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師范大學CLOS(Cyber Lifestyle of Student)課題組發布了《2013年度北京市中小學生網絡生活方式藍皮書》。項目首席專家、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院長黃榮懷介紹,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網絡信息已經具有較強的防備意識與質疑能力,較2012年有所提高,學生能注意自我保護,不向陌生人透露個人信息,更信任權威機構的真實性。但是,仍有20.6%的學生曾經有過網上被騙的經歷,其中,6.5%的受訪學生表示經常被騙。
該藍皮書基於對北京80多所中小學的小學三年級、小學五年級、初中二年級和高中二年級的13311名學生的調查,運用了金伯利·揚的網絡成癮測試量表。在所有受訪學生中,91.4%的學生處於能夠“正常使用網絡”狀態,6.7%的學生“趨於過度用網”,1.8%的學生處於“過度用網”狀態。
調查還發現,過度用網的學生的網絡素養較差,網絡安全意識也更差,他們在網絡中的參與度高,但質疑和思辨能力、自我保護意識卻不高。在“過度用網”的學生中,有過被騙經歷的高達45.5%,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在網上“總是跟陌生人說實話”,隻有39.1%“從來不和陌生人說實話”。但在正常使用網絡的學生中,86.5%從未有過被騙經歷,70.2%表示從來不和陌生人說實話。
黃榮懷表示,2013年和2012年調查數據的對比分析顯示,學生的整體網絡素養在提高,總體形勢在變好,但學生過度用網的比例也在提高,有13.7%的學生連續上網最長時間超過9個小時,比去年增加了2.1%。而且,隨著年級的升高,特別是從小學進入初、高中階段,處於“過度用網”和“趨於過度用網”的學生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
黃榮懷認為,過度用網的學生往往接觸媒介的形式單一,很少進行閱讀或社會實踐活動,家長和教師應該創造條件,讓他們的注意力轉向書籍雜志和戶外活動。值得注意的是,過度用網的學生和正常使用網絡的學生一樣,認為自己的上網水平很高,並且更趨向於用網絡思維方式解決問題,因此,在對他們進行教育時要首先肯定他們在網絡技術上的優勢,從觀念和認識上提高他們的網絡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