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4年第2期

觀點提供也不容易

王曉明

2014年05月21日17:01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很多廣播、電視媒體宣稱: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第一發布。以我的媒介接觸體驗看,這話多半不靠譜。2011年7月的溫州動車事故,最早的求救信息,是動車上的一位網友發出的微博。此后的一段時間,傳統媒體都在睡大覺。過去,重要信息的發布權掌控在傳統媒體手中,它發不發,何時發,怎麼發,發多少,它說了算。現在不行了,互聯網打破了傳統媒體壟斷新聞的格局,現場圍觀者、主動爆料者、鍥而不舍地追問真相的網友,抖露出了令職業新聞人汗顏的新聞。今年3月的昆明暴恐襲擊案,關注它的人們是在電腦、手機、iPad前度過不眠之夜的。馬航失聯事件,信息傳播鏈條是網絡媒體——CNN、美聯社、路透社、紐約時報等歐美權威傳播機構——各國傳統媒體。中國媒體沒有一家有能力參與這場關鍵信息發布權的競爭。有人說,關於馬航事件,每天上午是造謠時間,下午是辟謠時間,晚上是競猜時間。這三個時間點,大陸的新聞機構,除了全天候的央視新聞頻道、各地新聞廣播有可能隨時插播最新信息,其他絕大多數傳統媒體都是按點出版、播出新聞的,等這些按點發布的內容觸達至受眾,黃花菜都涼了,又到了新一輪的競猜時間了。

純粹地做新聞傳播速度優勢不再,那麼,傳統媒體至少可做解釋性新聞、深度調查新聞、獨家論點新聞,以權威和深度取勝。馬航失聯事件其實暴露了互聯網的軟肋,就是無厘頭、謠言出口端、渠道多不權威、信息多缺觀點。這時,權威度可信度公信力高於網絡的傳統媒體可以一展身手,大做特做觀點新聞了。可惜,受傳統新聞理論的束縛,傳統媒體認為自己是信息的“把關人”、“過濾器”,應當自覺地屏蔽掉那些不和諧的雜音。可是,你怎麼知道悠悠眾口吐露的,都是謠言﹔你如何確定繽紛喧嘩的信息之中,沒有公眾需求的真實情況。為什麼不可以把“雜音”“謠言”“傳說”都端出來,一一過濾、篩選、旁証、排除,呈現出一個媒介福爾摩斯的樣貌。如此,既能解疑釋惑,又有觀賞和閱讀價值,新聞價值也蘊藏其中。馬航失聯,公眾關注的疑點很多,網絡上傳得沸沸揚揚,我們的傳統大眾媒體豈能熟視無睹、裝聾作啞。

比較起來,在重大國際事件的新聞發布中,大陸的傳統媒體還是保守的,像個聽話的孩子,追求安全,不敢假設,缺乏論証,亦步亦趨,專業技能不夠,等待上層的國際的大牌的權威發布。有人刻薄地評論中國記者,像個嬌生慣養的公主,而不是滿大街覓食的項目經理。3月中旬赴台考察,本人有機會瀏覽了台灣電視。華視、台視、中視、東森、中天、TVBS、民視,都用大時段直播板塊報道馬航事件。跟大陸同行相比,台灣電視新聞一是口無禁忌,敢說直說,島內政治風雲變幻尚且一覽無遺,更不要說國際突發事件了,上文提及的公眾關注的疑點熱點問題無不涉及。採訪那些幾近精神崩潰的乘客家屬后,跟上的內容就是逼問大馬政府到底在掩飾什麼,頗有“火上澆油”之勢。二是娛樂化八卦化。有一天網傳失聯飛機的最后消失地點可能是印度洋,馬上有“專家”出來,大談特談印度洋是個百慕大一般的無底洞,繪聲繪色,懸念迭起。三是具象化。有別於大陸的電視喜歡圍繞著一個話題嘉賓之間坐著干談,台灣電視很少長時間畫面盯著演播室,准備了很多相關的視頻、圖像、動漫,形象直觀,讓人一目了然。在這一派不亦樂乎的報道中,其實還是說理有據、直擊事實內核的,隻不過表現得有些不那麼正襟危坐罷了。在我看來,馬航失聯報道,大陸的媒體過於煽情、游離於事實內核、樣貌官方、缺乏窮追不舍的粘皮糖勁頭、關鍵信息闕如,僅僅滿足於記者到達現場與信息不漏報。一窩蜂趕去的記者,發回來的東西大同小異,干貨稀缺,實有湊熱鬧之嫌。

如此說來,觀點提供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傳媒人拿出更多的智慧、勇氣和決斷力。改變平時的新聞報道程式,主管部門和新聞機構少喂通稿,少布置作業,鼓勵挖新聞,容忍失誤,淡化宣傳凸顯新聞,想必記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嗅覺潛力會大幅提升。能不能先從國際報道做起呢。

(王曉明:廣播電視工作者)

分享到:
(責編:張玉瑤(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