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全國33城市收視數據顯示,當天全國整體收視率超過40%。從理論上說,這個收視數據表示“馬路上已經沒有人”。這一事件迅速通過上周在上海舉行的2014中國電視劇制播年會形成爆炸性話題,“收視率”成為電視台和制作公司共同痛打的“落水狗”。然而,罵歸罵,下來簽合同時還是逃不掉“收視率保証”的潛規則。
收視率出現離奇波動
難不成電視開機率不減反增了?
“現在這收視率,是越來越看不懂了。”論壇上,電視大佬們紛紛向收視率開炮。SMG影視劇中心主任王磊卿一上來便質問:“好劇去哪兒了?真實的數據去哪兒了?”緊接著,SMG尚世影業CEO蘇曉怒斥:“現在數據污染已嚴重到荒唐的地步!”引發業界爭議的原因在於,今年開年以來的收視數據明顯有些離奇。蘇曉以今年2月11日33城市收視數據為例爆料,當天全國整體收視率超過40%。“央視馬年春晚,全國202家電視台並機播出的收視率也隻有30.98%,但2月11日晚的全國收視率峰值卻超過40%,理論上馬路上已經沒有人了。”無獨有偶,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會長尤小剛也拿出了一個讓他無法理解的數據:2月16日前后,10家省級衛視電視劇收視率高達0.973%以上,其中有7家“破1%”,這在近些年都很罕見,難不成電視開機率不減反增了?面對一個個令人生疑的收視數據,蘇曉直言不諱地拋出“收視數據被污染”的判斷。“那麼多頻道一下子收視猛漲,違背基本的常識判斷和收視規律。”
收視率不好怪乙方?
簽“收視率承諾書”是不得已
關於收視率到底能否真實反映觀眾和市場需求,業內一直存在爭議。但爭議歸爭議,到目前為止,收視率仍然是電視台與制作公司“說事”時最重要的依據。所謂“說事”,其實就是簽購劇合同、播出付款等圍繞電視劇購播展開的買賣。一個其實已經半公開的“潛規則”是,電視台,尤其是強勢衛視,在購買電視劇時,會要求制作公司簽訂一份收視率承諾書,大概內容無非就是如果收視率達不到某個指標,電視台就扣錢甚至要求制作公司賠錢。對於這樣一個“霸王式”的條款,制作公司敢怒不敢言,因為國內目前500部電視劇的年產量,一年大約隻有80部能播出的殘酷現實,讓制作公司不得不為“收視率承諾書”低頭。
事實上,“收視率承諾書”也有電視台的難言之隱。蘇曉半開玩笑地說:“因為甲方的日子也不好過,傳統媒體的衰落比想象的要快,電視的開機率在迅速下降,除排名靠前的衛視外,電視台廣告收入節節下滑,收視率是命根子,現在衛視每年播20多部劇,每一部都輸不起,電視台已經不像以前那樣自信。面對如此險惡的環境,電視台需要有人共擔風險。”不過,蘇曉也表示,作為乙方的制作公司也並非完全被動,“甲乙方的博弈中,乙方也不是永無出頭之日,還是作品說話,隻要你劇牛,乙方也能朝南坐。”
收視率引發一窩蜂
電視劇不用劇本就靠現場“謅”
事實上,盡管視頻網站在不斷做大做強,但目前暫時還沒有撼動傳統電視台的龍頭地位。一部電視劇主要還是靠電視台播出獲得反響。在“收視率”的指揮棒作用下,一窩蜂現象幾乎難以避免,市場上熱什麼馬上就跟拍什麼,如去年大熱熒屏的《小爸爸》《辣媽正傳》等“育兒劇”一火,一下子帶動市場井噴,幾十部同類作品報批開拍。其中不少連劇本都沒定,就倉促上馬。“投資方砸巨資請大牌,卻不知最后劇出來會變成啥樣﹔演員在抱怨,劇本明顯是幾個人寫的,前后台詞風格都不一﹔導演抱怨,我一天12小時導戲,完了還要通宵改劇本,否則明天沒東西拍。”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電視劇不用劇本就靠現場‘謅’”已經不是個別現象。因為容易過審,拍攝成本又低,家庭情感劇佔據了去年電視劇的半壁江山。但是家長裡短就那麼多事,婆媳,剩女,姐弟戀,去年流行是育兒,難為編劇要在幾個月時間裡寫出新意,稍微有個新角度就趕緊開機,因為獨木橋太擠了,不趕快過新意就會被人用了,加上遷就演員檔期,所以劇本不全就開機已不是個別現象。“劇本夾生就邊拍邊改,台詞不好就靠導演、演員現場即興發揮臨時‘謅’。你別說還有幾部這樣做成功的,爛劇本播成了收視冠軍,行業裡奔走相告,以為就此生產方式改變了。”蘇曉告訴記者:“殊不知成功的一定是個案,一靠導演演員現場能力特別強﹔二靠班底的默契磨合有基礎﹔三靠制作周期延長。”劇的質量押寶在拍攝現場,這是很危險的賭博,賭贏的概率極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