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5期

高效傳播政務新聞 讓政務新聞更“親民”

張艷莉

2014年05月19日14:15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隨著新聞媒體信息傳播量的急劇增加,按常規“出牌”的政務新聞很容易被淹沒在大量的各類新聞中,政府新聞傳播的效果不顯著,在當今媒體發展的同時新聞媒體為了提高自身新聞傳播的關注度,已經普遍對政務新聞有了相當大的對策劃方面的改革,不斷制造新聞熱點來吸引受眾的目光,把政府的職能更好的向群眾傳達,把民聲更好的向政府匯報。本文通過對政務新聞的策劃,講訴了媒體進行活動時候應該如何與政府互動,以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把政府意願更好的向民眾傳達。

關鍵詞:政務新聞﹔高效傳播﹔媒體策劃

政務新聞,是各級黨委機關報道的重要內容,如何把政務新聞更好的傳播給民眾是黨委機關報必須認真和謹慎對待的、急需解決的業務問題,也是不能回避的新聞難題。做了幾年的時政記者,筆者發現領導同志不僅親民愛民,勤奮務實,而且個性和藹,可親可愛。可是很多民眾卻不甚了解,這種隔閡造成民眾對領導人的理解有偏差,這大部分原因是記者的政務新聞報道過於傳統,造成領導人給人指示多,語言少﹔共性多,個性少,性格模糊的印象,如果沒有更好的突破,就無法讓民眾理解領導人的愛民之心。所以,媒體與政府關系的近化是通過信息交流的雙向傳播,形成新型的互動、雙贏關系。

一、媒體多與政府互動——對政務新聞進行前期策劃

在媒體日益發達的今天,受眾的目光是傳播市場中的稀缺資源,成為各類媒體爭相獲取的主要對象,媒體隻有牢牢吸引受眾注意力,才能更好地傳播新聞或事件,且媒體傳播已經成為一種社會公共力量,政府公共關系必須借助這一力量去實現。所以政務新聞記者對政務新聞進行前期策劃的議程意識也就越來越強。在競爭激烈的媒體時代,隨著媒介管理的日益完善,怎麼把政務新聞做精、做活,更能傳達民眾心聲、政府心聲成為了媒體新聞傳播的重中之重。媒體與政府雙向交流和溝通有助於政府信息公開化,透明政府形象,維護政府形象,傳達政府意願,民聲政事,上傳下達才能樹立政府的良好形象。

政府新聞除了政務新聞外,還能從許多方面體現政府的思路、決策、觀點和舉措等,政府和媒體的雙向交流可以及時向媒體提供新聞線索且協助媒體做好相關採訪報道,還能擴大政府新聞的傳播影響。現如今,雖然各類專業化的頻道和刊物風起雲涌,但是也不難窺探到媒體的浮躁和盲從,缺少特色,新聞傳播效率低,無亮點,缺個性等問題。為了高效傳播政務新聞,獲取公眾亟需知曉的政務信息,媒體應多與政府溝通,將公共政策信息事件化,故事人物化,讓政策更加深入民心。

在前期策劃中,必須鼓勵公眾廣泛參與,這樣既可以不斷豐富新聞信息來源,又可以使政府信息的公開制度化、規范化得以更加透明和開放。而且,公眾的參與使得媒體平台可以以更全面的角度去報道新聞事件。隨著受眾媒介素質的不斷提高,政府與媒體合作開辦新聞專欄的事情屢見不鮮,這一方式將政務新聞更人性化的推入公眾視野,更好地拉近民眾與政府之間的關系。近年來,社會保障是政府和民眾關注的熱點,每年政府都會有新的政策出台,在政策頒布之后,媒體如何協助政府讓民眾更深刻的了解社會保障的相關政策呢?對於一些文化素質不高的群眾,要讓他們理解這些政策,理解領導人的用意,最好的方法就是舉例子,算細賬,大白話,重細節,深入淺出,讓這些群眾了解政策的實質意義。比如,對於社會保障這類政策,媒體與政府互相溝通,採取與民親近,講訴於民的方式把社會保障新政策的好處告訴民眾,媒體通過此事件將領導人個性鮮明化,把領導人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謀福利的思想貫穿於事件始終,讓老百姓“零距離”親近領導,支持政策。

除此之外,在惡性事件的征兆和信號浮出水面時,媒體應對這種正在孕育、蓄勢待發的危機作出判斷,第一時間向政府傳遞,成為政府的“預警燈”,這種傳遞信息的功能能引起有關部門注意,並使得政府採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把潛在的危機化解,避免危機事件升級,對危機的防范和解決都有著重大意義。

二、開辟電子政務和創新欄目形式——媒體與政府共同做好政務新聞

新聞事件不是憑空捏造,而是根據相關事實進行新聞事件包裝,以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在目前的傳媒條件下,開展政府新聞傳播是要將政府傳播與媒體傳播訴求有機統一起來,為公眾提供更好的政府新聞服務和互動交流平台,主要有召開新聞發布會、新聞通氣會,發布新聞稿等,此外,政府可以創建網上平台,讓民意更好的在網上傳達,政府及時出面解答民眾疑問,與民溝通,讓領導人不僅僅是出現在“畫面上”和“文字裡”,讓政務新聞更好的傳播於民。

政府網站是互聯網新興的一個特殊與民溝通的渠道,這不僅給老百姓提供了一個可以說話的窗口,傾聽民眾的聲音,給政府獻上良計,還讓政府直接了解到百姓需要什麼,關心什麼。“非典”疫情過去后,中國人牢牢記住了這樣兩個鏡頭——在廣州,胡錦濤總書記對一位醫生說:“你的建議非常好,我在網上已經看到了。”﹔另一個鏡頭是,溫家寶總理在北大對幾位學生說:“我在網上看到同學們在留言中表達了同全國人民一起抗擊非典的決心,令人感動。”。這些事件都把政府領導人愛民、樂於傾聽的形象樹立在民眾中。

和傳統媒體的受眾細分趨勢相仿,政務新聞也需要根據受眾的需求而細分不同板塊。從政務機關刊物來說,可以把欄目板塊明確化,大致可以分為“政務聚焦”、“政務快訊”、“政務在線”和“百姓話坊”幾個部分。每天選擇一個新鮮話題作為切入點來講訴“政務聚焦”,通過領導人對政策進行分析和解讀,讓民眾明白政府行為背后的意義。“政務在線”板塊可以選擇政府網站上有代表性的問題給予解答,民眾看到自己的言論得到解答會更加關注政務新聞。“百姓話坊”主要為老百姓提供一個可以說話的窗口,或是以民眾的視角去解讀政策,從細賬名賬入手,從實事入手,讓老百姓感受到政策給他們帶來的實際利益。

此外,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無論是視頻、圖片、聲音,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和傳媒者,你說一句我說一句,對一個熱點話題眾說紛紜,大眾意見可視化的現象改變了政府完全掌握信息傳播的格局,在這種政府信息資源優勢弱化的大環境下,更需要開辟一個能傾聽民眾聲音,讓政府領導人為民眾解答疑問的窗口。自1999年美國導彈襲擊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起,人民日報社領導決定開設網上論壇,在論壇成立一個月的時間內,網民踴躍發起了9萬余個政務相關帖。政府論壇的興起讓許多百姓對國家的大政方針有了自己的看法,並積極提出建議,這種民眾自發主動的參與模式比盲目的,不管百姓“感受”的硬性宣傳更加能引起民眾興趣。所以,開辟一個百姓說話的窗口或平台是很有必要的,這種民眾和領導的“親密接觸”讓原本刻板化的領導印象“活”起來,把領導人的親和力和為民眾辦實事的思想傳達給民眾,讓民眾與領導“一團和氣”。

三、多從民眾角度選擇信息——對政務新聞進行編稿

隨著現代生活中公共空間的形成和國家公共意識的強化,我國傳媒“民生”新聞大展拳腳,順應“民聲”“民意”的新聞才是政務新聞主流和趨勢。新聞傳播是圍繞新聞事件展開的,其有效傳播取決於媒體與受眾對新聞事件本身的關注度和在傳播過程中的互動性。

政務報道不難寫,但是要寫出彩卻很難,很多記者也許是做記者的時間久了,形成思維慣性,隻會記錄領導人的講話內容和現場情況,對“新聞”越來越麻木,新聞敏感度越來越差,缺少真正民眾需要看到的東西。這就要求記者要主動從社會和人民群眾的視角觀察和分析新聞事件,既要從政府的角度看問題,又要把自己放在“群眾中”,從下往上看,看看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以此尋找兩者的切合點,這就要求把趣味、人情味、“原味”和回味融入新聞事件中,盡量選用民眾喜聞樂見的字詞,避免生澀難懂和索然無味的字句。如“某領導批示XX”和“某會議圓滿結束”等萬能標題,這不僅不能讓民眾感受政務新聞的清新與樂趣,品位政務新聞的多彩,而且還會讓受眾產生排斥感和逆反心理。如標題為“成都每年設立百萬元獎項引導優秀校長到薄弱學校任職”的新聞事件無法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大部分民眾一看標題就知道這是一個什麼事件,對內容基本可以忽略,而新華社的《新華每日電訊》對成都這一政策的標題是“懸賞”百萬,‘誘’優秀校長去弱校”,雖然是個內容不算新奇的事件,但是這一標題形式讓民眾有了閱讀欲望,相對“成都每年設立百萬元獎項引導優秀校長到薄弱學校任職”這一標題,即使同樣的信息量,前一個呆板缺乏趣味,后一個卻趣味橫生。這種生動形象的語言將生硬平淡的政務新聞充分激活,站在民眾的立場寫新聞,不僅傳達了政府政策,還讓民眾印象深刻,達到宣傳的目的。

政務新聞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從事政務活動的領導干部是服務於人民群眾的公仆,領導干部的政務活動既是政府職能的體現,也是解決社會問題,推動社會發展的關鍵,很多記者隻會刻板的記錄領導行程和說話要點,因此政務新聞也刻板傳統,在新聞價值的把握上沒有下太多的功夫。優秀的政務報道往往是新聞價值和宣傳價值的有機結合,是黨委意願和新聞議程規律的完美結合。把政治事件與社會問題放在一起思考,解析政策對民眾生活的影響,向民眾傳達政府重視和百姓普遍關注的政務資訊,包括最新出台的政策等。新政策為民眾帶來什麼福利,政府為百姓做了什麼,從民眾的視野來傳達政務新聞,大大提高了民眾的興趣,有效避免以往政務信息嚴肅過度、活力不足的毛病,同時也增強了民眾對政務新聞的積極性,高效傳播了政務資訊,形成了受眾促成欄目發展的良性循環。

四、總 結

對政務新聞進行報道時要積極做好前期策劃和主題選擇,是政府新聞取得良好傳播效果的必要前提,按照新聞議程原則進行政府新聞傳播,以尊重新聞規律為前提,讓政府在媒介傳播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不僅是傳媒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政府不斷提高自身行政能力、維護和改善公共關系的內在要求。

(作者簡介:張艷莉,女,《華商報》社記者,主要從事新聞傳播研究。)

參考文獻:

謝金文.新聞價值、宣傳價值與黨報傳統——兼與陳力丹、戴莉莉商榷[J].甘肅社會科學,2007(6).

滿濤.尊重新聞規律 創新黨報新聞[J].青年記者,2011(23).

劉正泉.策劃:新聞報道出新出彩的關鍵[J].新聞天地,2003(6).

王勁秋.在政務新聞報道中掘得“真金”[J].中國地市報人,2011(1).

胡柳波.黨報發展:做市場化的主流媒體[J].新聞前哨,2009(6).

分享到:
(責編:張玉瑤(實習生)、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