華被擊斃后,全國主要的新聞媒體都進行了密集地報道,包括《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全國性報紙,《重慶晚報》、《重慶晨報》等本地報紙和《新京報》、《瀟湘晨報》、《華商報》等外地大報都派出記者進行了現場採訪報道。但分析其報道內容可以發現,所描述的主要事實都大同小異,信源也較為集中,沒有哪一家的報道有明顯的“獨家性”。

在激烈的媒介競爭中,每一家新聞媒體都希望能夠獲得“獨家新聞”以吸引受眾。可現實是媒體數量的過剩導致新聞資源成為了稀缺品,較少的信息被不斷重復報道,每一次重復都在降低新聞的價值。對“獨家新聞”的強烈需求使一些媒體走向了挖掘新聞的道路。這種挖掘可能會帶來具有價值的“獨家新聞”,但也很容易滑向“過度採訪”的困境。周克華案中,對周母的“暴力採訪”體現出來的就是挖掘新聞的負面效應。媒體認為自己挖掘到了獨家新聞,在搶新聞的動力推動下便忽視了對被採訪者的尊重與保護。我們需要非常警惕這種惡性的媒體競爭,很難想象一個失去同情心的媒體如何肩負起其所應有的社會責任。

(二)新聞媒體的定位模糊

媒體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媒體“為誰負責、替誰說話”,有明確的定位的媒體才能更好的發揮自身的作用。當一個媒體把自己定位於“社會公器”的時候,它的經營費用應該是來源於社會的。英國最大的廣播公司BBC是這方面的典范,它通過政府轉移支付接收BBC的電視觀眾所繳納的“電視稅”維持開支,不接受商業廣告,不接受政府資助。穩定而獨立的資金來源才保証了BBC運營過程中的獨立性,能夠沒有顧慮地代表公眾實現輿論監督。

當一個媒體將自己定位於商業媒體,通過接收商業廣告獲得收入時,為了避免媒體資源淪為“金錢的奴隸”,需要建立完善的監督制約體系。美國有世界上市場化最成熟的媒體環境,面對可能出現的媒體在強大的經濟壓力下違背新聞倫理的狀況,美國新聞界出台了包括《報業信條》、《記者道德律》在內的眾多新聞准則,用以約束記者的行為。與此同時,報業評議會等非官方新聞職業道德監督機構大量出現,從新聞行業外部向新聞媒體施加壓力,促使新聞媒體加強行業自律。

我國新聞媒體處於“事業單位、企業經營”這樣一種雙重屬性之中,並沒有清晰地確定自己的位置。“企業經營”使媒體進入了市場,參與了市場化競爭。但與此同時,完整的法律約束和行業規范並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對經濟利益的追逐很容易使媒體滑向低俗與炒作借此吸引讀者從而提升發行量,同時如果又缺乏外部強有力的制約機制,新聞倫理被突破就變得難以避免。在本案的相關報道中,大量充斥著的“擦邊球”形態的花邊報道就是媒體淪落為賺錢機器以后的無奈之舉。

(三)新聞倫理意識的缺失

“新聞倫理”的概念在西方新聞界已經深入人心,並且達成了一系列具體而詳細的共識,包括隻拍攝受害者遠距離背影、不提供災害遇難者照片、不對遇難者家屬進行未經其同意的採訪等。

中國的新聞界在新聞倫理意識方面是遠遠落后的。目前最主要的一份涉及到新聞媒體倫理規范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准則》頒布於1991年,其中的條款內容也含混寬泛。如第六條第二款“維護採訪報道對象的合法權益,尊重採訪報道對象的正當要求,不揭個人隱私,不誹謗他人”﹔第三款“維護未成年人、婦女、老年人和殘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合法權益,注意保護其身心健康”。這些條款實際上並沒有很好地解決公眾知情權與當事人隱私權之間的矛盾,一些措辭如“正當要求”、“保護身心健康”等不具有操作的指導性,在實踐過程中難以對記者進行很好的指導與約束。

在新聞倫理這個領域,從制度建設到學術研究,我們已經出現了嚴重的滯后。這很有可能導致整個新聞行業缺失新聞倫理的意識。這種滯后和缺失體現在新聞實踐中,就是大量出現的媒介倫理失范問題。

四、對“周克華被擊斃”事件新聞報道的反思

周克華被擊斃已過去近一年,這個話題也隨著時間流逝而逐漸沉寂。但隨后新聞媒體在“唐慧案”和“李天一案”等重大犯罪新聞中所表現出來的倫理失范現象依然層出不窮,因而在這場新聞報道中集中出現的媒介倫理失范現象和教訓不應當這麼快的被新聞界所淡忘。

經濟學中有一個“劣幣驅逐良幣”定律,是指在鑄幣時代,當那些低於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鑄幣——“劣幣”進入流通領域之后,人們就傾向於將那些足值貨幣——“良幣”收藏起來,最終導致市場上的“劣幣”盛行而“良幣”被排擠。這個定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現在的傳媒競爭局面,描寫夸張、配圖“刺激”的新聞報道搶佔市場,而秉持新聞倫理,客觀真實報道的媒體受到沖擊和排擠,迫使更多媒體滑向“劣幣”的水平。這並不是中國新聞界獨有的問題,美國19世紀末開始的黃色新聞潮中,新聞媒體對色情、暴力的描寫同樣令人瞠目結舌。我國媒體市場化的時間還很短,在經濟利益的壓力下產生出各種倫理失范的問題是正常的,但這並不是我們任由其發展下去的理由。

在加強制度建設、增加學術研究與教育的同時,我們應當從更加宏觀的層面去思考媒介倫理失范的問題,即媒體應當如何定位自己、媒體人應當秉持怎樣的價值觀。這兩個問題決定媒體和記者在新聞實踐中的價值判斷和行為。從這個角度看,西方當前新聞倫理的基石——“社會責任論”對當前的中國媒體有很大的參考和借鑒價值。社會責任論要求媒體主動承擔對公眾和社會的責任,承擔起合理設置議題,正面引導輿論的責任,體現出新聞媒體的“專業精神”。而不是流於嘩眾取寵,駭人聽聞的小道消息失去人性關懷的採訪機器。

媒體與市場的聯姻並不能代表媒體變成市場和金錢的奴隸。隻要其具有事業性質,代表公眾的利益仍然應當是媒體的首要准則。隨著中國社會整體素質的不斷提高,公眾的審美水平和審美趣味也在不斷提高。以隱私、色情、暴力、噱頭支撐起來的媒體在短期內也許會得到“眼球經濟”的利益。但這種自損公信力的做法與公眾的審美是背道而馳的,意味著它在長期中必然會遭到社會的批判與公眾的拋棄。媒體隻有承擔起必要的社會責任,在選題與採訪的過程中關注重要的,與公眾利益切身相關的內容,才是符合主流媒體發展趨勢的。

在此基礎上,要求新聞記者准確理解“新聞專業主義”的理念,培養其專業精神與自律意識,在採訪過程中秉持客觀公正的准則,富有責任感又不失同情心,以揭示事實真相,保護公共利益為目標,從而以自己的力量促進社會的進步。

(作者系:南開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戴小煒.當前我國犯罪新聞報道中的新聞倫理問題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

[2] 許冬琳.都市類報紙法制新聞娛樂化傾向的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成都:西南政法大學2011

[3] 朱穎,汪武.犯罪新聞報道的倫理問題[J].新聞界,2004(5):75∼78

[4] 肖中華.記者有必要採訪周克華母親嗎[J].新聞實踐,2012(12):73∼74

[5] 唐慶文,陳璇.傳播失范與媒介倫理的表現.[J]媒體時代,2011(12):41∼42

[6] 黃瑚.新聞倫理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7] 李衍玲.新聞倫理與規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