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苗阜王聲憑借《滿腹經綸》走紅 節目當初差點被斃

田超

2014年02月21日07:47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虧得同行幫襯 走哪兒都不餓

  馬年春節期間,曝光率最高的相聲演員是誰?不是京、津兩地相聲名家,而是來自陝西的一對相聲演員苗阜和王聲。2月20日,兩人接受京華時報採訪時談到了走紅之后的打算,苗阜稱對這次“走紅”有清醒的認識,多虧了同行幫襯,全國走到哪兒都餓不著。接下來他和王聲將推掉3月的所有邀約,沉下心閉門創作新段子。

  □人物簡介

  苗阜(左),快板師承陝西曲藝名家白海臣,相聲師承曲藝名家鄭小山。連續5年參加陝西省五一電視晚會的策劃、演出。2007年創立西安青曲社,擔任社長,以“中興西北相聲”為己任,自稱非主流相聲演員,被觀眾譽為西安最火的相聲演員。

  王聲,藝名王宏聲,綽號“王大夫”,相聲演員鄭文喜的徒弟,西安青曲社秘書長。2014年北京台春晚,他和苗阜搭檔表演了一段《滿腹經綸》走紅,隨后登上央視元宵晚會的舞台,演出《學富五車》。

  □走紅前

  也有觀眾三五個的時候

  在北京和全國觀眾面前,苗阜和王聲算是生面孔,但在西安相聲界,兩人是中流砥柱。近兩三年裡,他們共同創辦的青曲社在西安兩個小劇場的演出一直很火爆,春節后的開箱演出吸引了不少觀眾冒雪排隊購票,這也讓苗阜、王聲感動。

  2007年,苗阜跟一幫相聲前輩和青年相聲演員發起了“西安相聲大會”,成立青曲社,蘊含“青雲直上,曲故情長”的意思。這個以青年人為主的曲藝社團成立后,為培養年輕觀眾,多次走進大學校園進行公益巡回演出和曲藝講座,持續到2013年底已經進行了100多場。很多當年在校園裡聽過青曲社相聲的大學生,走上社會后也常來到劇場成為固定觀眾。

  回想剛成立青曲社那會兒,苗阜說:“我和王聲從小就是同學,也都喜歡相聲,后來也想認真鑽研這門藝術。2007年那會兒,小劇場相聲特別火,也確實受了德雲社郭德綱老師的影響,我們一直又喜歡在園子裡說相聲,就成立了青曲社。”

  問到這些年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苗阜說:“說實話,也有過台下就三五個觀眾的時候,但我們不覺得那是苦,大家都是真心喜歡相聲。到現在了,我們已經有了文昌門和尚勤路兩個劇場,每周都要演出20多場,現在想想這段路很幸福。”作為青曲社秘書長,王聲介紹,目前社裡已經有了30多位演員,鄭小山、張常泰、張常鎖等幾位相聲前輩被當作是“鎮社之寶”。

  □走紅了

  網絡瘋傳《滿腹經綸》

  在北京衛視的馬年春晚上,苗阜、王聲合作的一段《滿腹經綸》受到觀眾熱捧。晚會播出后,他們的演出視頻也在網上被瘋狂轉發,不少網友看后覺得不過癮,還找出了完整版的《滿腹經綸》,及其前身《歪批山海經》,而苗阜、王聲的名字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媒體報道中。

  不過,很多觀眾可能不知道,當初這段相聲差點上不了北京台的春晚。苗阜現在想起來也有點擔心:“這段相聲是我們參加北京喜劇幽默大賽的節目,當時也確實有很多觀眾喜歡。后來湖北衛視邀請我們錄節目,就從中掐了一段錄制。由於有很多重復內容,這讓北京衛視春晚導演組很為難。最后還是決定要了我們的節目,這個要感謝他們。”

  北京台春晚語言組導演尹迪表示,兩人的節目受歡迎並不偶然。“在整個喜劇幽默大賽中,《滿腹經綸》是人氣最火的節目,但是由於賽制的原因,他們初賽時用的作品就不能參加決賽了,所以獲得了第三。”在尹迪看來,這段《滿腹經綸》從最初劇場版50多分鐘的演出中精簡而來,包袱十分密集。

  包袱亮點少抱憾元宵場

  在央視元宵晚會上,苗阜和王聲表演的相聲《學富五車》是倒數第二個出場,也是整台晚會唯一的相聲節目。記者問“壓軸”的感受,苗阜笑說:“可別說是什麼壓軸,沒那麼隆重,這是送客的節目,我們都是普通的相聲藝人。”王聲透露,兩人是晚會錄制前三四天才接到的通知,“時間太倉促了,我們也在考慮要不要去,萬一效果不好對不起觀眾怎麼辦”。

  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兩人最終決定還是站在了元宵晚會的舞台上。不過,有不少看過之前《滿腹經綸》的網友表示,這段《學富五車》有不少重復的包袱,亮點見少。“確實有些重復的地方,現在的觀眾要求也高,但時間又這麼緊。為什麼要上這個舞台呢?我們倆還是想給大家帶點不同的感受吧。說大點,我們站在那個舞台上代表的不是我們個人,而是西北相聲。”苗阜略帶遺憾地說。

  □走紅后

  謝絕邀約3月閉門創作

  談及在全國范圍內走紅后的心態變化,苗阜說,就在京華時報記者採訪前,他還和王聲談著這個話題,“我們覺得應該沉下心,閉門搞創作了。”苗阜透露,除了已經答應的訪談和演出,3月將關起門來搞創作,准備今后的演出,“剛好王聲馬上要當爸爸了,我去他家一起照顧孩子,這段時間就不出來了。”

  在二人的相聲中,觀眾會發現緊貼時代潮流的新鮮元素,但又不是直接搬網上的搞笑段子,比如“有個愚公移山,玉皇大帝派人把王屋與太行一搬走,WIFI信號立馬就滿了”。這其實也是兩人的創作思路,“我們也在想,相聲要往前發展不能隻說老段子,也得符合現在觀眾的欣賞習慣,這個新段子不能直接用網上的,得合理運用。有些相聲演員,我也不說是誰,一年在電視上就露一次面,觀眾也不滿意”。

  4月進京趕考辦專場

  今年4月30日(暫定),苗阜和王聲將率領青曲社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辦專場演出。對於這次演出,苗阜用“進京趕考”來形容。“這場演出在春晚前就定了,也是想讓北京的觀眾看看陝北的相聲。我常說,走紅多虧了同行的幫襯,真是這樣,我們去北京、天津、濟南,全國到哪兒都餓不著。”

  有消息稱兩人還要在北京成立青曲社分社。苗阜解釋這個說法不准確:“我們是打算弄這麼一個園子,名字還沒想好,相聲演出是其中一部分。主要還是展現陝西的一些傳統文化特色,包括像涼皮和泡饃啊,這些都可以滿足。”

  □鏈接

  陝派相聲

  1937年,相聲前輩張玉堂先生將相聲帶到西安。相聲本分兩派:京派“帥”、津派“怪”,到西安后結合西北民風民俗,形成了西北派的“邁”(豪邁)。到解放前期,西安東五路、民樂園一帶集中著幾十家曲藝茶園。

  1955年,張玉堂等成立了西安市實驗曲藝團,創作演出《天蘭路上走一趟》《精打細算》《小毛病》《怪誰》《飛油壺》等有影響力的作品。1976年后,在李天成、包鬆年等人的努力下,恢復了曲藝團。以粉碎“四人幫”為題材的相聲劇《八億人民齊歡笑》又一次讓西安的相聲轟動全國,馬季等相聲界大腕曾專程來觀摩學習。2007年張玉堂先生的徒孫苗阜發起“西安相聲大會”,成立青曲社。

  談及陝派相聲的特點,苗阜表示,直觀表現在表演節奏上,“陝西人說話比較快,整體節奏也快,這也符合現代觀眾的需求。原來都是端著茶壺在園子裡慢慢聽相聲,現在不行了,生活、工作都很快”。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