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中國報業》>>2014年·第1期

眾籌新聞:為新聞運作創造機會

張建中

2014年01月23日15:10    來源:中國報業    手機看新聞

在過去的十多年,報紙的銷量一直在下滑。2011年,美國有151家日報關閉,這一數字超過了美國日報出版總數的10%。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不管是美國,還是全球范圍內其他國家的新聞媒體,都面臨著發展模式的創新。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新的新聞運作模式被逐漸開發出來,“眾籌新聞”就是其中之一。

眾籌業正在全球蓬勃發展

眾籌的概念源自眾包。著名互聯網雜志《連線》主編杰夫·豪(Jeff Howe)在《眾包》一書中區分了四種基本的眾包應用類型:集體智慧、集體創造、集體投票和眾籌。所謂眾籌,就是面向大眾集資,“集資開發的是大眾的錢包,讓人數眾多的群體代替銀行和其他機構成為資金的來源,其實也就是對資金來源進行眾包”。從概念從屬上來看,眾籌是眾包的一種形式,是對大眾資金的有效整合﹔眾包開發的是人們的剩余能力,眾籌則是向眾人尋求資金。通過眾籌這種模式,將需要錢的人和有錢的人直接聯系起來,讓有錢人為他們信任的項目計劃提供資金。

據《經濟學人》報道,眾籌業正在全球蓬勃發展。一份來自市場調查公司Massolution的研究報告指出,全球眾籌資金從2009年的5.3億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15億美元﹔2012年全球眾籌資金總額達到28億美元。眾籌網站Indiegogo的聯合創始人斯拉瓦•魯賓(Slava Rubin)認為,大眾為眾籌項目慷慨解囊,有以下幾個理由:首先,他們關心發起項目的個人和項目本身﹔其次,他們想使用那個產品﹔第三,他們想成為社區的一部分,想讓人們知道,項目在他們的幫助下得以實現﹔第四,這些人可能也想獲得一些回報。

隨著Kickstarter、Indiegogo等眾籌網站的出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眾籌這種融資模式感興趣。目前,中國也出現了許多這樣的網站,如“點名時間”“追夢網”等。

利用集體智慧和資金做新聞

在新聞業內,眾籌這種融資模式也逐漸推廣開來。具體做法是:新聞記者通過網絡平台提出一個新聞報道計劃﹔受眾通過捐贈一定的資金來資助他們認可的報道計劃﹔在設定的期限內,如果這些記者能得到預期的資金數額,那麼他們就可以用這筆錢來執行報道計劃。

眾籌新聞利用集體的智慧和資金做新聞,主要解決的是新聞制作過程中資金不足的問題。在大眾籌集資金制作新聞的過程中,記者與資助者之間產生了緊密的聯系。記者必須通過眾籌網絡平台來推銷自己的報道計劃,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向報社或電台、電視台報一個選題,然后寫完了事。這相當於記者直面整個媒介市場,讓自己的報道計劃首先接受市場和受眾的檢驗。如果記者通過眾籌網絡平台提出的報道計劃不能引起受眾的關注,那麼他的報道計劃就會因為得不到資金而無法開展。

因此,在眾籌新聞的運作過程中,提出報道計劃的記者必須了解受眾並得到受眾的認可,這樣才能把自己的報道計劃推銷出去,讓受眾為之慷慨解囊。制作新聞時,眾籌新聞的資助者在某種程度上就變成了新聞生產過程中的把關人,由他們來決定哪些應該做,哪些沒有必要做。當然,為了限制某些出資人完全控制整個新聞報道計劃,一些眾籌平台對出資人提供給新聞項目的資金比例會有一定限制。比如,眾籌新聞網站Spot.us對於每一位出資者的最高上限是整個籌集資金的20%。

眾籌新聞的推廣和運作

作為當前最有名的眾籌新聞網站之一,Spot.us由大衛·科恩(David Cohn)創建於2008年11月,到2012年9月,該平台獲得的捐助金額已經達到16750美元。

在Spot.us眾籌新聞網站中,讀者和資助者都是社區成員,社區成員可以為他們喜歡的任何新聞報道計劃貢獻金錢或智慧。當他們以這樣一種方式參與到新聞生產過程中時,他們就成為新聞報道的合作創作者。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一則新聞報道的受歡迎程度主要建立在市場成功的基礎之上,那些讀者願意提供資金的新聞故事,會優先得到報道。

大衛·科恩認為,這種通過大眾集資做新聞的模式在許多國家可以推廣運作。目前,Spot.us這種眾籌新聞模式已經擴展到法國、意大利、澳大利亞、加拿大、巴西、荷蘭等國。2013年3月,通過荷蘭國家電視台,荷蘭一位年輕的記者宣布了他的眾籌網絡新聞計劃,24小時內就籌集到計劃資金的一半,在短短幾周內籌集的資金超過100萬歐元。2012年12月,我國台灣地區創建的眾籌網站weReport正式上線,該網站主要注重推動調查新聞報道的發展。此外,國外也出現了一些注重專門領域的眾籌新聞網站,例如Emphas.is就是一個專門為攝影記者籌集報道資金的網站,Vourno則是一個專注於視頻新聞報道的網站。

眾籌新聞模式是目前新聞業的一個創新,它為資金短缺的新聞業開辟了一個新的資金來源渠道﹔同時,受眾通過提供資金的方式參與報道。如果記者提交的報道計劃能夠獲得資金資助,說明他們的報道計劃受到社區成員的重視,他們會更加積極地開展工作。而從資助者來講,他們出資的最大動因是為了公共利益,正如美國作家克萊•舍基(Clay Shirky)所說,為新聞記者提供報道資金,其實就是“我們”在為“我們”創造機會。

(作者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