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紙牌屋》一起火起來的,還有一個詞,叫“大數據”。對於IT人群,這個大數據的概念並不陌生,它指的是借由互聯網龐大信息所涉及的海量資料,如何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並整理總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更積極目的的資訊。有一種說法是,《紙牌屋》便是Netflix根據大數據發現,大衛·芬奇+凱文·史派西+英劇《紙牌屋》,這3個關鍵詞的受眾疊加后,完全可以拍攝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產品,這不,奧巴馬都是自己在Twitter上為電視劇賣力叫好。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1
【表面上】數據顯示,Netflix在美國有2700萬訂閱用戶,全球為3300萬,因此坊間流傳這樣一種說法,正是這些用戶為網站的觀看和搜索行為為Netflix提供了數據,算出了用戶很喜歡大衛·芬奇的電影,如《社交網絡》《七宗罪》《搏擊會》的用戶也是凱文·史派西的粉絲,而且其中多數還是英劇《紙牌屋》的擁躉,三者的交集表明,Netflix值得在這件事上賭一把,因此投資1億美元買下版權,請來芬奇和史派西。
【事實上】Netflix有數據不假,通過數據分析用戶行為也不是不可能,但Netflix的主力用戶都在美國本土,要知道美國觀眾對外來的節目不感冒,更別說是上世紀90年代的英劇《紙牌屋》。其實《紙牌屋》翻拍創意來自制片方MRC公司,當時這家電影公司正准備轉型拍攝電視劇,並打算用自己手裡積攢的電影資源大干一場,碰巧公司的一位實習生在飛機上看了這部英國“老劇”並直接和英國版權方聯系,獲得許可后她向老板莫迪·維克茨克做了推薦,這是2008年或2009年的事情。“大數據”分析?五年前,能做這個分析的公司隻有Google,如果大數據真的那麼神奇,Google早就讓旗下的Youtube去拍了。
莫迪·維克茨克運用個人關系從英國拿到版權后,第一個找到了大衛·芬奇,雙方一拍即合簽署了制片合約。MRC投入第一筆啟動資金讓主創開始撰寫試播集劇本,並由大衛·芬奇親自執導,因為導演的關系,凱文·史派西加盟。
此前,MRC和很多渠道簽署了電影分銷協議,Netflix也是其中之一,在談判過程中,Netflix看好劇本和陣容,因此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不和電視台進行分銷:獨立發行這部《紙牌屋》,開創網絡播出的一個新模式。
2
【表面上】身為《紙牌屋》“粉絲”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第二季開播幾小時前發Twitter呼吁:“明天《紙牌屋》回歸,請大家不要劇透。”
【事實上】美國總統也是人,他喜歡很正常,但這麼露骨地推薦一部電視劇,還真是前無古人。難道奧巴馬的“圍脖”收錢了,做個營銷推廣?前者肯定不可能,后者就八九不離十了。奧巴馬一貫喜歡賣人情,好萊塢名人和科技新貴都是他選舉時搖旗吶喊的最佳宣傳員,美國最大的娛樂經紀公司CAA很多明星和幕后大腕都是他拉票的主力,而史派西等《紙牌屋》主創便來自CAA,何況Netflix是奧巴馬非常看重的一個社交網站,該公司也在奧巴馬連任競選中為其定制過一款競選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