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4年第2期

電視媒體之死生

欒軼玫

2014年05月21日16:37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喜——《電視之生與死?》,其實我一直是一個主張建設性的研究者,總體而言我更喜歡建構,但好的建構一定是建立在對情景的理性解構基礎之上的。我談“電視媒體之死”,不是以危言聳聽的詞藻成就標題黨,而是希望包括我在內的廣電人,能更清晰更前瞻地預測電視目前所處的位置,以及在未來媒介生態中的地位。

一、電視新聞的內容分發危機

早期時段的新媒體主要革新了電視新聞的速度與在場優勢,而當下,電視新聞面對新媒體,特別是社會化媒體,其危機更多地表現在內容分發方面,而這一短板,僅靠電視媒體內部微調是無法解決的。

新媒體時代的內容分發主要有以下幾種路徑:1.智能推薦,即應用大數據與計算機算法,根據用戶的興趣、愛好、點擊頻次等將內容分發給適配的人群,精准地推送內容。比如新聞App裡的“今日頭條”即採取這樣一種模式,用戶點擊頻次越高的內容,它就會越多地發送給你,從而實現了內容分發的智能適配。2.社交分發,即用戶在媒體平台上看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通過“一鍵分發”的便捷方式將內容分發到自己的微博、微信、自媒體等社交平台上,這種加入傳者能動性,以及圈子影響力的“自主傳播”方式,可以說是實現內容有效傳播的最佳方式。3.自主訂閱,即用戶可以訂閱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比如訂閱微信公眾號、自媒體雜志、視頻追劇。自主訂閱建立了用戶與傳者較為穩定與直接的關聯,有利於實現內容分發的“粉絲效應”。4.編輯整合,即編輯對內容進行深度分析、加工、整合、包裝、推廣的全生產鏈模式。這一模式在當下的新媒體生態中,其重要性與佔比正在不斷降低,但依然是重要的內容分發模式。

與上述的新媒體內容分發的多元化、多梯度、自主性相比,電視媒體的內容大體上依然停留在我播你看的階段,雖然一些電視行業的引領者在節目制作中也加入了短信互動、微信參與、微博評論等方式,提升了節目的參與度,但其在內容分發方面還很難突破目前的單一局面。此外,一些開創者也嘗試了電視的“切片化”傳播,將電視節目“切片”后放到網絡平台上發送,擴展了內容的觸點與被閱的可能性,但這一方式對商業網站這樣的新媒體平台依賴度很高,主動權與控制權不在廣電媒體自身手中。

二、電視劇的內容荒與同質化

一部從韓國飄洋過海的《來自星星的你》輕鬆打破了中國電視劇市場的“黃金法則”,“晚8點是電視劇的黃金時段”的傳統堅守就這樣被放置一邊了。這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文限令電視台引進劇的播放時長及集數,那邊,四海網民已然吃著炸雞喝著啤酒,一個周末就看完了《來自星星的你》,又追起了美劇《紙牌屋》第二季了。

中國電視劇因編劇陣營的集體衰弱而導致“內容荒”,內容同質,制作粗糙。相較韓國電視劇生產機制,我們差得太遠。首先,韓劇有大量的優秀編劇,這些編劇地位高、權力大,他們可以決定導演、演員乃至拍攝進程的若干細節﹔其次,龐大的韓國文創產業及全民造星機制,能不斷地根據觀眾的審美來調整其“造星”的品類、方向。甚至具體到觀眾不喜歡某男星梳起的劉海,下一集劇中男神立即就換成了低垂的發型。

更不要說引進劇中會用大數據事先調查觀眾的喜好,量身訂做相應的劇集。美劇《紙牌屋》即是這方面的代表,它利用社交網絡上人們的評論、表情、行為等分析出觀眾的喜好,發現BBC這部1994年的同名劇、特定導演與特定主演,隻需這三個要素拍出的電視劇一定會受到歡迎。毫無意外,這部Netflix的新媒體自制劇紅遍全球。

三、電視綜藝節目陷入“克隆”無力自拔

陷於篇幅,對此不詳述了。回望中國綜藝節目發展的這20年,有多少火爆的節目是自我研發的?綜藝節目不是引進英國、荷蘭就是韓國。最近的消息是繼引進韓國《爸爸去哪兒》和《2天1夜》之后,中國電視界又要引進《Running Man》。網友在表示驚訝的同時跪求不要再這樣了。“韓國綜藝引進熱”也將成為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缺乏內生創意的歷史記錄。

電視媒體之死生,不是一個聳人聽聞的標題。

(欒軼玫:經濟學博士后,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網絡發展部主任,北京大學兼職教授)

分享到:
(責編:張玉瑤(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