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首次發布《中國Internet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大陸上網計算機總數為29.9萬台,其中直接上網計算機4.9萬台,撥號上網計算機25萬台﹔國際出入口線路共22條,帶寬總容量為26.64Mbps﹔萬維網(WWW)站點數約為1500個﹔CN下注冊的域名4066個﹔上網用戶數為62萬。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國內外學界和業界將其視為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后新興的大眾傳媒,第四媒體【注1】概念的出現,標志著人們已將互聯網視為獨立的媒體形態。
一、新聞媒體網站規模擴大水平提升
中國新聞媒體伴隨國內網絡的發展,伴隨自身實力的增加,1997年與1995年、1996年的萌芽狀態相比,呈現出媒體上網數量增加,網站建設水平提高的變化。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在CN下注冊的域名總計有4066個,報刊注冊的域名數已達95個。到1997年底,中國大陸有獲准正式公開出版的報紙2149種,雜志7918種,二者合計在萬種以上,上網報刊大致為報刊總數的百分之一,比1995年底僅6、7家的狀況增長了近10倍。此外,一些廣播電台、電視台也開始走上互聯網,中國國家通訊社新華社也建立起了頗具規模的網站。
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於1997年1月1日正式推出網絡版。內容包括所出版的系列報刊,包括:人民日報·海外版、華東版、市場報、諷刺與幽默、環球時報、新聞戰線、中國質量萬裡行、大地、時代潮以及証券時報等。網絡版在短短十個月內就改版四次,力求在形式上方便讀者吸引讀者。為便於用戶獲取信息,網絡版自開通以來,已先后推出了20多個專輯和資料庫,其中深受好評的有可供全文檢索的《鄧小平文選》以及“香港回歸”、中共“十五大”、“歷次黨代會”、“中美關系大事記”等重大新聞專輯和背景資料庫。網絡版還可以通過“全文檢索”功能,查閱1995年以來人民日報上發表的任何一篇文章。由於其信息量大、權威性高、調閱速度較快,訪問人數迅速上升。到1997年11月底,網絡版訪問人次超過4000萬次,每天平均訪問人次達到40萬左右。由於其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國內外廣告客戶開始登門,網絡版1997年廣告收入已突破30萬元。人民日報網絡版是編委會下屬的局級部門,編制設定為40人,這在國內上網報刊社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新華社經過努力建設,於1997年11月7日建社66周年之際正式開通自己的網站。通訊社具有信息總匯的特點,新華社網站利用自身的優勢開始向用戶提供及時豐富的新聞信息。此外,新華社為了能夠快捷地為國內用戶服務,大力投入建設國中網(CWW),這是新華社香港分社控股的中國國際網絡傳訊公司(CIC)投資建設的商業信息網絡。其特點是國中網擁有自己的高速通信干線和分布在國內主要城市的節點服務器,並且傳送的都是新華社信息中心和CIC提供的信息,用戶隻要通過當地的電話線就可以直接聯入國中網的最近節點,從而快捷地獲取所需要的信息。
中國新聞社旗下的《華聲月報》社經過努力,終於在1997年4月申請了自己的獨立域名,隨即完全憑借自己的力量制作了五個專欄共10多萬字的網絡版,正式定名為“《華聲報》電子版”,於5月25日“亮相”互聯網。該網站不斷打破原印刷月刊在信息服務上受到的種種制約,不僅做到每天有新聞上網,而且於7月底,開始向全球用戶提供免費電子郵件傳送新聞服務。不論用戶身在何地,隻要用電子郵件發去要求訂閱的信息,《華聲》電子版就會將“本周新聞”、“全球華人”、“華聲視角”這三個新聞專欄的內容用純文本文件的格式發送到用戶的電子信箱中。這是國內首家以電郵方式正規地向用戶免費提供新聞服務的新聞網站。
中國的廣播電視機構從1996年起對互聯網開始有所認識,並嘗試上網。在兩年的發展中,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在發展勢頭、制作水平和影響力上不及報刊社。廣電系統的中央三台中,中央電視台起步最早,1996年底就開始進行嘗試,並在1997年加大投入力度,一些著名欄目,如《東方之子》、《實話實說》、《315特別節目》等,也與國內的網絡公司合作推上了互聯網。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也已在1997年內設立網址,但網站處於簡陋的狀態,僅有幾個自我介紹性的固定內容欄目。在對互聯網的認識方面,倒是一些地方廣播電視台十分敏感,決心較大,行動亦十分積極。1996年12月,廣東人民廣播電台建立網站,這是國內第一個上網的廣播電台。隨后,廣東省廣播電視廳籌劃建立了“嶺南視聽”信息網。上海的廣播電視機構也開始在“上海之窗”網站中建立自己的網站。國內廣播電視機構網站1997年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是,由開始時與網絡服務公司的合辦(其網頁挂在網絡公司的主頁上)而成為有自己獨立域名的網站,顯示出日益成熟的發展勢頭,如中央電視台在1997年注冊了頂級域名:www.cctv.com。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所建立的政府外宣網站“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即“中國網”)於1997年1月1日開通,成為中國對外新聞報道的一個重要平台。
從1997年國內新聞媒體上網情況來看,尚存在以下問題:①上網媒體集中在以北京、上海及廣東為中心的經濟、文化、信息發達地區﹔②少數媒體網站在提供信息服務、網頁制作水平等方面有了長足進步,但為數不少的網站由於各種因素卻沒有大發展,始終處於勉強維持的境地,訪問人次很低,影響力很小﹔③網站建立、維護所需要的資金、技術、人才,依舊是困擾新聞媒體的首要問題﹔④傳統媒體與互聯網的結合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一切盡在摸索中,各方面的不足與問題處處顯露。盡管當時互聯網在國內的發展十分迅速,但畢竟帶寬不夠、通信資費高,故障也時有發生。如1997年9月18日中共十五大閉幕當天,《華聲報》電子版通信線路出現故障,中斷傳輸達20個小時之久,致使當日要聞不能及時上網發布。這一階段網絡媒體尚未形成巨大的影響力,自身形態仍然簡陋,上網用戶數量十分有限,網絡媒體的市場規模尚很弱小。
二、原生內容網站發揮重大作用
1995年秋,由人民日報社和默多克新聞集團聯合創辦的“筆電新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成立后,選擇的項目便是向互聯網進軍。經過一番努力, 1997年1月15日,Chinabyte網站正式開通。投資雙方經協商后決定,Chinabyte以做中文IT信息內容為主,宗旨為“在中國,用中文,為中國人”。3月 IBM、Intel開始在ChinaByte上發布網上廣告。IBM為AS400的宣傳付了3,000美元,這是中國第一個網絡廣告,成為中國互聯網廣告業史的開端。ChinaByte是中國信息化建設積極的推動者和網上IT新聞最早的探索者,也是中文互聯網最資深的品牌之一,其原創、全面、快速的IT報道和評論贏得了業界廣泛的贊譽與信賴,同時為中國互聯網界培養了第一批專業的編輯隊伍。
三、電子論壇成為網絡互動傳播新秀
1995年“瀛海威時空”開通時,便提供了基於網站的電子論壇(BBS)服務。經過兩年的發展,論壇成為網站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成為網民踴躍參與言說表達的一方自由天地,其影響日益增大。9月中旬,世界杯足球賽亞洲區預選賽開始后,國人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到中國足球隊能否沖出亞洲,不少網站為此專門開辟了供網友論球侃球的論壇。10月31日,中國足球隊在大連金州賽場敗於卡塔爾隊,一時間各論壇頓時“泣無聲”。然而兩天后,一位署名“老榕”網友的一則《10.31大連金州沒有眼淚》的帖子出現在論壇中,這篇催人淚下的文字在網民中立刻引起轟動,僅四通利方論壇“體育沙龍”在48小時內,就被點閱了2萬多次,而且不斷被網民轉貼和傳送,幾乎傳遍了所有的中文網站。不少人還將其傳送到報紙編輯的電子郵箱中,要求報紙全文刊出。這一事件表明,電子論壇已經在中國成為具有影響力的互聯網應用,成為網民進行信息傳播、觀點表達的一個多元化的平台。
四、首次全國電子報刊研討會舉行
中國網絡媒體在一步步前進的過程中,經營者不斷對網絡媒體的特性及經營理念和策略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如報刊電子版的母體是印刷版,那麼電子版在制作時是否僅是印刷版的翻版﹔印刷版市場定位明確,電子版的市場定位在哪裡。不少報刊社在制作電子版的實踐中,已認識到如果在信息內容上與印刷版沒有什麼區別,如果不能提供切實獨到的服務,將難以吸引網絡用戶。
為了使上網新聞媒體有一個交流經驗的機會,國家新聞出版署所屬的《中國報刊月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中央電視台央視調查咨詢中心發起並組織了“97全國電子報刊經營現狀與發展趨勢”研討會。會議於1997年10月16、17兩日在北京舉行。這是國內首次舉辦有關上網報刊的研討會。與會者來自30余家大多已建立了自己網站的報刊社,此外尚有新聞出版領導機構、管理機構、其他新聞媒體(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等)及新聞傳播研究機構的代表,共70余人。研討會的宗旨是“三溝通一利於”,即溝通國內各電子報刊間的相互了解、溝通國內電子報刊管理層與實踐層間的相互了解、溝通對國外電子報刊現狀及經營理念的全面了解,從而有力於推動中國電子報刊的健康發展。
五、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成為網絡新聞傳播主管部門
為了加強對網絡新聞傳播的統一管理,中央授權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為主管部門,開始建立相應的管理體制。5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下發了《利用國際互聯網絡開展對外新聞宣傳的注意事項》,對利用互聯網開展對外進行新聞宣傳做了若干規定。文件指出:“為了加強對利用國際互聯網絡開展對外新聞宣傳的管理,保障對外新聞宣傳的健康發展,國家實行積極支持、促進發展、宏觀指導、歸口管理的方針。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對利用國際互聯網絡開展對外新聞宣傳實行歸口管理,統籌協調新聞宣傳進入國際互聯網絡(以下簡稱“入網”)的有關問題。對外發行的新聞報刊和其他對外出版物(包括文字印刷品和音像制品),原則上可以入網。新聞宣傳單位入網須提出申請,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審批。具體辦法: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宣傳單位的申請,有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審核后,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審批﹔對中央、國務院各部門所屬新聞宣傳單位的申請,由申請單位的上級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后,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審批﹔對軍隊新聞宣傳單位的申請,由解放軍總政治部審核同意后,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審批后,到總參通信部辦理入網手續。經批准入網的新聞報刊,應到新聞出版署辦理備案手續。各新聞宣傳單位利用國際互聯網絡對外新聞宣傳的內容,需在中央對外宣傳信息平台統一入網,不得自行通過其他途徑入網,更不得自行在國外入網。已通過其他途徑入網的,要一律補辦報批手續,獲准繼續入網的應轉到中央對外宣傳信息平台上。入網新聞宣傳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應對本單位入網的宣傳內容全面負責。各入網新聞宣傳單位不得利用國際互聯網絡從事不符合我國外交方針、政策和違反對外宣傳、外事工作紀律的活動。”
注釋:
1、1997年,國內外學界和業界已開始將互聯網比作“第五媒體”(即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之后的新興媒體),但很快約定俗成為“第四媒體”(the fourth medium,即報刊、廣播、電視之后新興的媒體)。1997年10月18日,《人民日報》第五版上一篇文章的標題就使用了《矚目的“第四媒體”》。1998年5月,聯合國新聞委員會舉行年會,正式確認並使用“第四媒體”的概念。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會議上指出:“互聯網已成為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在加強傳統的文字和聲像傳播手段的同時,應利用最先進的第四媒體——互聯網,以加強新聞傳播工作。”1999年4月,第二屆亞太地區報刊與科技和社會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科協主席周光召在開幕詞中引用了安南上述話語,經媒體報道,“第四媒體”的概念在國內得到廣泛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