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十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新媒體環境下的“反沉默的螺旋”理論

田藝霏

2014年04月22日14:41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新媒體環境下,經典的傳播學理論之一的“沉默的螺旋”理論受到了沖擊和挑戰,日漸式微。“反沉的默螺旋”理論在新媒體環境中悄然興起,並發揮了積極作用。本文擬對“反沉的默螺旋”理論進行概述,分析其產生背景和產生原因,並對新媒體環境下“反沉默的螺旋”理論的積極意義進行簡單評析。

【關鍵字】新媒體﹔反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中堅力量﹔

一、“反沉默的螺旋”理論概述

(一)理論產生背景

“反沉默的螺旋”理論是基於“沉默的螺旋”理論而提出的理論。“沉默的螺旋”理論由德國社會學家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在1974年提出。它的核心是個人因害怕被群體和社會孤立,在表達意見前會預先估計民意的氣候,當意識到自己的意見與大多數人相同時,便會在公眾場合公開自己的觀點,反之則會隱藏觀點,這一趨勢呈現螺旋的過程。 “沉默的螺旋”理論誕生於傳統媒體大行其道的時代,媒體是信息發布者,人們隻能被動接受單向傳播的信息,形成傳播——接收的信息傳播模式。由此,在這一傳播模式中,媒體議程設置發揮極其重要作用,受眾在信息接收過程中,逐漸出現了“沉默的大多數”,“沉默的螺旋”理論開始出現。但是,隨著網絡傳播時代的來臨,尤其是新媒體日益發展壯大,在新媒體開放性、虛擬性、碎片化等特性沖擊下,人們從眾心理弱化、思想更為活躍和開放、更加具有質疑精神,“沉默的螺旋”理論局限性日益顯露——“沉默的大多數”在網絡平台上不再沉默,“沉默的螺旋”開始消解並逆向發展,“反沉默的螺旋”應運而生。

所謂“反沉默的螺旋”理論,是指在網絡傳播時代,受眾參與性大大提高,不再只是被動接受信息,而是可以自由發表或支持“少數”意見,此種“少數”意見被更多的網民接受,可能發展為與“多數”意見勢均力敵甚至超越和改變“多數”意見的情況。 也就是說,在面對公共事件時,人們在新媒體如微博、博客、微信、論壇等網絡平台上不再一味從眾,而是敢於與主流意見氣候向左,不再隱藏自己的觀點和傾向,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少數”的意見和觀點不會消失,反而會隨著事件深入和發展而逐漸發展壯大起來。

(二)基於新媒體特性的成因分析

“反沉默的螺旋”理論出現與網絡發展特別是新媒體技術發展密不可分。一方面,網絡傳播的虛擬性、即時性、互動性等諸多特性,打破了傳統媒體單向傳播模式,使建立在社會孤立基礎上的“沉默的螺旋”理論日益弱化,“反沉默的螺旋”現象日益突出。另一方面,由於新媒體信息傳播的碎片化、即時性以及去中心化等特性,使其與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有了極大的不同,架構於傳統媒體基礎上的議程設置和把關人等傳播學經典理論受到了挑戰,不能完全適用於新媒體之中,這也成為“反沉默的螺旋”現象產生原因之一。

1.網絡的虛擬性與互動性

虛擬性是網絡傳播區別於傳統傳播形式的重要特征之一。 這種虛擬性主要體現在網絡交往的虛擬身份和匿名性。我國網絡並沒有強調和執行嚴格的實名制,受眾在網絡上用虛擬身份與網友進行交流互動,網絡成為了一個既可以隱藏身份又可以無障礙信息交流的平台。公眾在虛擬網絡上交流,面對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而不是面對公眾的眼神和看法。於是,群體壓力開始失效,人們自由度擴大,從眾心理弱化,自我意識獲得了回歸與宣泄,對孤立的威脅感獲得了消解。人們“堅持己見”付出的成本降低,對個人切實利益影響不大,因此更加敢於直言敢於表達心聲。這種開放自由平等的氛圍可以更好地表達民意、匯集民意,使網絡成為一個更加真實地不加掩飾地表達自己見解的平台,每一人都不甘做別人觀點的“回聲”,人們不再隨波逐流,人的“天然趨向” 即用自己的觀點形成對周圍總體輿論環境的理解,現實生活中的種種恐懼被“無所謂”心態所代替。

網絡的互動性是“反沉默的螺旋”產生的另一重要原因。傳統媒體的傳播是單向的,是一種從媒體到受眾的單向信息傳遞,媒體和受眾的地位不平等,媒體主語主導地位。但是在網絡環境下,尤其是新媒體環境中受眾可以通過互聯網及時接受信息,並通過網絡將信息和感想上傳網絡,這種網絡的互動性帶來了信息的多元化,從而產生了輿論的多元化。在互動過程中,權威輿論弱化,輿論走向不再是一元化,而是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另外,新媒體還催生了自媒體時代到來,網絡中每個人既是信息接收者,又是信息傳遞者。在網絡上尤其是新媒體環境中,受眾獲得了主導地位。因此,新媒體環境下極強的信息互動性使得意見氣候不甚明朗,權威輿論不甚強大,傳統“沉默的螺旋”理論受到挑戰,“反沉默的螺旋”理論開始逐漸發揮作用。

2.議程設置的削弱

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海量化、傳播的多元化、內容形態的復雜化等特點,使傳統的議程設置作用大大削弱。傳統媒體傳播信息的有限性和傳播內容的指引性,公眾信息接收單一,議程設置很容易發揮作用,形成一種輿論導向,進而出現“沉默的大多數”。但是,在新媒體環境中,信息傳播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成為普遍權力和能力,議程設置不再是媒體一枝獨秀局面,出現了媒體議程設置與公眾議程設置博弈的局面。公民不再被動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參與信息發現與信息共享。在新媒體中,網民可以自由選擇信息,發揮網民主動性,信息接收主動權和自主權讓網民知情權大大擴大,而與之相對應的議程設置作用則在不斷削弱。因此,新媒體信息追求即時性,對於新聞價值的追求並不執著,造成網民接收發布信息自主性加大,極大地削弱了網絡媒體對於輿論的控制力,因為信息掌握不全面或者知情權受限制而出現的“沉默的大多數”都變得不再沉默。

3.網絡“把關人”角色定位的變化

傳播學奠基人之一的庫爾特•盧因提出了“把關人”理論,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隻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准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渠道。 新媒體環境下,海量信息充斥於網絡,精華與糟粕都隱匿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把關人”很難一一把關,並從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進行輿論引導。傳統“把關人”理論已經很難適應新媒體把關的需要,網絡“把關人”角色定位出現變化。首先,網絡把關人不再是一個人或者一個組織,而是逐漸發展成了全民把關,每個人既是信息的發布者同時又是信息的把關人,從而遏制把關不足帶來了謠言。其次,“把關人”出現了多元化、區域化、行業化、個性化、自由化、互動化等趨勢。 把關人將不同的信息進行分類,滿足不同網民的需求,實現他們搜索信息或拒絕接受某種信息的權利。可見,新媒體環境中,把關人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守門人,而是信息的疏通者、引導者與監督者,消除信息的不確定性,最大限度的保障公民的知情權。

二、新媒體環境下“反沉默的螺旋”理論積極意義

1.對“沉默的螺旋”經典理論的挑戰

作為傳播學經典理論之一,“沉默的螺旋”理論在傳統媒體獨霸天下時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但是新媒體環境中,“沉默的螺旋”理論優勢不在,理論的時代局限性在新媒體面前顯露無疑。

一方面,新媒體使受眾孤立感降低,從眾心理弱化。新媒體開放自由的環境使人們可以暢所欲言,並很容易在虛擬網絡中找尋到志同道合觀點,由於虛擬網絡可以將真實的人與虛擬的人相分離,因此人們不用過度擔心因少數派言論而被孤立的風險,更加敢於挑戰“大多數”,表達自己的觀點看法。另一方面,中堅分子和意見領袖成為挑戰“沉默的螺旋”理論的中堅力量。中堅分子和意見領袖是堅定的觀點守護者。他們是在沉默的螺旋過程中留下來的,排除孤立威脅的少數意見者。 他們敢於對自己的言論負責,敢於直言、不從眾、堅持己見的態度,使事件的輿論始終處於對立之中,很難出現一方壓倒一方的絕對局面。新媒體是削弱了群體壓力下的從眾心理,人們的思想更加自由開放,並在一定程度上凸顯出中間分子和意見領袖的輿論觀點,因此,新媒體環境消解了公共事件中“沉默的螺旋”理論,使“沉默的螺旋”開始想著“反沉默的螺旋”運轉。因此,新媒體環境使“沉默的螺旋”這一經典理論受到了沖擊與挑戰,“反沉默的螺旋”理論則在新媒體評價公共事件和觀點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沉默的螺旋”理論並不會消失,新媒體環境下,“沉默的螺旋”與“反沉默的螺旋”兩個理論將會同時存在,共同影響和解釋新媒體中公共事件的發展與走向,兩者並非絕對的對立關系。可以說,“反沉默的螺旋”理論是對“沉默的螺旋”理論的挑戰,也是“沉默的螺旋”理論在新媒體環境下自身的重塑與突破。

2.積極引導網絡輿論

網絡環境中總是充斥著各種理性和非理性的言論,非理性言論極有可能使普通網民掉進言論陷阱中,無法看清事實真相,甚至導致謠言產生,引發群體性事件。而“反沉默的螺旋”理論在新媒體中恰好可以起到引導網絡輿論的積極作用,中堅分子和意見領袖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新媒體環境中非理性的觀點輿論佔領輿論高地時,很多不知情的網民會因為非理性觀點的強勢而改變自己的觀點,陷入“沉默的螺旋”理論,造成真相難以被發現,事實被隱藏,甚至產生各種謠言,嚴重影響網絡和諧,極容易產生群體性事件。而中間分子和意見領袖則是堅持理性觀點的一群人,他們通過自己的理性分析形成輿論,引導網民跳出激情的圈套,回歸理性,從而做出自己正確的判斷,即使理性的觀點處於弱勢地位,他們也不會陷入沉默,而是相信真理,會更加勇敢的表達觀點。使得“沉默的螺旋”作用失效。隨著事件和調查的深入,更多的信息呈現在網絡上,更多的網民回歸理性,更多人堅持正確的輿論觀點,理性的觀點逐漸由弱變強,非理性觀點受到壓制,真相得到披露。因此,“反沉默的螺旋“理論起到了引導正確輿論導向和正確價值觀的積極作用。

無論是之前的“華南虎事件”、“抵制家樂福”等公眾事件,還是近期的“陳永洲事件”,網民並沒有因為強勢媒體或強勢群體的壓力而選擇沉默,反而在微博、空間和論壇上展開熱烈討論,各抒己見,並逐漸形成與強勢輿論相反的輿論合力,逐漸被更多人接受,對強勢輿論產生了“反沉默的螺旋”的作用,並最終戰勝了非理性的強勢輿論。可見,“反沉默的螺旋“理論則在引導輿論正確走向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三、小結

“反沉默的螺旋“理論的出現是“沉默的螺旋”理論的一次延伸和革命,彌補了“沉默的螺旋”理論在新媒體環境中暴露的缺陷和不足,同時也是新媒體特殊環境下的必然要求。“反沉默的螺旋”理論是對“沉默的螺旋”理論的挑戰,同時也是對“沉默的螺旋”理論的一種重構。新媒體環境中需要兩種理論雙管齊下,既要防止“沉默的螺旋”引起的萬馬齊喑局面又要警惕“反沉默的螺旋”被非理性輿論控制,產生消極的社會影響。(作者系: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分享到:
(責編:張玉瑤(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