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5期

論戰斗精神視閾下軍事新聞的優化策略

周均 廖丹陽

2014年05月19日14:12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一張報紙抵得上三千毛瑟槍”,世人耳熟能詳的拿破侖“毛瑟槍”言論,生動闡明了大眾傳媒與戰斗精神之間的緊密關系。當今時代,隨著軍事新聞內容的廣泛化、形式的多樣化以及傳播對象的普遍化,軍事新聞在培育戰斗精神過程中佔據著愈來為愈重要的地位。著眼於新的機遇與挑戰,軍事新聞激發官兵戰斗精神應當既往來開,把握新形勢下部隊主體的特征,不斷對版面、語言、內容等方面加以改進和創新。

關鍵詞:軍事新聞﹔戰斗精神﹔戰斗力

習主席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上強調,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是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治軍必先治氣。喊響實現“強軍夢”這一時代最強音,必須把培育官兵戰斗精神作為鞏固和提高戰斗力的出發點和著眼點。當下,從軍事新聞對部隊的影響趨勢來看,其作用有增無減,愈發因其特殊性強、影響力大、效果顯著而逐漸成為培育官兵戰斗精神的重要途徑。

一、共生共長——軍事新聞與我軍戰斗精神的歷史聯系

軍事宣傳報道工作作為我軍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部隊戰斗力提升的助推器,在人民軍隊的建設和發展史上佔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突出表現在激發我軍官兵戰斗精神、堅定戰斗意志、鞏固提高戰斗力方面。文旗隨戰鼓, 早在我軍建立之初,我黨我軍就已經看到軍事新聞的重要價值所在。

(一)《紅色中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宣傳員

作為我黨第一張中央級鉛印大報,《紅色中華》反復強調“報紙不僅是集體的宣傳員和集體的鼓動員,而且是集體的組織者”。並把大力報道紅軍勝利的消息作為宣傳的重要內容之一,每期都在醒目的標題下,刊載數條紅軍戰斗勝利的電訊稿[1]。中央蘇區在1933年至1934年的 “擴紅”運動中,群眾之所以能夠踴躍參軍,紅軍之所以能夠連續作戰,就是因為該報的戰事新聞激發和強化了官兵戰斗精神。據《紅色中華》報第86期報道,在紅五月中“興國模范師四千五百零五人,自願加入模范師的一千零七十三人,共五千五百七十八人,成立了興國師,加入了三軍團。”江西“全省在紅五月猛烈擴大紅軍的運動中,突破了二萬五千人,創造了四個師,強大了二十三軍。”固然不能說這樣的結果完全是《紅色中華》報戰時輿論宣傳所帶來的,但它所營造的氣氛並產生推動和激勵的作用,卻是其他途徑難以取代的。

(二)《新中華報》、《解放日報》——抗日戰爭時期的生力軍

《新中華報》作為抗戰前期的中央機關報,毛澤東曾要求把它“造成抗戰的一支生力軍” [1]。一方面,它廣泛報道八路軍、新四軍英勇抗戰的事跡和陝甘寧邊區的各方面成就,力爭催生群眾誓死抗日的英雄氣概﹔另一方面,它也注重發揮聯合和斗爭的精神。在“皖南事變”報道中,該報無情揭露了國民黨親日派的陰謀,宣傳了當時的形勢任務和方針政策,使國民黨一度陷入被動。1941年,在《新中華報》無法適應抗戰發展需要時,《解放日報》應運而生。它以更快的速度、更詳盡的信息、更強的戰斗性繼續進行著“團結抗戰進步”的任務。1944年1月,《解放日報》發表陸定一《向沁源軍民致敬》社論,“模范的沁源,堅強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一面旗幟,是敵后抗戰中的模范典型之一。”事實証明這篇社論極大地激勵了當時在沁源游擊的38團官兵斗志,乃至在整個八路軍太原軍區都產生了很大的積極作用。

(三)新華社——解放戰爭時期的瞭望哨

這一時期,新華社關於軍事新聞的報道對促進戰爭勝利的作用尤為突出。1946年,為了配合我黨我軍在戰場上的作戰行動,新華社嚴格制定了在報道水平、新聞寫作、業務學習等方面的任務和要求,明確指出:“我們的新聞報道水准必須提高,要完成復雜而艱巨的戰斗任務。[2]”國民黨進攻陝甘寧解放區前,新華社等新聞機構不僅加強軍事評論工作,通過各種評論、社論和評述性報道,分析戰局,展望光明前景,還注重用具體的戰例,說明美蔣反動派的“紙老虎”本質,極大地鼓舞了軍民必勝士氣。而毛澤東在戰略決戰階段為新華社撰寫了一系列新聞報道,例如《長春國民黨軍全部投降》、《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等等,更是筆調豪放、聲勢奪人,為我軍官兵徹底打敗國民黨反動派增添了百倍信心。

二、因材施教——軍事新聞契合新形勢下官兵思想行為特點

當下,部隊“90后”官兵隊伍已經成為了部隊兵員的主角。然而,由於時代背景復雜多元、社會信息良莠不齊、家庭教育寬鬆安逸等原因,某些官兵常常把職能意識淡化了,把戰斗精神弱化了。因此,繼承和發揚戰爭年代形成的戰斗精神已然成為了我們的當務之急。軍事新聞作為官兵“政治指導員”,決定了新時期可以大力發揮軍事新聞激發戰斗精神的作用。

(一)彌補時代背景的不良影響——“公共論壇”契合青年官兵“彰顯自我”的性格特點

“90后”成長在中國社會大轉型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領域發生的巨變深刻影響著他們的精神世界和行為方式[3]。他們喜歡標新立異,渴望獨樹一幟,追求自我彰顯,一旦跨入軍營這個相對封閉的區域,不僅強烈的求知欲受到限制,而且自己的“學富五車”也不能夠隨意表現,所以短期內必將難適應周圍環境。顯而易見,帶著這樣一種患得患失的心態參軍入伍,必然會對集體產生冷漠感,戰斗精神必將難以生成。官兵的個人意見要表現出來成為集體的意見,最重要的是要有形成共識的論壇。在這樣的論壇上,官兵的意見能夠不受限制地交流。軍事新聞恰恰就是這樣一個公共論壇,軍事就是他們的公共話題。在這個意見的“集散地”上,他們的交流不是毫無價值的白費口舌,經過思想的碰撞還能夠糾正他們錯誤的價值觀,將他們的精力逐步轉移到工作和訓練中來,漸漸養成戰斗精神。

(二)彌補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媒體本身”契合青年官兵“渴求信息”的行為特點

隨著互聯網深入發展,網絡已經滲透到包括軍營在內的社會各個角落,影響著官兵的思想、生活、訓練方方面面。然而,良莠不齊、形形色色的信息資訊卻使得“90后”應接不暇,加之思想尚未成熟,很容易就引發了價值觀的沖突和紊亂。軍事新聞同樣具有網絡所具備的信息多、傳播快、時效強、輻射廣的特點和優勢,恰恰與廣州市團校副校長、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專家涂敏霞所提出的青年官兵易於接受、樂於接受媒體的行為特征不謀而合。此外,軍事新聞所報道的內容都是經過仔細考慮、認真篩選之后的“精華”,對“90后”的發展可以說是有益無害。因此,如果能充分運用好軍隊媒體,使“90后”官兵對軍事新聞產生濃厚興趣以至將其作為一種依賴性工具,使人人都成為“軍事迷”,那麼對於彌補他們身上所欠缺的戰斗精神必將有所裨益。

(三)彌補家庭因素的不良影響——“潤物無聲”契合青年官兵“叛逆叢生”的心理特點

當今社會,家長對孩子往往過於期待、過於照顧、過於干涉,為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經常採取強制性的教育。由是,部分青年官兵入伍動機便更趨現實功利,參軍就是想謀求個人進步、提高能力素質、緩解就業壓力,而對當兵打仗、服役期內打仗的思想准備不足。[4]倘若採取生硬的思想政治教育強制激發戰斗精神,勢必會滋生官兵“叛逆”心理,得不償失。運用軍事新聞激發戰斗精神,主要是依靠官兵自覺去接觸媒體,自願去接受教育。少了居高臨下,多了促膝談心﹔少了大擺架子,多了平易近人﹔少了嚴肅面孔,多了一團和氣,新聞與官兵之間是一種近乎平等的關系。而且軍事新聞能夠以普通的真理、生動的事實、活潑的形式,使官兵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和教育,這種“潤物無聲”的教育手段恰恰是醫治青年官兵“叛逆”症結的最佳良方。

三、大有作為——軍事新聞激發官兵戰斗精神的有效途徑

軍事新聞作為部隊官兵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對於增強部隊戰斗力、凝聚力、創造力,培養官兵戰斗精神,提升官兵戰斗意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世紀新階段,積極探索軍事新聞激發戰斗精神的有效途徑,必須與社會環境同步,與部隊實際氛圍合拍,與官兵成長貼近,推動軍事新聞宣傳報道內容、形式的創新發展。

(一)版面上,著力濃妝艷抹營造硝煙味

新聞版面如同人的臉龐,它是最先進入讀者眼帘的,也是讀者接受新聞傳播內容的基礎。軍事新聞能否讓官兵一見報紙就有讀下去的“沖動”,應該說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軍事新聞的版面的“首因效應”。正如著名新聞人趙險峰所講:“軍事活動是最能檢驗人類勇氣、毅力、膽魄、智謀、體力,最能體現‘陽剛之氣’的活動。”因而一個符合官兵讀者審美需求的軍事新聞版面就需要把這種“陽剛之氣”突顯出來。

首先,必須真正還原軍事活動“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的磅礡氣勢,盡可能保証版面豐富多彩、圖文並重、聲情並茂,注重文字、插圖、漫畫全面描繪軍營面貌,盡可能多地設置各類軍事欄目,盡情展現我軍官兵嚴格訓練、嚴格要求、苦練殺敵本領的場景。其次,盡量避免單純地狀物敘事和純粹地刻畫人物,而應通過訓練場景和人物性格量體裁衣,保証消息、通訊、特寫等各類新聞體裁安排得當、錯落有致、有張有弛,通過不同形式的新聞體裁營造不同程度的硝煙氣息,這既能保障官兵的自主選擇權又能使官兵對軍事新聞“一見鐘情”。

(二)語言上,力求簡潔精辟富有戰斗性

軍事新聞的根本目的是為戰爭服務的,而發揮軍事新聞在戰爭中的服務保証功能,其核心就是要激發官兵戰斗精神中,所以,富有戰斗性的新聞語言不可或缺。相反,如果忽視語言的選擇性運用,或泛泛而談不著邊際,或就事論事枯燥乏味,或技術業務雲裡霧裡,其結果不但不能達到媒體預期的宣傳效果,反而還會讓官兵望而生畏、敬而遠之。

首先,必須善於採用“軍語”。我軍在長期的軍事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軍語。而軍語作用不僅僅隻限於表達和規范軍事概念,准確運用軍語往往還能盡顯官兵在戰備和訓練中的朝氣、士氣,滌除暮氣、惰氣,從而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激發官兵內在的戰斗精神。其次,軍事新聞語言應當追求短而精。一二三四、甲乙丙丁的長篇大論往往是戰時新聞的大忌,戰爭期間,官兵最想了解的信息無非是戰爭概況,根本無需把所謂的“5W1H”統統擺出來,面面俱到、細致入微的深度報道官兵不喜歡看更沒時間看。所以,軍事新聞應當力求以最小的篇幅傳遞最全面的信息,一句話、一個標題乃至一個短語,隻要能夠表達出關鍵內容,比起下筆千言而離題萬裡的文章來也要勝過百倍。

(三)內容上,力爭還原戰場打造英雄氣

軍事新聞的“長相”過關,“語言”到位,隻能算是部分成功,真正能夠起到激發官兵戰斗精神作用的還得依靠內容本身,換言之,不僅要“金玉其外”,更要“金玉其中”。部分新聞之所以觀念信息傳而不通,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實質性的內容打動官兵,要麼居高臨下、盛氣凌人,要麼宣傳腔重、說教味濃。

為達激發官兵戰斗意志,提升部隊戰斗精神,增強部隊凝聚力的目的,軍事新聞務必把自己作為軍事活動的“試驗場”,緊貼演習場、訓練場,始終圍繞“能打仗、打勝仗”的強軍之要做文章。一要多報道我軍重大軍事演習,讓官兵讀者深切感受我軍聯合作戰的整體作戰效能,深入了解我軍戰斗力正在不斷提升的客觀事實,提高官兵“首戰用我、用我必勝”的自信心、自尊心。二要不斷推出和解讀類似何祥美、劉珪這樣“能打仗”的戰斗訓練典型,消除官兵讀者對英雄人物的神秘感,營造“比學趕幫超”的濃厚氛圍,激勵官兵爭當時代尖子。三要巧妙報道我軍高精尖武器系統,展現我軍科技進步現狀以及信息化武器發展成果,進一步堅定官兵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信心。

(作者簡介:周均,男,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新聞傳播系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新聞傳播理論研究﹔廖丹陽,男,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新聞傳播系新聞專業,主要從事新聞傳播理論研究。)

參考文獻:

丁淦林.中國新聞事業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電訊要簡文[N].解放日報,1946-05-23.

吳卓華,趙志萍,劉寧,張曉臣.“90后”大學生思想特點及教育對策研究[J].上海商學院學報,2010(3).

張煜,蔣崇競.針對“90后”官兵的新特點培育戰斗精神[J].軍隊政工理論研究,2011(1).

分享到:
(責編:張玉瑤(實習生)、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