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第27屆北京圖書訂貨會閉幕 2014聽什麼中國故事

蔣肖斌

2014年01月14日08:02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2014,我們聽什麼中國故事

  2014北京圖書訂貨會現場

  陳丹青攜3本新書:不喜表達私人記憶

  嚴歌苓《媽閣是座城》:賭場內外的人性角力

  阿來《瞻對》:兩百年前的康巴傳奇

  史鐵生《男人·女人·殘疾人》:塵封30年問世

  張平宜《觸》:台灣記者10年投身麻風村教育

  《四個中國人》:關注非遺傳承

  今年1月9日∼11日,已經舉辦了26屆、素有“出版行業風向標”之稱的2014北京圖書訂貨會(以下簡稱“訂貨會”)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老館)舉行。

  有這樣一組數字可以描繪本屆訂貨會的盛況:展館面積5萬平方米,圖書展台2263個﹔參展單位859家,全國20多家圖書館配貨商組織了2500多家圖書館參加訂貨會,其中有25家海外華文書店和圖書館﹔共展出圖書50萬種,可供書目20萬種﹔共吸引參觀人數8.5萬人次,訂貨碼洋高達34.5億元人民幣。

  本屆“訂貨會”改變了以往政府主辦的慣例。第一次由中國出版協會和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主管主辦。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建國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訂貨會的幾個新特征:一是更加重視數字出版、網絡營銷展區的安排﹔二是設立了民營書店專區﹔三是除了原有的中文圖書外,還首次設立了外文原版圖書和台版圖書訂採區。

  此次佔據“訂貨會”絕對主角的依然是中文圖書,其中新書佔95%。可以說,瀏覽一遍訂貨會上的書,基本就能知道2014年中國的圖書市場將會出現怎樣的布局。各大出版社在3天內,密集地安排了71場論壇和新書發布會,邀請作者、評論家等到現場推介新書。

  2014年,我們讀什麼書、聽什麼故事?

  陳丹青攜3本新書:不喜表達私人記憶

  散文集《草草集》、訪談集《談話的泥沼》、游記《無知的游歷》——陳丹青為訂貨會貢獻了3本新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在訂貨會開幕前一天,就提前在北京工人文化宮舉辦了沙龍,邀請陳丹青、閻連科、蔣方舟等作家聯袂薦書。

  《草草集》是雜文和隨筆結集,按主題分為藝術、影像、社會、木心4個部分。收錄紀念木心的文章3篇,其中《守護與送別》,記錄了木心去世前后的點滴,備顯溫情。《談話的泥沼》是陳丹青近年來接受採訪、與人對談所整理出的結集,而書名卻似乎暗喻了交流的不可能。該書收錄了王安憶和陳丹青在“非典時期”通過電子郵件,圍繞影視和小說,一場長達5萬字的深度對談。

  《無知的游歷》是陳丹青第一次嘗試中長篇寫作。2009年至2011年,陳丹青游歷土耳其、俄羅斯、德國和匈牙利,記錄了彼時彼地的人文、自然景觀。除游記外,還附有300余張歷史和現場照片,以及他在旅途中的速寫手稿。

  陳丹青說:“我一直不喜歡在寫作中表達私人記憶,怕會陷進個人情緒中無法自拔。寫作就是要作家本人退開,讓別人進入到你的寫作裡,分享你的經驗。”

  嚴歌苓《媽閣是座城》:賭場內外的人性角力

  銷聲文壇兩年后,嚴歌苓帶著長篇小說《媽閣是座城》回來了。該書以2008年至2012年為時間段,以賭城“媽閣”為背景,描寫了游走於賭場內外、靠追債討生活的女“疊碼仔”(博彩中介人)梅曉鷗和3個男賭徒——北京大房地產商段凱文,木雕藝術家史奇瀾,梅曉鷗前情人、某部委科技人員盧晉桐之間的故事。

  該書延續了嚴歌苓小說一貫情節跌宕起伏、文字干淨利落、人物形象鮮明的特征。小說中埋伏了諸多謎局,呈現人物間性格、情感、善惡的多重角力,將筆觸深入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和情感,直至最后為讀者揭開出乎意料的謎底。

  嚴歌苓說:“為了寫好這本小說,我多次到澳門賭場體驗生活。像一個真正的賭徒一樣下注,熟悉賭場規則,觀察賭客心理和行為。”據人民文學出版社透露,《媽閣是座城》的影視版權已經名花有主,不久將亮相熒屏。

  阿來《瞻對》:兩百年前的康巴傳奇

  阿來新書《瞻對:終於融化的鐵疙瘩·一個兩百年的康巴傳奇》,在2013年歲末剛剛獲得“人民文學獎——非虛構作品大獎”。授獎詞寫道:“通過長期的社會調查和細致艱辛的案頭工作,以一個土司部落兩百年的地方史作為典型樣本,再現了川屬藏民的精神傳奇和坎坷命運。”

  《瞻對》描寫了始於雍正八年(1730年)、長達兩百年的瞻對(今四川甘孜新龍縣一帶)之戰。幾年前,在為寫《格薩爾王》而進行調研的過程中,阿來無意中進入瞻對,這本書便從這個意外中誕生,歷時5年,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阿來說:“原本打算寫一部虛構小說,結果發現真實的史料是如此豐富而精彩,遠遠超過作家的想象程度。我像學者一樣走進田野,去觀察這片土地。”

  史鐵生《男人·女人·殘疾人》:塵封30年問世

  在作家史鐵生逝世3周年和作家陳放辭世8周年之際,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由史鐵生、陳放、劉樹生、甘鐵生、劉樹華、曉劍6人聯手創作而30年來未曾發表的小說《男人·女人·殘疾人》。新書發布會上,4位在世作者將稿費親手交到了陳放遺孀的手上。

  此書的來源要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一個春末說起。北京雍和宮大街26號一間簡陋的平房裡,6個青春已逝但還自稱年輕的男女作家,圍在黃銅火鍋邊,吃著涮羊肉。曉劍突發奇想,由在座6人聯手寫一部作品,將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和社會思考通過文學人物展現出來。

  於是,小說講述了主人公舒展在插隊時,因病導致下肢癱瘓,回城后,他不願默默度過一生,向命運發起挑戰,自薦當上了一個街道工廠的廠長,使瀕臨倒閉的工廠扭虧為盈。6位作者以自己為原型,採取循環接龍的形式,講述個人故事和曲折命運。

  這是中國當代文壇從未有過的實驗形式。出版社推薦道:“那是一個很多人都願意思考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的年代,把一切都當成生意的行徑,在那時尚未泛濫。”

  張平宜《觸》:台灣記者10年投身麻風村教育

  剛被選為央視“感動中國”人物的原台灣《中國日報》記者張平宜,10多年前辭去工作、告別家人,來到四川偏僻的大山中,投身麻風村教育。為何要吃這樣的苦,她說:“我是一個母親,看到麻風村的孩子,無法掉頭離去。”

  由上海九久讀書人、上海文藝出版社聯合策劃出版的紀實隨筆集《觸:台灣娘子上涼山》,正是張平宜這10年在涼山的所見所聞和心路歷程。她如何在文化落差、環境迥異的夾縫中關注麻風病人的子女?如何助建第一所公辦民助的鄉村小學?如何帶領一群被麻風烙印的小孩走上回歸社會的希望之路?

  作家阿來曾去過書中的大營盤學校,他評論此書:“一位有著如特蕾莎修女般愛心的女士,十幾年如一日把無私的愛撒播在蜀地的一個角落。讀《觸》,與她一起觸摸你不曾觸摸的世界,或許還可以找到觸動你心靈深處的那一絲絲酸與痛。”

  據悉,張平宜將捐出新書全部版稅,用於麻風村孩子的教育事業。

  《四個中國人》:關注非遺傳承

  一說到中國人,人們通常想到的符號可能是孔子孟子、秦皇漢武、李白杜甫,再不濟還有清華的四大國學導師。而這本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四個中國人》,卻把目光對准了4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陝西華縣演皮影的呂崇德,從地主娃到皮影藝人,一生命運多舛,但彈起月琴,就能講述真正的中國故事﹔拿起鋤頭,就做一個真正的中國農民。浙江衢州打紙簾的程宵春,上班在化肥廠裝尿素,下班回自己家織簾子,傳承千年的宣紙仿佛隻在他一個人心中,他用嘆息來表達對工業化的鄙視與屈服。陝西榆林唱酸曲的高喜業,靠在紅白喜事上作踐自己為生,但在夕陽下放羊時,一首首酸曲從心底涌出,那是一個擁有無限溫暖的精神世界。河北贊皇跳扇鼓的池素英,在窮山溝裡樂活著,一閑下來就打扇鼓,有著說不出的美感。

  該書的3位作者雷建軍、梁君健、焦瑞青,通過田野調查,看到了這樣一群普通中國人的代表——他們生活在黃河、長江邊上,延續著幾千年來的民俗,在可以自給自足、又不得不與外界融合的過程中,堅持著生老病死、喜怒哀樂的循環。

  清華大學教授熊澄宇在序言中寫道:“在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人們可能關注的是江河倒流、天地色變、叱?風雲、偉人英雄。然而,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真正推動歷史發展的是細節,是平淡,是滴水穿石,然后才是滄海桑田。”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