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四川衛視一直在不斷探尋著自身的發展路徑,從2005年以“天下故事”為口號到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愛心成就夢想”,直至2011年明確提出“中國愛”的頻道定位,可以說“中國愛”理念既是應時應景而生,又是四川電視人不斷探索所得。文章結合德裔美籍哲學家、心理學家艾裡希•弗洛姆的大作、被譽為“愛的聖經”的《愛的藝術》,分析了“中國愛”的內涵及外延,並以四川衛視自身情況和以江蘇、重慶兩家衛視為代表的其他電視媒體在頻道定位方面的經驗教訓,審視四川衛視“中國愛”的頻道定位,為四川衛視今后頻道的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四川衛視﹔中國愛﹔頻道定位﹔弗洛姆﹔愛的藝術
2013年4月20日,在“5.12”汶川地震5周年祭來臨前夕,7級強震再襲四川,雅安傷亡慘重。與此同時,透過各大媒體,國人關注著災情、祝福著災區人民。而作為災區當地上星頻道的四川衛視,義不容辭地承擔起深入地震前線報道災情、傳遞愛與希望的重責。
早在2008年汶川地震時期,四川衛視就以優異表現得到了來自觀眾、業界等各個方面的肯定。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其抗震救災先進集體的最高榮譽﹔第65 屆美國廣播電視文化成就獎的評委如是評價道:“地處成都的四川電視台派出了攝影記者,及時報道了該省發生的致命地震災害,並且在數天時間內成為世界各地電視新聞組織的唯一圖像來源。”[1]
經歷過大災大難的洗禮,四川衛視從地震時期的應急模式到自覺扛起“中國愛”的大旗,成為以公益特色為頻道定位的省級衛視,與泛娛樂化當下的衛視格局相區別,擔當起媒體自身的傳播責任,成為了電視熒屏上的一股清新之風、溫暖之色,從而找准了自身清晰的頻道定位。
弗洛姆與《愛的藝術》
以“中國愛”為口號的四川衛視,頻道的關鍵詞即是“愛”。要准確定位“中國愛”的頻道特質,首先應該明白什麼是“愛”。那麼愛為何物?或許,我們能從德裔美籍學者艾裡希•弗洛姆的名著《愛的藝術》中尋得答案。
作為法蘭克福學派大將之一、著名哲學和心理學大師的弗洛姆,在其代表作——被稱為“愛的聖經”的《愛的藝術》中究竟講了些什麼,能夠使得這本小冊子自1956年出版以來被譯成32種語音,暢銷世界、經久不衰?
弗洛姆在全書的第一章即提出了他的觀點:像我們的生活那樣,“愛是一門藝術”。由於愛全然是個人的經驗、體會,所以要想知道應當怎樣去愛,就應當如學習其余藝術門類那樣地需要我們的行動。另外,作為一門藝術的“愛”也有著其自身的特色:愛是不求回報的“給予”。
緊接著在第二章中,弗洛姆分別從“愛情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回答”、“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以及“愛的對象”三個方面探討了愛的理論。弗洛姆在書中寫道,“人之悲莫過於孤獨。所以對人來說,最迫切的需求就是用什麼辦法從孤獨中得以解脫。”[2]而造成人孤獨恐懼的根源則是人和人、人和世界間的分離。如何消除人的這種異化、解決人的生存問題?弗洛姆認為應當使人和自然重新連接在一起。通過“愛”這種自發性的創造活動,人與世界實現了復歸。因此,“愛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回答”。 [3]在詳釋愛的內涵后,弗洛姆對不同類型愛的對象進行了深入解析。像博愛、母愛、性愛、自愛、神愛等這些都屬於愛的形式,而它們都必須涵蓋著關注、責任、尊重以及了解在內的必備元素。
弗洛姆在分析愛的藝術理論之后,引出了更為困難的“愛的實踐”的問題:愛不能通過書本上學來,也不能通過愛情課程的修學而習得——愛隻可以依據自身親力親為實踐而得。弗洛姆在書中寫道,“愛是一種每個人各自的親身體驗,這種體驗要靠每個人通過在自己實踐中去感知。事實上,幾乎所有的人(包括兒童、少年或者成年人)都或多或少的有過這方面的基本的體驗。”[4]
愛確乎是人類永恆的話題,作為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大師的弗洛姆則是將“愛”上升至存在論的理論高度。正如來自復旦大學的哲學教授陳學明所說的那樣,“弗洛姆是時代的精神先知,而不是人類夢想家,他的思想和地位在今后中國會變得越來越重要。”[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