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之前,刁亦男的名字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比較陌生。其實,刁亦男是個不折不扣的學院派,中戲才子。他曾是張揚的御用編劇,參與過《將愛情進行到底》、《洗澡》和《愛情麻辣燙》等電影的編劇。他還是中國先鋒戲劇的重要人物,和戲劇界領軍人物孟京輝曾經“混”在一起,著有《飛毛腿或無處藏身》等劇本。
2003年以前,刁亦男的前導演時代有點像李安出道之前的狀態,大部分時間宅在家裡,看看書,寫寫字。他常常以一種邊緣人的自居,以緩慢的速度“磨”寫劇本。
2003年他自編自導了長篇劇情片《制服》,四年后他拍攝了自己的第二部電影《夜車》,秉持著對黑色電影凸顯的復雜人性的興趣,加上受法國新浪潮的影響,他的電影風格簡潔、清淡,富有文藝氣息。《夜車》為他吸引了歐洲電影界的關注,他以這部電影入圍第60屆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競賽單元,該片也成為當年獨立電影海外發行的一匹黑馬。
正是《夜車》制作過程和在國內傳播的窘境,促使刁亦男找到了一個新方向——打造一部科恩兄弟或者昆汀·塔倫蒂諾那樣的“商業作者”電影,既有吸引人的故事,又依然保持強烈的作者風格。
刁亦男電影的主題並非局限於“社會之苦”,而是深究靈魂“人性之復雜”。不管是想通過《制服》這一權力的代表來改變生活的小建,還是坐著《夜車》去其他城市相親的執行死刑的女法官,都不能算是中國社會特有的人物形態。而這種被自己的欲望戲弄,被孤獨浸泡的人生,則可能發生在任何地方。《白日焰火》也是如此,它雖然也描述了社會,但最重要的依然是在講人的孤獨和情感困境,講親密感的建立、喪失及余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