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一些地方電視台的新聞節目中,筆者經常看到一些缺少人文關懷的鏡頭和同期聲採訪。這既降低了電視新聞節目的品位,對電視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也產生了較大負面影響,對採訪對象更是一種傷害。本文通過簡要概括當前部分電視記者在新聞採訪和拍攝中缺少人文精神的最突出表現后,對其所產生的原因及危害進行了具體分析,並提出了人文精神應該成為電視記者職業素養重要組成部分的觀點。
關鍵詞:電視記者﹔採訪報道﹔人文精神﹔職業素養
在電視新聞的採訪報道中,部分記者隻顧自己了解新聞事實,拍攝視覺沖擊力大的鏡頭,而不顧採訪對象當時的境況,也不考慮畫面的社會效果,有時還經常會用一種居高臨下的口氣對待採訪對象。這是電視記者既不尊重採訪對象,又不尊重觀眾的行為,更是一種人文精神缺失現象。人是新聞報道的主體,離開了人,新聞報道活動就失去了支撐的基礎。而人文精神的缺失,更會使電視新聞報道變得冷漠,變得沒有人情味,最終就會失去觀眾。
一、電視記者人文精神缺失的最突出表現
1.不顧及對方處境。有的電視記者隻顧自己爽快,不考慮別人,在採訪一些新聞事件時,隻要自己能獲取所需要的鏡頭、材料和同期聲,不會去顧及對方當時的處境。如:某地發生一起重大車禍,電視記者趕到現場時,受傷的駕駛員還被困在車內,交警和消防官兵正在全力搶救。播出來的電視畫面是:一名消防官兵正在用切割機切割被撞壞的車門,記者就把話筒伸向消防官兵。消防官兵不得不停下手中的活,接受記者採訪,而被困在車內的傷者還在“嗷、嗷”地叫喊。按理說,爭分奪秒,以最快速度搶救車禍中的傷者應該是當時最重要的事。電視記者隻顧完成自己的採訪任務,而不顧對方的處境,這種做法太殘酷了。又如:有個電視記者在採訪一次糧食大豐收時,正遇上有位老農扛著一個大包過來。於是記者就攔住老農,把話筒伸了過去,問:“大伯,你今年收成怎麼樣?明年將種哪些作物?”,大伯隻得扛著大包接受電視記者採訪。結果,一問就是10多分鐘,直到記者問完所有需要的問題后,大伯才得以脫身。記者有事要問,是否可以讓大伯先把肩上扛的包在地上放一放再採訪?
2.不顧及對方感受。有些電視記者在採訪時,不顧及採訪對象的感受。特別是在對一些剛失去親人的採訪對象進行採訪時,還深挖對方的傷疤,如:“你父母當時是怎麼死的?那你父母不在了,你以后有什麼打算?”這種往採訪對象傷口上撒鹽的做法,不但缺乏記者的基本素養,而且也缺乏作為人的最起碼的善良。
3.採訪態度不友好。有的電視記者在採訪人家特別是採訪批評對象時,往往喜歡用一種居高臨下的口氣,有時看起來好像是在審問犯人。電視記者這種高高在上、唯我獨尊、語氣生硬的採訪,充斥的是話語霸權。這樣的提問有可能造成記者與採訪對象之間的對立情緒,讓採訪陷入僵局。
4.傾向性誘導採訪。如記者問採訪對象:“這事是不是這樣的?”,對方說:“是的”﹔又如,問:“你們單位開展這項工作是否很好?”,答:“是的,很好,很好”﹔問:“這樣處理,你是否很滿意?”答:“很滿意,很滿意”。
5.暴力血腥鏡頭多。現在的一些電視記者,平時樂意採訪災禍新聞和犯罪新聞。因為這類題材採訪成本低,不用大動腦筋挖角度,拍攝空間不大,拍攝時間也不會太長。在拍攝時,又喜歡採用自然主義的記實手法,對鏡頭不加選擇,有聞必錄。於是,讓觀眾看了惡心、難過、恐懼與驚慌的血腥鏡頭過多過濫。這類鏡頭出現在電視熒屏上,也可以說是一種視覺污染。
二、電視記者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及危害
造成電視記者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在客觀上造成了部分人自身的全面異化,而精神危機又使某些人失去了人文精神。有的電視記者,可以說是在標准化、模式化、程序化方式下訓練出來的,平時他們就缺少人文精神的熏陶。按照當前的考評制度,電視記者的“工分”與稿件被採用量是直接挂鉤的。在這種情況下,部分電視記者的心理會更趨向於“經濟效益”,他們會把完成“工分”作為唯一目標,更傾向於採訪和拍攝那些容易吸引觀眾眼球的、具有感官刺激的、會產生轟動效應的、最易於被採用的新聞片。
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於有人文,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就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蘊含於人的內心世界,見之於人的行為動作及其結果。“短視的傳媒往往習慣於用慘烈的場面刺激受眾,而負責任的傳媒則永遠給人以希望和力量。記者代表社會的良知,是社會責任的承擔者,理應以最大限度減少社會危機為己任,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這是人文精神的基本要求。[1]”電視記者在採訪中人文精神缺失,還由於“採訪者與被採訪者之間的平等關系仍沒有確立。首先,普通市民有不接受採訪的權利,但我們在電視中經常可以看到記者以‘法官’姿態‘審問’市民的鏡頭,甚至有市民不接受採訪遭到記者漫罵的事情發生。其次,在採訪中弱勢群體的人格更應受到保護,但電視記者為了尋求沖突感,刻意渲染寒苦,執意放大痛苦。第三,犯罪嫌疑人同樣需要尊重。第四,隱性採訪的當下,市民在與人打交道時一不小心就‘被採訪’[2]”。
電視記者在採訪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其危害程度是相當嚴重的。它不僅會誤導觀眾,影響社會穩定,同時也會敗壞電視媒體自身的形象,斷送電視媒體賴以生存的公信力、影響力。“針對當前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缺失的現狀,新聞媒體必須履行好把關人角色,多傳播一些富於人文精神的高品位新聞,淘汰掉那些庸俗淺薄、缺乏人文關懷的新聞報道。[3]”新聞媒體具有環境監測和守望社會的功能,維護公德、進行社會教育是新聞媒體的重要職責。因此,電視媒體平時要加強對記者進行人文精神的灌輸,規范記者的採訪行為,將職業理念和職業精神內化為記者自身素養,從而使每個記者在採訪過程中能夠自覺擔當社會道義和服務公眾的責任,真正做到尊重人、關心人、關懷人。“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自我關懷,其表現是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懷,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4]”
三、人文精神應成為電視記者的職業素養
人文精神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是人類自覺意識提高的表現。在採訪報道中有沒有人文精神,也是一個電視記者是否成熟的反映。因此,人文精神應當成為當前電視記者必須具備的職業素養。新聞傳播活動反映的是人的存在,傳遞的是人的價值觀。人是新聞關注的主體,新聞報道是人的文化,理所當然應該表現出人的情感。同時,電視記者本身作為一個人,需要具備良好的新聞職業道德、社會的責任感和深切的人文關懷態度,積極構筑友善、尊重的新聞人際關系,在新聞採訪中自覺弘揚人文精神。
如果電視記者的採訪富含人文精神,那就會賦予其報道獨特的力量,發人深思,並且會產生積極的社會效果。而具有人文精神的採訪還能將採訪技巧發揮得淋漓盡致,更好地實現採訪目的。因為這有助於採訪者與被採訪者增進情感認同,有助於採訪的深入。
採訪新聞是電視記者的天職,雖然記者的首要職責是忠實、客觀地進行新聞事件報道,但是,“人”作為新聞的主體,在新聞採訪中應該首先得到尊重。記者在採訪時應該明確,採訪對象是知情者、當事人,而記者僅僅是個問路人、求知者。在採訪發問時,電視記者必須以和藹的語氣、求教的態度向採訪對象發問,認真而耐心地傾聽對方的介紹。隻有這樣,對方才能配合並認真回答你提出的問題。其實,這就是尊重他人,“確立”他人——把他人的思想、感覺、行為的碎片匯總起來,從而不僅把這人介紹給自己,也介紹給觀眾。在開放、平等和自在的交流過程中,電視記者與採訪對象彼此的信任和相互幫助,還會形成一種相互吸引的人際關系,並在人文精神指導下使採訪獲得更大成功。電視採訪中的人文精神同時還體現在對採訪對象的人生價值與尊嚴的理解和維護上,當前新聞界有種不良趨勢,總想挖掘他人的隱私,以滿足一些人不健康的“窺私欲”,常常不顧及他人尊嚴與人格。因此,從人文精神角度出發,在涉及被採訪者尊嚴的問題時,電視記者也要極為謹慎。
一般來說,採訪中的人文精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人文精神,是指記者通過採訪報道,貼近生活,貼近受眾,多採訪多報道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體現以人為本,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社會精神文明。狹義上的人文精神,是指記者在採訪過程中,對各類不同的受眾和個體提供具體、實在的關心和幫助。這種幫助,既可以是經濟、知識、政策等物質層面上的,也可以是心靈、精神、情感等意識層面上的,它注重的是人的存在、人的價值、人的意義。“新聞的人文精神,主要指通過新聞報道對人的生存狀態的關注,有利於社會進步價值觀的確立,樹立健康向上的人生價值觀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更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5]”
崇尚人文精神,更是公眾對作為精神食糧的新聞報道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從新聞宣傳工作的視野看,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文關懷就是要注重人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關心人豐富多樣的個體需求,激發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也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所要求的。對照這一標准,目前部分電視記者確實還存在著很大不足,而這種不足則是由電視記者自身人文精神的缺失所造成的。隻有在採訪環節落實和滲透人文精神,重建新聞報道的人文品格,電視記者才能更好地承擔起社會良知和社會公器的職責,為弘揚社會新風、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輿論支持。
(作者簡介:施大雁,男,紹興市柯橋區廣播電視總台輕紡城頻道副總監,助理記者,主要從事電視新聞採編工作。)
參考文獻:
白劍峰.災難報道中的人文精神[J].新聞戰線,2008(9).
彭華新,歐陽宏生.論我國電視新聞的人文困境[J].當代電視,2011(10).
王新平.論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的缺失與建構[N].山西經濟日報,2012-12-15.
李紅蓮.媒體人文精神的缺失與構建[J].青年記者,2012(7).
李斐.淺談新聞報道中的人文精神[J].新聞世界,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