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佐藤貢悅、嚴錫仁編纂的《中日韓同字異義小辭書》對中日韓同字異義詞進行梳理,在對比詞語異同的同時,更探究語言背后的文化差別。
在日本和韓國所使用的漢字詞中,既有隨著文化交流輸入的外來漢字詞,也有自己創造的本土漢字詞。這樣,一些表面上看起來相同的漢字詞,意義可能完全或者某種程度上不同。這種“同字異義”現象對於中日韓的文化交流是一種障礙。《中日韓同字異義小辭書》從中日韓日常詞匯中選取300多個詞條,以3種語言4種文字,解析中日韓同字異義的奧秘,探究文字背后的文化差異。
語言的變遷與社會文化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中日韓同字異義的形成也有其歷史原因和社會文化背景。
1.古漢語語義殘留的影響
語言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大量的古漢語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很多古漢語原有的語義在我國已經廢棄不用,但出人意料的是,傳入日本和韓國的漢字卻保留了不少中國古漢語的原義。
例如“顏色”在中國古代漢語中是“臉色”的意思,但現代漢語中此意幾乎不再使用。但現代日語和韓語中繼續沿用了中國古代漢語“臉色”之意。
【顏色】
該詞本義為:①臉色、面部的表情(《論語·泰伯》)﹔②色彩(杜甫《花底詩》中“深知好∼”)。該詞在現代日語和韓語中主要作①使用,而漢語中則作②使用。日語和韓語中的“?色”一詞在漢語中的對應說法為“臉色”。
——摘自《中日韓同字異義小辭書》204頁
還有漢語中的“老婆”一詞,在中國古代是指“上了年紀的女子”,現在日語和韓語保留了這一意義﹔但現代漢語則轉化為 “結婚的配偶、妻子”。
【老婆】
該詞在日語和韓語中是指上了年紀的女性。現代漢語中則是指妻子。丈夫可當面用“老婆”稱呼妻子。“愛人”一詞在台灣地區是指婚姻關系之外的情人,所以用“老婆”一詞來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妻子。漢語中與日語和韓語中“老婆”一詞相對應的是“老太婆”、“老媼”。
——摘自《中日韓同字異義小辭書》118頁
2.漢語從中國傳入日韓后的語義變化
漢語傳入日本和韓國后,由於受到周圍語言環境的影響,有些漢語在原有語義的基礎上派生出其他語義﹔此外,消亡的語義也有不少。這成為中日韓“同字異義”形成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如“遠慮”一詞,古今漢語意義相同,都是指“考慮得長遠、深遠”的意思,比如中國人常說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但日語在此基礎上派生出“客氣、謝絕”等意思。
【遠慮】
該詞在漢語古典中的意思是思慮深遠(《論語·衛靈公》)。現代漢語和韓語中的用法依然如此。現代日語中的意思是:①在言行上對他人採取謹慎的態度﹔②委婉地拒絕或辭退。漢語對應的說法為:①客氣﹔②辭謝、謝絕等。韓語對應的說法為:①操心“josim”﹔②辭讓“sayang”等。
——摘自《中日韓同字異義小辭書》216頁
3.流入中國的日譯語的變化
明治維新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近現代化的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學習日本的過程中,很多日譯語涌入中國,而且這些日譯語在逐漸融入中國漢語的同時,有的或多或少發生了語義上的變化。
例如“檢討”這一日譯語,原本是指“探究學術”之意。流入中國后變成了“批判自己錯誤的思想、言行”之意。
【檢討】
該詞作為調查、考慮、分析的同義詞使用是三種語言中共通的。該詞在漢語中更多地表示檢查自身想法或生活習慣中存在的錯誤,即“自己批判するji-ko hi-han suru”,如“∼自己”,這樣的用法是日語和韓語中沒有的。
——摘自《中日韓同字異義小辭書》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