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創刊15年的上海報紙《天天新報》宣布休刊。聯系此前多家傳統紙媒休刊的消息,這引發了業界對紙媒未來發展趨勢的討論。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應用理論研究室主任徐升國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紙媒休刊應該是受到互聯網等新媒體的影響,但不能簡單論定這就預示紙媒衰落,“讀者消費新聞的規模在逐年增加,改變的可能只是形式。傳統媒體的出路或許在於主動適應、迎接讀者閱讀方式的變化,根據自身特點進行變革。”
多家傳統媒體相繼休刊
2013年底,曾有過很大輝煌的《新聞晚報》率先宣布在今年1月1日停刊,成為上海報業集團成立后首張休刊的報紙。這則消息引發外界極大關注,也惹來各種猜測,據稱已有部分員工在此前離職,而當時也傳出給300多位採編人員提供分流方向,包括集團旗下其他報刊、新媒體等。
塵埃尚未落定,多米諾骨牌的第二張接踵而來:創刊於2004年的《競報》宣布自4月25日起休刊。《競報》肩負奧運使命而生,發行量曾一度高達十幾萬份。但隨著奧運周期的結束,《競報》開始步入下滑虧損狀態。有消息稱,由於虧損嚴重,2009年5月,《競報》轉型為“精深新聞、精辟言論、精致生活”的周報,每周四出版,員工由原來的220人縮為50人。
就在業界紛紛探討紙媒未來發展趨勢之際,又有一家報紙加入休刊行列:《天天新報》於4月24日在頭版刊發“休刊公告”,稱經研究決定將於2014年5月1日起休刊,據記者站網報道,報社已成立了員工接待處,商量有關薪酬補貼發放、人員安置等細節。
《天天新報》前身為《新聞午報》,創刊於1999年1月1日,原隸屬於解放日報集團,屬於“晨、午、晚”一日三刊之一。
其實,休刊或進行調整的紙媒並非僅此幾家。在更早之前,《收藏界》雜志主管主辦單位發生變動。根據需要,2014年1∼6月暫時休刊,未來走向尚不得而知。
預示紙媒衰落?
《天天新報》宣布休刊在業內引起了一個小小的震動。不少讀者在微博上表示惋惜,更有人擔憂這是否意味著紙媒正在走向衰落。
據《天天新報》一基層員工向記者站網介紹,休刊的決定是報社突然宣布。目前,員工們有的前往報社了解情況,有的在家等待消息。
網友“陳俊律師”表示,紙質媒體崩盤性的休刊停業讓人唏噓不已,“在現階段網絡媒體、電視媒體,尤其是自媒體大行其道的時候,紙質媒體的逝去已經不可避免。”
網友“鞭牛士”對此持認同觀點。他在微博寫到:“《天天新報》也將於今年五一停刊。不少員工已找好下家。《新聞晚報》等多家報紙雜志均已停刊。傳統媒體在科技的時代漸漸沒落,要麼等死,要麼另謀生路。”
面對這些憂慮,不悲觀的聲音仍然存在。《新民周刊》特稿部主任胡展奮曾對《中國青年報》表示:“新媒體如朝陽新生,光芒萬丈,不可阻擋,這點毫無疑問。但不要說它們以后就會一統天下。這不可能。”
徐升國的觀點則比較折中。他認為,在新媒體沖擊下,傳統媒體衰落的趨勢比較明顯。之前的全民閱讀調查顯示讀報紙的人數、時長都在減少。那麼就意味著購買報紙的人數減少。虧損很可能是導致報紙休刊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他表示,幾本紙媒的休刊不能簡單論定為紙媒的衰落。
出路何方?
“這是擺在全球傳統紙媒面前共同的困境和難題。”徐升國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萬應靈丹"解決,唯一的一條道路就是要主動適應、迎接讀者閱讀方式的變化,根據自身特點進行變革。
徐升國介紹,“《紐約時報》等大報也一直積極通過免費或付費的在線閱讀方式、或者APP,都在努力改變。”
在他看來,讀者消費新聞的規模在逐年增加,改變的可能只是媒體的形式,對報業來講,是否提供迅捷的新聞才是核心。
在24日由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中國新聞網等主辦的“中國新媒體峰會”上,互聯網實驗室CEO方興東認為,傳統媒體作為獨立商業模式的時代已經永遠過去,“傳統媒體轉型要達到生存和發展兩個目的,而媒體要生存下去,首先要認清互聯網的形勢。”
同時他明確指出,目前傳統媒體習慣做個體戶,看不到自己能力不夠,資源有限,這是傳統媒體轉型時很重要的障礙。
方興東認為媒體轉型應抓點不抓面,“我們傳統媒體所有戰略點都是抓面,還是要把你最重要的特色做出來。我覺得這個點如果不找出來,戰略是很難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