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攝影家侯登科的攝影集《麥客》中的馬萬全,日本NHK制作人就是通過這張圖片說明中的地址追到寧夏的。
涇源農民上了《舌尖2》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一集剛剛播出,便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很多觀眾都通過微博、微信點評,以情感為紐帶的《舌尖2》不光讓人流下“口水”,也讓人流下了“淚水”。特別是那些“回鄉麥客”,讓人動容。
“剛才看舌尖上的中國我看見了寧夏固原,盡管是隻說了兩句話,但還是被深深地觸動了。” 百度固原貼吧,網友“石破T_MEC”說。
豆瓣電影網友“三九感冒靈”也發帖:“第二季第一集《腳步》在50分鐘的時間裡講述了中國人與食物的遷徙與演變。卻唯獨有一個章節沒有介紹美食與制造工藝,而是講述了一個特殊的群體——麥客。”
一些細心的網友更是看到了一個似曾相識的身影。在百度固原貼吧,網友“子若天水”跟帖說:“12年前日本NHK《麥客》主角馬萬全舌尖二又上鏡了,不知現在在干啥?”
多方輾轉,記者和《舌尖2》中的“回鄉”麥客馬萬全取得了聯系,並獲知了他的最新情況。
馬萬全是個有故事的人
“回鄉麥客”家住涇源縣黃花鄉羊槽村,不得不說,他是一個有故事的人。
大概是2000年前后的一個4月,幾個說著日本話的人來到馬萬全的家,來意是想拍攝他作為一名麥客的全程工作。
這讓馬萬全感到詫異,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些來自異國的電視工作者千裡迢迢跑到自己這個窮山溝的呢?通過馬萬全的講述,以及《時代周刊》的一篇文章,我們逐漸還原出這次奇異的經歷。
上世紀90年代,日本NHK資深制作人劉慶雲在中國的一次拍攝途中,看到了數百台聯合收割機浩浩蕩蕩列隊南下的壯觀場景。這與寧夏、甘肅等地沿襲百年、以一把鐮刀割麥的“老麥客”形成對比,被稱為“鐵麥客”。
這讓這位紀錄片制作人觸發了靈感,他意識到,從一把鐮刀到聯合收割機的演變,正好可以體現中國正在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經過和日本導演商定,他們決定用紀錄片表現出來。然而,上哪裡去尋找一位老麥客作為紀錄的主角呢?他們全無方向。
機緣巧合的是,兩三年后,劉慶雲到中國拍攝一個片子時,去了北京西單圖書大廈。在這裡,他無意中翻到西安攝影家侯登科的攝影集《麥客》。攝影集中一位淳朴堅毅的麥客觸動了劉慶雲的心靈,照片說明中提到,這位麥客來自寧夏固原的黃花鄉羊槽村。
拍攝踩點時,劉慶雲一路奔到銀川,然后輾轉驅車到了涇源縣黃花鄉羊槽村。在這裡,劉慶雲沒有費太大周折,便找到了攝影集中的麥客馬萬全。
NHK的紀錄片《麥客:鐵與鐮刀的沖突》全程跟拍了馬萬全從湊路費到河南割麥的過程,並展示了以一把鐮刀為工具的“老麥客”和聯合收割機“鐵麥客”的時代沖突,這部片子后來產生了極大影響,並獲得了大獎。
丟下鐮刀的最后麥客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的熱播,把馬萬全再次帶入了人們的視野,他的命運和生活也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
“年齡大了,干不動了。不走那麼遠了,平時在家種地、養牛、放羊,閑的時候在縣城裡打打工,因為家裡都需要我照顧。”今年54歲的馬萬全已經沒有了十多年前的強健身體。
十多年前,西安攝影家侯登科《麥客》中的馬萬全在酷暑中揮著手中僅有的一把鐮刀,丈量著陝西藍田肥沃的土地。2002年,馬萬全和他的同鄉一路湊錢扒火車,從家鄉到河南鞏義,與“鐵麥客”收割機進行著“攻防戰”,“老麥客”攬到的活兒都是山頭上的小地塊。“那時候工價便宜得很,一畝地三四十塊錢,一天隻能割一畝多,一趟出去掙幾百塊錢,回家就能給孩子買點好吃的。”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中的鏡頭拍攝於去年6月份。“地點大概是陝西的藍田,工錢漲了,一畝地能掙150塊錢,比以前多了不少。但是,現在基本都用收割機,很少用人工了。”馬萬全說。
馬萬全有四個女兒、一個兒子,如今都成了家。當年的紀錄片裡,供孩子們讀書的願望最終還是沒能實現。“大女兒彩華高中畢業考上了農校,我供不起,就不念了,去當了保潔員。”馬萬全嘆息著說,女兒當年的學習成績是第一名。
馬萬全說,去年是他最后一次“趕麥場”。“兒子是先天性的腦萎縮,小腿不長肉,不能自己照顧自己,半年前剛娶了媳婦。我還有一個70歲的老哥,無兒無女,也需要我照顧。”正如《舌尖2》裡的解說詞,在效率面前,麥客已經不屬於這個時代。馬萬全們,也許就是中國最后的職業割麥人。古老的職業和悠久的傳說,正被機械們一茬茬收割殆盡。
“本來有機會使生活有大的變化,但是自己沒抓住,現在真后悔。”馬萬全說,家裡的土房子還是12年前紀錄片裡的樣子。“前兩年有政策說讓我們自願搬到銀川,但我也不知道搬走到底好不好,就沒走。后來我去銀川看過,他們住的是樓房,打工掙錢比我們多多了。”
“不割麥了,有機會的話,我想去銀川打工,聽說工資高,一天一百多塊哩。”扔下鐮刀的馬萬全從來沒有放棄夢想,他仍將為生活一路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