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流入華至今大概已經超過15年,在中國有影響力的韓劇林林總總也不下數十部。但印象當中,迄今為止恐怕沒有一部韓劇有當下《來自星星的你》這樣能夠引發全民瘋狂的先例,其主演金秀賢近半個月來在國內引發的“叫獸熱”,不僅搶盡了前男神李敏鎬風頭,更是讓眾多國產明星汗顏。光是從國內媒體報道的力度和篇幅來看,剛拿下金熊影帝載譽而歸的廖凡,恐怕都要輸給“教授”三分。
這樣的現象恐怕要引人深思。無論從個人情感上、藝術成就乃至國際影響上,作為本土制造的新晉影帝,廖凡理應得到國內媒體的禮遇。但看看這兩天的報紙網絡,關於金秀賢的報道估計都已汗牛充棟,從有報紙整版制作整版新聞為教授賀生,到分析韓國“男色”的成功之道,再到“刷屏”預測《來自星星的你》的大結局,這樣的力度恐已創下有史來韓劇之最。而相比之下,廖凡雖不至於被媒體“冷遇”,但在“教授”光芒之下,影帝皇冠卻多少有點黯淡。
究其原因,在我看來恐怕是兩者之間在商業價值上的差異。作為韓國偶像流水線上的巔峰之作,韓國人以他獨有的“男色”文化造就了金秀賢這麼一個市場意義大於文化意義的全民偶像。即使沒有金秀賢,或者說金秀賢很快人氣就過去了,韓國娛樂文化依然能夠迅速生產出無數個李敏鎬、金秀賢來,一波接一波地向中國市場襲來。而相比之下,外形上稍遜一籌的廖凡恐怕難以刺激“90后”粉絲購買3800元一張的見面會門票遠遠望他一眼,更不要說讓電視台砸下近千萬真金白銀求他上節目。再扯開說一句,韓國人不到半年就連著向中國市場輸出了李敏鎬、金秀賢兩大“男神”,而中國影視圈一年裡又能推出來多少個廖凡?
坦率來說,所謂的韓流就是一種以粉絲為中心的文化快消品,拿與其受眾群全然不同的廖凡作比較,多少對廖凡來說有點不公平。但其在明星個人成功之后背后兩種截然不同的運作方式,卻顯示出兩國在文化產業運作上迥異的思維。在韓國,韓流已是被當成一種文化和價值觀的輸出品而得到國家扶植,一整套扎根於粉絲經濟的運作方式已然有游刃有余﹔而中國不但因為原創力上的積弱而漸漸淪為韓星引領的粉絲經濟的消費市場,內心卻有著“你看,我們的市場多大,吸引了那麼多韓國明星”的意淫思維,這股狂熱追捧中透射出的盲目自信,則更加值得我們警惕。
有意思的是,這幾天來,對於《來自星星的你》引發的熱潮,國內影視圈討論的焦點大多是,為什麼我們無法向國外文化市場輸出像金秀賢這樣的優質偶像?甚至有評論家開玩笑說,如果《來自星星的你》要翻拍成國產劇,縱觀國內的一線女星陣容中,恐怕沒有一人能夠勝任千頌伊這一角色,更不要說哪一位男星能將都敏俊這樣一個俊俏高冷的角色塑造得完美無瑕。在我看來,這真正是一個偽命題。廖凡以及《白日焰火》在柏林的成功,足以說明國內影視作品已具備國際范圍的影響力。而放著這麼一位國際影帝不好好經營和推廣,卻把心思都放在一個韓國明星身上,一門心思指望著靠他掙錢,那麼,我們的文化產業將來剩下的恐怕隻有錢,而永遠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羅小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