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霸王別姬》劇照
電影《金色池塘》海報
電影《雙旗鎮刀客》海報
《紅高粱》《霸王別姬》《金色池塘》《魂斷藍橋》等中外經典影片,將重回大銀幕,讓觀眾在電影院裡感受電影藝術帶來的視聽震撼和心靈碰撞……
北京國際電影節上,各種展映活動讓觀眾看到了很多以往在影院裡看不到的經典電影和特色電影。人們在大呼過癮之時,卻不禁問道,我們平時要是想看這些電影怎麼辦?誠然,現在的90后、00后,沒有機會在電影院裡觀看很多出生以前上映的優秀電影,而年長者又會時常懷念青年時曾在大銀幕下盡享電影藝術魅力的美好時光,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6月即將開啟的“經典電影歸來”系列活動將給這些觀眾帶來驚喜。《紅高粱》《霸王別姬》《那山那人那狗》……這些經過歲月沉澱留存下來的電影藝術精品,或經過膠片數字化修復,或通過版權的交易,將重回大銀幕。在黑暗的電影放映廳裡,一幕幕經典的光景鋪延開來,一張張舊日的面孔重煥生機,一段段陳年的記憶開始重現,觀眾將重建在電影院裡欣賞電影的儀式感,重燃對電影藝術的敬畏之心,或將引領中國電影發行放映界奏響“藝術回歸”的序曲。
引導電影市場回歸藝術本質
近年來,諸如《鋼的琴》《萬箭穿心》《圖雅的婚事》等思想性和藝術性兼具的影片在市場上反響平平,沒有獲得與其良好口碑相對應的票房成績。相反,一些口碑不高卻取得票房成功的影片頻現電影市場,吊詭現象耐人尋味。
業界專家一再呼吁,商業化年代,電影票房固然重要。但這只是衡量電影價值的標准之一,不應成為中國電影全部的夢想。作為一種藝術門類,美觀的畫面、流暢的語言、嫻熟的表演還有對現實的關照、對人性的思考等等,才是評價作品優劣更重要的因素。令人憂慮的是,受到低口碑高票房的影片影響,一些觀眾的觀影理念已經發生變化。被問及為什麼去電影院看電影,很多人,尤其是年輕觀眾會給出這樣的答案:“吃吃爆米花、喝喝可樂,看看不用動腦子的故事,和朋友家人交流交流感情。”可見,當下觀眾對於電影的敬畏之心正逐漸淡化,“體驗在大銀幕上欣賞電影藝術的儀式感”這一文化基因也正在從受眾心中悄悄流失。
在這種情況下,華夏電影公司的“經典電影歸來”具有標杆意義,將對商業氣息濃郁、藝術氛圍式微的市場起到一定的匡正作用。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傅若清介紹說,“我們打算借著電影《歸來》上映的契機,集中放映《紅高粱》《霸王別姬》《雙旗鎮刀客》《那山那人那狗》《老井》等一批第四、五代導演的經典作品。這種電影就像陳酒,隨著歲月變遷,釀出了令人沉醉的香氣。現在拿出來品味,不同年齡和閱歷的人仍能從中讀出別樣的人生況味,感受其獨特的藝術內涵。我們重溫經典,一是為了讓這些高水准的藝術精品重新進入觀眾視野,從而提升他們的藝術品位。二是希望觀眾能夠重新找到在大銀幕上觀影的神聖感。雖然現在人們可以通過電腦、電視甚至手機等途徑隨時隨地看電影,但在影院裡那種完全沉浸在影像和角色中的審美體驗仍是難得且珍貴的,所帶來的儀式感和專注性是其他場合所不具備的。”
差異化發行助力電影多樣化發展
說到中國電影類型單一、扎堆跟風等問題,業界總是把矛頭指向電影創作生產中存在的浮躁心態。其實,問題不限於此。經過多年發展,中國電影正在逐步形成“多類型、多品種、多樣化”的產業格局,市場上已不乏藝術品質優良、人文內涵豐富之作。但電影界有句話叫“得排片者得票房”,影院排片在某些時候取代藝術水平、故事內容、思想內涵,成為決定市場的主要因素。而目前電影放映以商業院線為主,他們更青睞具有明星、話題等商業因素的作品。缺少差異化的發行放映體系,這就好比電視隻有綜合頻道,而少了影視、科教、少兒、文藝等其他頻道設置,先替觀眾選出觀影內容的做法不僅剝奪了觀眾的選擇權,也擠佔了其他影片類型的放映空間,不利於電影文化的多樣性發展。
文藝女青年徐穎對這一點感觸頗深:“很多商業性不強的影片因為票房前景不佳隻能在影院‘幾日游’。而國外風靡的歌劇、話劇電影更是難得在大銀幕上一睹芳容。想看的經常在院線‘查無此片’,像我這樣的觀眾不在少數,大家隻得尋找其他途徑。”實際上,電影界,尤其是發行放映領域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開始試水特色電影。比如,中國電影資料館、百老匯電影中心等放映了很多藝術電影,但由於勢單力薄,影響力有限。在這個時候,具有實力的電影發行公司——華夏電影公司不僅開啟了“經典電影歸來”活動,還做出了很多嘗試。這一強勢介入,正當其時。
4月16日,華夏電影公司和國家大劇院聯合出品的歌劇電影《圖蘭朵》在首都電影院獨家上映,引起了各界的關注。傅若清說,這部電影如果按傳統發行模式,和商業影片正面競爭,那很快就會消失在片海之中。要想把其特殊性做出來,我們想到了從一個點進行突破,於是找到首都電影院,以獨家授權放映的方式加上大量前期宣傳,為電影找到觀眾,也讓觀眾找到了喜歡的電影。
針對不同題材和類型的電影,要選取不同的發行方式。目前票房已近8000萬的主旋律影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是華夏電影公司發行特色電影的另一次有益嘗試。傅若清說:“我們採取了5種方式發行。比如選取華南、華東等7組進行定點發行,跟當地的廣電局和發行公司組成了‘三結合’發行小組﹔到各單位、廠礦和街道等舉行包場排隊放映﹔還採用了‘地區承包’,在重慶進行劃片劃區放映﹔舉行流動放映,公司專門買了4台放映機到海南和福建等地放映﹔還有就是買斷放映。”這些措施頗見成效。
2014或可成為中國特色電影之年
說起“經典電影歸來”活動的緣起,傅若清列出了兩組數據:電影市場單天票房高時達3億元人民幣,低的時候隻有3000萬元,如此懸殊的差距從一定層面上說明當期的優秀電影產品還不夠充足,無法將影院的非黃金時段有效地填充起來。而從2008年開始,國家每年都要向中國影片修復工程投入三四千萬元資金,進行經典電影膠片的修復和數字化工作,作為資料存儲起來。“如果把這些倉庫裡的影片拿出來進行選擇性地放映,對於修復工程和電影市場等各方面,都是能實現共贏的好事。”傅若清說道。
傅若清介紹,“經典電影歸來”活動將在北上廣等城市開展,先期做一些宣傳投入和市場的調研。形成一個基本布局之后,將和觀眾圍繞片源、類型、題材以及上映時間的選擇方面進行互動,然后再落實到影院去。目前,我們已選擇了40家廳數較多,能夠舍棄一些當期效益而注重長遠發展的影院,把經典影片放映填充到其相對空閑的時段中去。在不打亂主流電影市場終端收益的同時,將欣賞經典電影的藝術理念注入觀眾心中。第一期將於6月底啟動,計劃今年做三到四期,之后逐步形成一個月一期的模式,每期圍繞當時熱點話題形成不同主題,比如第五代導演、英雄主義、明星系列等,先覆蓋國內優秀作品,隨后還要將諸如《金色池塘》《魂斷藍橋》等外國名作納入其中。這個工作相當煩瑣,要找不同影片的出品人,交涉版權問題和放映事宜。而且為了鼓勵制片方和院線,活動開始一段時間的票房收入將主要分給他們,我們很有可能虧本。但作為大型電影發行企業,我們有義務樹起一面大旗,探索特色電影發行之路。
至2014年5月,中國銀幕總數將突破2萬塊。銀幕數高歌猛進之后,市場會逐漸細分,需要更多類型影片出現,這給特色電影的放映帶來了更多可能性。5月張藝謀將攜文藝片《歸來》強勢回歸,之后陳凱歌也將推出新作《道士下山》,香港文藝片大師許鞍華和關錦鵬還將分別推出《黃金時代》和《放浪記》,台灣電影大師侯孝賢則將帶來具有文藝范兒的武俠電影《聶隱娘》……這些影片將營造出濃郁的藝術氛圍,再加上“經典電影回歸”這種放映活動的引導,相信中國電影市場將被導向一個更加良性健康、更加貼近電影藝術本質的發展方向上去。2014年或將成為中國特色電影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