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十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淺析新聞作品審美中的時代感

孫冰欽 林歌

2014年03月11日15:23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美學是從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出發,以藝術作為主要對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審美范疇和人的審美意識,美感經驗,以及美的創造、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美學的基本問題有美的本質、審美意識同審美對象的關系等。鑒於美學研究的是現實問題,不可避免地將新聞作品中體現的時代感納入了審美的范圍中。本文從新聞與美學的關系入手,利用社會歷史研究法,研究新聞與美學的關系,探討美學研究方法對於新聞寫作的指導意義,同時將時代感納入新聞作品寫作之中。

關鍵詞:新聞 美學 時代感

一、新聞與美學

(一)新聞之美

馬克思認為“所謂價值,就是客體與主體需要之間的一種特定(肯定與否定)的關系。”新聞美的價值,在於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之間特定的審美關系,一方面是新聞作者,即記者編輯等新聞從業者賦予新聞作品美感,另一方面是新聞讀者,能在新聞作品中獲得一定審美滿足。而在筆者看來,新聞作品之美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新聞意境美 王國維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意境是文學中的重要范疇,是一部好的文學作品能夠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也是一部作品審美價值的體現。新聞作品作為文學作品的一種重要體裁,其審美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作品本身的意境。 另一方面,新聞作品也能夠利用意境提升品位。新聞作品,若能在真實地反映新聞事實的基礎上創造出優美的意境來,無疑會增強新聞作品的感染力,給讀者以更多的審美愉悅和啟迪。 2、新聞語言美 孔子雲:“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這就強調了新聞語言在新聞作品審美中的重要性。如果要給新聞語言下—個定義的話,那麼應該是:新聞語言是用於表述、傳播新聞事實的規范化語言。這就意味著新聞語言既有自己的個性,又兼有各類語言的特點。新聞涉足各個領域,接觸各種人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規律﹔新聞報道在使用通用語言的同時,也兼用文學語言、地方語言和口頭語言,有時在同一新聞作品中還往往運用多種語言形式,實際上這正是語言的綜合運用。多種語言的組合使用使得新聞語言有一種獨特的美感。 3、新聞結構美 新聞結構,就是新聞寫作中表達內容、體現主題的謀篇布局,或者說是一篇新聞報道組織材料、安排層次段落的構思設計,也可以說是新聞報道中事實材料的排列方式。它一般包括突出中心、處理詳略、確定表述秩序、劃分層次段落、設計開頭結尾和考慮呼應、過渡等。新聞結構也就是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和內在邏輯聯系,才能准確反映今天的現實﹔新聞事實材料的排列方式不同,也由此構成不同的新聞文體。

(二)新聞與美學的關系

剛才提到的新聞之美是指新聞作為文學作品體現出的美感,而新聞與美學的關系也是新聞之美的另外一層含義。

新聞寫作是一種體現人的特有精神風貌的活動,所以近兩年來把新聞寫作的人文關懷提上了日程,在新聞寫作中不斷體現人的因素,以人的視角報道新聞,報道人關心的問題。而新聞寫作的終極目標便是通過報道新聞弘揚真善美鞭笞假惡丑,最終達到弘揚美的目標。

人文視角、人文關懷,就是對人的生存意義、生存價值以及對人類命運和前途的終極關懷﹔從現實層面來說就是對人類進步、自由、和平、民主以及發展的關注。人文精神的內涵就在於既要關注百姓的生存狀況,精神欲求、思想情感,又要重視個體的全面發展,重視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和道德境界﹔弘揚人世間的真善美,呼喚重視人的價值尊嚴、改善人的情感生活,完善人的道德理想,從而達到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而美學注重研究人類情感,直接涉及人類本身的建設,關系人的生存和發展,新聞本身需要美,新聞需要美來指導,新聞要傳遞美的精神,新聞人需要美學思想。所以新聞與美學的聯系千絲萬縷。

二、新聞審美中的時代感

(一)時代感

時代指種族的文化傳統在一定階段或時期的情形,包括政治、哲學、宗教、藝術、社會心理等,這是種族特征與環境得以在其中發生影響的“印有標記的底子”。時代是指歷史上以經濟、政治、文化等狀況為依據而劃分的某個時期。也有十年為一時代,又叫年代,如七十年代之說。在這裡的界定取兩者之中交叉的含義,鑒於新聞寫作的獨特屬性,既強調了新聞寫作的歷史性,又是某一時代社會風貌的真實寫照。時代感則是新聞作品傳達給受眾的以某個時代為背景的氣息,是受眾對於某個時代的嗅覺。一個懂得審美的人可以透過一部文學作品讀出作品所處年代的時代風貌,而講求時效性的新聞作品更能體現出此點。

19世紀法國著名的文學批評家丹納曾說:“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地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的精神和風俗概況。這是藝術品最后的解釋,也是決定一切的基本原因。”這就表明新聞寫作要反映時代特征,反映這些時代的“新”。這些“新”是在發展和運動中表現出來的,有的“新”會長久存在,有的“新”卻會轉眼消失,隨即被另一種形式代替。這兩種“新”相比較而言,較長久存在的“新”因為存在的時間長久,所以容易被發掘出來,而稍縱即逝的“新”則不容易被察覺和表現出來。

(二)新聞作品與時代的關系

緊跟時代步伐,把握時代脈搏是新聞從業者的基本技能之一。所以在新聞寫作中,對於時代風貌,一定的社會歷史面貌的觀照不可或缺。從宏觀上看,新聞作品所反映的內容要有時代意義,比如范敬宜在《分清主流與支流,莫把“開頭”當“過頭”》一文中消除了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對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質疑。而從微觀上來說,每一篇新聞作品的遣詞造句在不經意間都留下了時代的烙印。與時俱進的特質使新聞作品比起一般的文學作品能更好地貼近受眾。

1、體現時代風貌是新聞作品的基本屬性

新聞傳播真實與美感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真實是新聞產生美感的根本前提,美感則是新聞真實的較高品位,兩者相得益彰,共同構成特有的新聞價值。而傳播內容的客觀性也就決定著新聞報道內容必然體現時代特征。研究新聞作品的時代烙印,在美學中有著相當多的研究方法以及理論都做了充足的說明。新聞作為文學作品體裁的一種,文學作品在美學中的研究方法也同樣適用於對其的研究。美學中的社會歷史研究法,透過作品本身而試圖窺視它所“反映”的社會歷史背景,並憑借這種背景而最終解釋作品本身。而黑格爾把文學與時代、環境、民族等一樣視為“絕對理念”的演化形式,並進而認定文學是時代、環境、民族的觀念的表現“每種藝術作品都屬於它的時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環境,都依存於特殊的歷史和其他觀念和目的。”這些論點都說明,作為文學作品一份子的新聞作品,其基本屬性上已經被深深打上了時代的烙印。

2受眾群體的變化迫使新聞寫作必須體現時代感

而賦予文學作品時代美感的不僅僅是每個時代給新聞作品賦予的時代痕跡。作為文學作品中的一份子,新聞作品具有自己的時空特點,具有時間上的永恆性,而審美對象則相對比較短暫,與審美對象發生關系時,他才成為審美對象。在這裡我們引入“期待視野”這個概念。

“期待視野”指接受者在進入接受過程之前,根據自身的閱讀經驗和審美趣味等,對於文學接受課題的預先估計與期盼。它是審美期待的心理基礎,是德國接受美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堯斯提出的。期待視野大體上包括三個層次:文體期待、意象期待、意蘊期待。簡單地說,“期待視野”就是接受者以往鑒賞中獲得並積澱下來的對藝術作品藝術特色和審美價值的認識理解。接受者的“期待視野”不是一成不變的,每一次新的藝術鑒賞實踐,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視野”的制約,然而同時又都在修正拓寬著“期待視野”。因為任何一部優秀的藝術作品都具有審美創造的個性和新意,都會為接受者提供新的不同以往的審美經驗。

所以說,新聞寫作要以滿足受眾的“期待視野”作為根本目標,這一點與傳播學中的“使用與滿足”理論異曲同工。所以每一篇新聞作品都要洞悉時代的脈搏,基於此點,是受眾迫使新聞寫作必須緊跟時代步伐。

3新聞媒介體制導致新聞寫作體現出的美感變化

媒介的生存離不開外部環境的影響,早在1967年,加拿大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在《媒介即訊息:效果一覽》一書中就提出了“媒介生態”這一概念。麥克盧漢僅僅是從技術層面界定了媒介生態環境。而時代的發展又賦予了媒介生態環境新的含義。“媒介生態環境”就是指大眾傳播機構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它主要由政策環境、資源環境、技術環境和競爭環境構成。其中政策環境對媒介生態環境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從傳播學的控制分析的角度講,任何大眾傳播機構做為信息的傳播者,都不能隨心所欲的傳播信息,它的傳播行為總是受到社會特定的政治制度、政策法規、文化范式構成的潛網的深層控制。

當今世界有以下幾種新聞體制,以美國為代表的以私有制為主體的完全商業化的運作體制﹔以西歐各國為代表的公私兼顧的雙軌制運作體制﹔以中國為代表的完全國有的有限商業運作體制。不同的體制決定了新聞媒介社會地位的不同,更決定了新聞寫作內容的取舍,中國的新聞報道以正向報道為主,而西方國家則傾向於負向報道﹔中國的媒介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所以其報道內容大多是體現黨和國家政策、集體主義風貌。比如《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一文中對於黨派來的干部“不怕天,敢斗地”的細節描寫,將那個充滿著激情的紅色年代一覽無遺地展示在受眾面前。而西方的媒介受到政府的干預較少,其描述多從個人感受角度入手,以個人的角度洞悉整個世界。所以,不同的媒介體制下,新聞作品的美感也不同。

三、怎樣在新聞作品中體現時代感

(一)把握時代發展脈絡,將時代風貌融入新聞寫作中

新聞語言作為時代發展的符號,忠實地記錄著時代的變遷,是社會變化最直接、迅速、真實的反映,新聞作為大眾傳播的重要手段,新聞語言有著比其他語言更強烈的共時性特征。所以在新聞寫作中,巧妙運用新詞、熱詞就成了新聞工作者的一門必修課。2012年11月3日,網絡熱詞“屌絲”登上《人民日報》十八大特刊。一時間引來網絡熱議。而早在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出現《江蘇給力“文化強省”》的標題。《人民日報》的黨報老大哥、宣傳風向標的地位不言而喻,而這種煥然一新折射出的進步使得黨報的姿態不再顯得那麼高高在上,貼近了群眾,折射出煥然一新的勃勃生機。

(二)了解受眾需求,貼近群眾生活

美學重視“以人為本”,從人的視角審美,最終達到人文的終極關懷和全社會的和諧發展。而一個好記者能發現一則重要的新聞對於一張報紙來說是有著“發現新大陸”般的意義,好的新聞報道不僅影響著報紙的銷量,還會影響一個時代﹔不僅提升了讀者的思想水平,還會擴大了讀者視野,甚至會改變讀者觀念。作為受眾,讀者對報紙的“期待視野”不僅僅停留在娛樂消遣性、知識性甚至是刺激性的新聞信息,他們更希望從報紙上感受到時代的變化以及所處歷史狀態的時代風貌。為他們今后面對新的歷史條件,做什麼、如何做的行為選擇提供參考,如果報紙不能滿足受眾的這種需求,自然就會被讀者冷漠。中宣部於2010年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以下簡稱“走轉改”),就是推進新聞工作者貫徹群眾路線,將黨的群眾政策落實在新聞報道中,是時代的需要,也是美學思想在新聞報道中的很好體現。

(三)新時代要有新筆法

隨著時代的發展,原有的記敘、描寫、議論等傳統筆法已不能完全滿足現代受眾的需求,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極大地壓縮著人們的閱讀時間,人們需要在有限的閱讀時間內使得閱讀內容實現最大化,而媒介也需要以更加吸引讀者的作品獲取商業利益。順應這種趨勢,新聞從業者就應該在保留現有新聞筆法的同時發展新筆法以滿足受眾需求。近些年,新聞“跳筆”這種新的筆法漸漸被廣大認可,它的特點是:在文章結構上它是多段體﹔它與一般新聞作品所要求的上下文銜接、具有連貫性、講究啟承轉合等不同,它主張“跳”,在句子與句子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可以有、甚至必須有較大的跳躍。

跳筆的好處在於吸引讀者並適合讀者快速閱讀的習慣﹔便於記者快速寫作形成明快的新聞文風,同時也是加大信息量的一個重要手段,更體現著強烈的時代感。

(四)策劃專題

蘭瑟姆提出的“構架—肌質”說認為:構架屬於結構范疇,裝飾屬於外在形式范疇,詩既要有構架,也要有裝飾,文學是結構與外在美的有機統一體。新聞具有結構美,而策劃專題是新聞之美的一種重要體現。策劃專題是為了產生較為深遠的社會影響而圍繞同一主題組織一組作品推出,現在已經成為很多主流媒體在新聞作品中常用的手段。策劃專題的好處一是具有現實性,二是擴大新聞作品的影響力。專題策劃的選題要體現新聞性、現實性,就必須密切關注新聞、關注現實,緊扣行業發展脈搏、緊跟行業發展步伐,否則,忽視新聞性,遠離現實,脫離時代,就會被業界忽視與遠離。丹納曾說“環境把藝術帶來或帶走,有如溫度下降的程度決定露水的有無,有如陽光強弱的程度決定植物的青翠或憔悴。”將現在發生的事件置於歷史的框架上,不僅增強了新聞作品的厚重感,給人以撫今追昔的審美愉悅,更能帶給人們借鑒意義。(作者系: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藝術哲學》 法 丹納 張偉 沈耀峰譯 當代世界出版社 出版年: 2009-10

《中國名記者傳略及名篇賞析》 新華出版社2003

《新批評》 美 約翰·克羅·蘭瑟姆 張哲 王臘寶譯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6-12

《論新聞語言的時代特色——以近十年的報紙為樣本》湘潭大學 姜慧舟

《論新聞美學的理論框架》華中科技大學熊宇飛. 重慶大學學報2000年第六卷第三期

《接受美學與新聞傳播效應》謝常青. 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十八卷第四期

季水河《新聞美學》北京 新華出版社2001年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