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於近日發布了《關於延續宣傳文化增值稅和營業稅優惠政策的通知》,其中提到,自2013年1月1日起至2017年12月31日,免征圖書批發、零售環節增值稅。此通知一出,在圖書零售和批發行業引起強烈反響。不少實體書店經營者歡呼,這是一項重大利好。但也有人表示,隻靠這一政策,實體書店的生存困境仍難以改變。
聽到這個消息,時尚廊書店總經理許志強的第一反應是興奮。他說,目前書店的增值稅大概在13%,這會為書店大大減輕負擔。上海鐘書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金浩更是馬上算了一筆賬,鐘書實業公司目前有15家連鎖書店,每年上繳的稅收總共有幾百萬元,免掉增值稅后,應該能減少稅收的三分之二左右。
這項政策對圖書批發行業同樣意義重大。北京字裡行間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一直從事圖書批發業務,公司副總經理陳紹敏說,長期以來,圖書批發行業利潤一直很薄,此前一些圖書批發商想方設法逃避繳稅,新政策的出台有助於圖書批發經營的正規化、規范化。
但與此同時,業內人士也清楚地意識到,書店的長期生存和發展,僅靠單純的減稅政策還是不夠。民營社區圖書館“第二書房”創辦人李岩認為,沉重的房租和人力成本,以及低迷的圖書銷售基數,才是導致一些實體書店陷入經營困境的關鍵所在,“尤其對一些小型書店而言,銷售額原本就很少,減稅又能減多少負擔呢?”單向街圖書館創始人之一楊文軒也認為,書店生存的關鍵不在於稅收,而在於閱讀人群的流失,“減稅更多是一種安慰吧。”
當前混亂的圖書銷售價格體系,也會相應影響稅收減免政策的直接效果。“現在網上書店打折很厲害,一些實體書店也不得不打起了折扣,一個筆記本都比一本書賣得貴,你說作家、出版社、書店的利潤怎麼來?”陳紹敏認為,有關部門應該加快圖書限折令的出台,“如果網上書店和實體書店都能按原價賣書,那減稅的意義才更大。說到底,書店不能在價格上競爭,更應該在服務和便利上競爭。”
“如果書店門可羅雀,再減稅也沒用。”李岩總結道,書店一定要找到讓人來的理由,才有希望。為此,他預測說:“單純以銷售業務為主的書店未來將面臨轉型,書店或許將變成服務業,而不僅僅是銷售業,圖書的循環使用,書店的就近服務等,將是未來發展的方向。”與此同時,讓全民閱讀觀念深入民心,使更多的人走進書店,才是實體書店真正期盼的“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