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邵逸夫107歲高齡辭世 千棟"逸夫樓"民族慈善心

2014年01月08日08:39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千棟“逸夫樓”民族慈善心

“上二樓右轉12步,就是我們原來的教室,在逸夫樓。”

“逸夫樓”,從城市到鄉村,從大學到中學、小學,遍布神州大地的校園裡,圖書館、教學樓、科技樓、體育館、藝術樓、學術交流中心……這個名字見証了眾多學子的成長。7日,名字的主人——著名愛國人士,香港知名實業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以107歲高齡辭世,留下矗立在一所所學校裡的“逸夫樓”,向老人投以永遠的敬意。

逸夫樓的高度:為了民族的根本利益

邵逸夫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支持內地教育、醫療事業的發展。來自教育方面的統計,1985年以來,邵逸夫通過邵逸夫基金,與教育部合作,連年向內地教育事業捐贈巨款建設教育教學設施,迄今贈款金額近47.5億港幣,建設各類項目6013個,受惠學校千余所。

邵逸夫先生的贈款項目,採取捐款與項目單位資金配套的方式,在內地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大中小學、職業技術學校及師范學校等興建各類教學設施,包括教學樓、圖書館、科技樓、體育館、藝術樓、學術交流中心、研究中心等,有效地推動了內地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發展,尤其為內地義務教育普及和均衡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在他眼裡,“培養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

近年來,為配合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邵逸夫基金重點支持了西部大中小學的教育設施建設。同時,每當內地一些地區遭受自然災害時,邵逸夫都及時向災區慷慨捐贈,重建災區中小學校舍。

逸夫館的故事:永難忘懷的青春味道

在清華大學的三年時光裡,圖書館成為文科生小然除了宿舍之外待得最多的地方。

清華大學圖書館主要由連成一體的東西兩部分組成,其中東部(老館)建於1919年,擴建於1931年﹔西部(新館)就叫逸夫館,1991年建成。盡管相隔了七十余載的漫長光陰,但老館新館的建筑風格基本一致,渾然一體。

逸夫館有著和老館同樣的被時光打磨褪去光艷的紅色磚牆,也有著比老館更多的館藏、更先進的設備和更完備的功能分區。“研究生期間我的每一篇論文、每一次作業幾乎都是在二樓自習室裡寫出來的,缺少資料就直接去書架上選擇,外文文獻可以在館內網絡搜索,集體討論可以預約討論單間……”

談起逸夫館,小然有太多的記憶。

在清華,一起去圖書館上自習也是男女朋友約會最常見的方式。盡管和男朋友相識並不在圖書館裡,但后面發生的故事卻總是和圖書館有關。

小然告訴記者:“每天早晨剛剛醒來,手機裡的第一條短信就是‘你慢慢來,我先去圖書館給你佔座’。於是,歡樂就在心底一圈圈暈染開來:我在圖書館有座兒啦!”

“這裡有積攢百年、千年的氤氳書香,也有著一代又一代學子永難忘懷的青春味道。”小然說。

逸夫樓的記憶:伴隨工作、成長

“1998年,我的高中母校陝西延安中學建成了‘逸夫科學樓’。我記得我們至少在那裡上過生物實驗課。原先的實驗樓低矮、狹窄,採光也不好,而‘逸夫科學樓’則高大、寬敞、明亮、現代。我們學生和老師都很喜歡。”中國海洋大學教育系講師胡樂樂回憶著他與逸夫樓的淵源。

“我2003年本科畢業時,母校華中師范大學還沒有‘逸夫樓’,但后來很快就建成了‘逸夫化學樓’。網上看到這‘逸夫樓’的照片時,感到學弟學妹們真幸福,能在這麼現代、漂亮的樓裡上課、學習、做實驗,羨慕之情油然而生。”胡樂樂講述道。

“2007年7月初,我畢業到中國海洋大學工作后,欣喜地在魚山校區看到‘逸夫科技館’,頓時感到很親切,並讓我想起了高中時在‘逸夫科學樓’歡歡喜喜上課的情景。”現今,胡樂樂對邵逸夫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慈善和社會公益方面,邵逸夫無疑樹立了一座目前幾乎無人能夠超越的豐碑。

邵逸夫雖已逝,但他捐資助學的教育慈善精神卻必定永駐華夏。(本報北京1月7日電 本報記者 靳曉燕)

邵逸夫在港離世

新華社香港1月7日電(記者劉歡、張雅詩)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無線電視)7日宣布,該公司榮譽主席邵逸夫當日6時55分在家人陪伴下於香港家中安詳離世,享年107歲。

無線電視於1967年成立,邵逸夫是創辦公司董事之一。無線電視在公告中表示,對邵逸夫離世深感哀悼,並向邵逸夫夫人方逸華女士及其家人致以深切慰問。

邵逸夫1907年出生於浙江寧波,是香港知名的電影制作人、娛樂業大亨、慈善家。他於1958年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拍攝過逾千部華語電影。他旗下的無線電視主導著香港的電視行業,多年來佔據當地的收視領先地位。

邵逸夫慈善為懷,歷年捐助社會公益、慈善事務超過100億港元。他捐贈的教育資金遍布神州大地,中國多所高等院校建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樓”。邵逸夫晚年更撥出資金,成立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邵逸夫獎”,表彰全世界科技拔尖人才,支持香港、內地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科學研究。

據悉,邵逸夫追思會的詳情將另行公布。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