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影圈很熱鬧,先是張藝謀超生,后是馮小剛罵人,兩大領軍人物都“攤上大事兒了”。超生事件,足以讓張藝謀走下眾人景仰的“神壇”﹔ 罵人事件也是如此,馮小剛在很多人眼裡依然“率性”,卻未必那麼“可愛”了。
我們知道,商業大片的票房往往是靠大導演和大演員來支撐的。一時的吵吵鬧鬧,可能短期內會拉動票房上漲﹔但從長遠來看,如果這大導演在公眾眼裡“自毀長城”,口碑不再,那對商業片的發展是不小的打擊。
有人說還有藝術電影。誠然,早年張藝謀的新民俗電影、馮小剛的賀歲喜劇,都給國產電影帶來過輝煌。但從近年情況看,張藝謀拍商業大片間隔裡拍出來的藝術片,反響平平﹔而馮小剛在遠離賀歲喜劇多年后重操舊業的《私人訂制》,更是干淨利落地得了個差評。指望這兩位能梅開二度,引領國產電影再攀藝術高峰,怕是有點懸。
這倆領路人攤上了大事兒,也讓國產電影青黃不接的痼疾凸顯出來。
我們知道,第五代導演之后,也有所謂的第六代、第七代,但那更像是一種習慣成自然、順了嘴兒的說法。無論第六代還是第七代,雖然各有各的成就,但都缺乏老一代導演那種社會影響力。有些第六代導演不齒商業片,而投資者對他們也不“感冒”,互相排斥,走不到一塊兒﹔主旋律影片同樣如此。兩條路都走不通,就隻有藝術電影上的追求了,但在藝術上又失去了早年的感覺和沖勁兒,難以弄出“大動靜”來。
第六代裡,賈樟柯、陸川、寧浩,這哥仨是最活躍的,也頗有些觀眾緣兒,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新哥仨,比張藝謀、馮小剛、陳凱歌這老哥仨,無論商業影響,還是個人魅力,都不是一個檔次。
第七代裡,也不乏能拿到千萬投資、年輕有為的,但尚缺少必要的藝術磨礪和生活積澱,大多作品既看不到像前輩那樣“力透紙背”的功力,也欠缺用電影來造夢或反映現實、透視人性的火候。
香港電影要好一些,王家衛、陳可辛、成龍、劉德華等一幫大導演和國際巨星,還支撐著門面,而且,還有新的票房增長點出現,比如,近年來甄子丹就從不慍不火“打入”了巨星行列,票房上能獨當一面﹔“老妖”徐克玩起了3D電影,效果還不錯﹔還有古天樂、謝霆鋒、吳彥祖等中生代,雖然個人票房號召力有限,“單打獨斗”不行,但在同一部影片裡“抱團”,倒也能賺錢。但,新世紀以來,港片的春天始終沒有真正到來,隻不過開發出了內地市場,生存狀態好了一些。香港導演“新陳代謝”的不平衡狀態,也並不好於內地,新人崛起之勢,遠抵不上前輩的衰退速度。演員更是如此,基本上還是靠那幾張老面孔“打天下”,都“奔六”的人了,還在銀幕上跟小姑娘談戀愛,而且,恐怕還得談下去,因為投資方和觀眾已形成了心理定勢,不看到那幾張熟悉的面孔,不掏銀子。
至於台灣電影,在內地普通觀眾眼裡,還很遙遠、陌生,很多人甚至還處在“李安是台灣人,他的《少年派》為國爭了光”的認知層面上,此不贅述。
在張藝謀、馮小剛這兩位電影領軍人攤上大事兒的背后,是國產電影,尤其是商業電影青黃不接的斷代危機。也許大家都該靜下心來,為國產電影的未來想一想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