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4年第2期

形象記錄現代化進程
——以《在昆山觸摸現代化》廣播系列報道為例

范有駿

2014年05月21日15:07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記者是時代的記錄者,記錄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時代賦予新聞媒體的歷史使命,也是記者面臨的時代課題。2012年底,江蘇新聞廣播聯合昆山電台採制播出了八集系列報道《在昆山觸摸現代化》,獲得了年度江蘇廣播電視新聞一等獎和江蘇新聞獎。這部作品以新聞樣式深廣地描述了我國一個區域初步現代化的社會現實形態,具有借鑒和參考意義。

一、用百姓生活描述社會形態

報道現代化進程,很容易跟著學者設定的數據指標轉,以這些數據為指向,寫成一般數字加事例的成就性報道。《在昆山觸摸現代化》系列報道,突破了偏重物質形態反映進程的模式,著力展示百姓生活,並以百姓生活畫面呈現社會形態。

第一集描述了世代居住在市北村的吳振根一家的生活:

“他和老伴、兒子在家附近經營著一小爿熟食店,招牌菜就是昆山當地的特產爊鴨,因為有祖傳秘方,生意很是紅火。”“店內還兼賣些其他熟食、酒水以及體育彩票,同時,做會計的兒媳有工資收入,流轉給村集體的土地有分紅收入,家中老人有養老退休金,作為創業的農民,地方政府每年還給數千元的獎勵。”“昆山台商多,一來二去,吳振根結識了一些台灣朋友,一個台灣友人送了他一套高爾夫球杆,擺在家裡客廳醒目的一角。”

當中還有記者與吳振根的對話。生活方式是社會形態的寫照,這段生活的描述中蘊含了豐富的社會內容:鄉村農民正在向市民轉化,土地流轉、做小生意、創業得到政府獎勵、老人有退休金,這是典型的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百姓生活﹔還有業余活動,社會交往,不僅反映農民的新生活,也折射出了昆山現象——台商和當地市民交情融洽。初步現代化社會形態的生動畫面由此顯現。

農民的生活狀況,是現代化建設中的“短板”,用一幅幅鄉村居民的生活場景最能表現初步實現現代化社會形態的真實狀況。南京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張二震點評這集報道:“報道中反映農村的百姓生活,體現城鄉共同富裕。共同富裕,這也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體現。”

記錄現代化進程離不開經濟發展。這組系列報道中的經濟和生活緊密勾連。第二集“不離去的理由”,主要反映昆山現代經濟結構體系,從許多地方用各種優惠條件吸引台商轉移產業,但昆山一些重頭台資企業不願離去的點切入。報道不僅寫了台商感受的昆山產業鏈,還特別提到台商的生活體驗:“這個地方很適合居住,特別是我們台資企業,這裡不管是料理店也好,台商子弟學校也好,整個文化、醫療、台資醫院,這些也是我們考慮的方方面面。”寫經濟活動,用生活化的語言表達,這是廣播的屬性要求。採訪一位台商的同期聲:“你要辦手續,喲,這麼簡單,就前后轉兩下就結束了,心裡就覺得難怪這地方真的吸引人。”聽來自然親切。經濟活動與生活環境融為一體,相輔相成,形成一個相互勾聯的社會形態。

二、用行為模式展示人的現代化

人是社會的主體,是新聞報道的主要表達對象。在社會形態中,人是最積極的因素,新聞反映社會形態就是反映人的生活、生存環境,關注人的命運。很多描寫小康生活的報道被稱為材料化的報道,見物不見人,形而上地隻寫黨委工作、領導政績,干干巴巴。即使寫人,也多是領導、名人、典型,充滿官氣。

《在昆山觸摸現代化》八集系列報道,採寫了幾十位人物,有農民、工人、學生、科研人員等,覆蓋面廣,寫他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創業、交往,以及他們的精神追求﹔記錄了百姓與領導互動的事件現場,沒有專門採訪官員,聚焦的全是實際工作中的人物。

第八集“現代化的過程請老百姓一起來參與”,報道了“昆山視窗”市民論壇的斑竹花波,他喜愛在網上與網民互動,收集網民意見,正好碰上昆山政協特意在網民中遴選委員,他當選了,於是他把網民意見從幕后帶到了會上:

“這些年,他見証了昆山市委市政府領導以及部門負責人與網友在‘昆山視窗’的論壇上相互交流,更見証了昆山公民力量的不斷生長,見証了這股力量為建設昆山所作出的努力。”【出錄音】花波:“目前我們論壇裡面,反映我們小孩子就醫難,沒有兒童專科醫院,我就做了個建議看看昆山能不能建個兒童醫院。另外反映一個問題就是呼吁政府部門能不能跟網民進一步交流,政府也行之有效地落實,進行參與互動。”【錄音止】

第五集“夢開始的地方”,集中寫了六七位在昆山實現夢想的人物,從高端科技人才,到中專生,揭示他們個人價值的實現路徑以及實現程度,既反映了昆山人的素質,也反映了人的社會生存狀態。

三、用熱點難點透視社會肌理

社會熱點是輿論集中的話題、公眾關注的焦點。各地社會結構和形態不一,表現形式和內容也不盡相同,聚集社會熱點可以透視一個地方社會運行的肌理,它的物質基礎、文化理念以及制度機制,觸摸其社會脈搏。

《在昆山觸摸現代化》觸摸了許多社會熱點,如城鄉差距、生態環境、教育公平、城市管理、公民參與。第四集“同一片藍天”解構昆山教育公平的社會肌理。報道中講述了“先上學,再辦手續”、“外來打工者小孩一樣免費參加昆曲興趣班”、“百名城市骨干教師與村鎮青年教師置換交流”等故事,描述偏遠的鎮辦中學學生在塑膠跑道上進行體育鍛煉,在多媒體電子白板教室裡上課,100億建73座學校的計劃等。這些生動而鮮活的事例,透視了政府的執政理念,顯露了當地包容和諧的文化。

許多城市常常為一個小小窨井蓋而糾結,因為面廣量大難於管理,常常發生破損后傷害路人的事故。這組系列報道特別報道了這個難題的昆山模式:市民信息員網傳現場照片,或市民投訴那個地方窨井蓋損,數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受理員立即把處置任務分配到相關責任單位,四個小時內窨井蓋修復。

四、用敘事體+多維觀點升華內涵

敘事體是使用白描手法展現事實,業界稱之為故事化的表現手法。這種新鮮、生動、細膩的新聞敘述方法,可以改變新聞報道中單調、僵化的狀態,克服八股式新聞的枯燥和概念化缺陷。用敘事方法呈現新聞事實,充分運用現場音響,廣播魅力充分彰顯。

《在昆山觸摸現代化》第一集“看我富態不富態”開頭,是李克強來昆山考察時在村頭與村民交流互動的情景。其中一段:

(市民掌聲)李克強:“大家好!”

市民:“好。”(笑聲)

李克強:“在場的大家覺得生活怎麼樣?”

市民:(齊聲)“現在生活是很美滿了”,“我們參加了昆山電視台的武林大賽,(笑)180個隊,我們入選了。”

村民吳春燕:“生活怎麼樣,你看長得我富態不富態?”

這段錄音,把村民們生活的幸福感表現得活靈活現,充滿著爽朗、樂觀、自信的精神。

第六集“社區,我們的精神家園”,敘述周市鎮花都藝墅小區管理的故事。一千多戶人家,六成居民來自台灣。社區管委會從業主詢問可以回收的垃圾放到哪裡的一事中受到啟發,“一些傳統的社區建設、管理的理念在這裡就行不通了。我們傳統的社區建設更多的是訪貧問苦、鄰裡糾紛,這個來協調、去調解,這些人未必需要這些,他們更多的是說,我們有想法,有沒有地方去說﹔我們有些才藝,我們或者為社區、為社會,做一些奉獻,你有沒有給我這個舞台來秀。”於是,花都社區從精神價值層面尋找工作切入點,提煉了“一家親”工作法。

敘事呈現具體生動,短小精煉的觀點點其要義,畫龍點睛。《在昆山觸摸現代化》採用了敘事體+觀點的體裁樣式,每集結尾分別加了“專家點評”、“市民評說”、“記者感言”、“網友熱議”單元,引用各種輿論場的觀點。第八集內容是市民參與現代化建設進程,一位網友說:“對我們草根來講,能夠與昆山一同成長、發展,收獲昆山發展的成果,這種幸福感就是我心中的現代化了。”這樣的切身感受發自肺腑,具有直擊人心的感染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廣播傳媒中心)

分享到:
(責編:張玉瑤(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