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4年2月上

互聯網的世界裡,更需要卡帕

郭亮

2014年05月26日14:49    來源:青年記者    手機看新聞

羅伯特·卡帕,是20世紀最著名的戰地攝影記者之一。永載史冊的,不僅有他用萊卡相機拍下的震懾人心的戰爭攝影作品,還包括他的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離炮火不夠近。”

卡帕是那個時代的“自媒體”,全球第一家自由攝影師組織的成員。1938年他隨《西行漫記》的作者斯諾來到中國,成為抗日戰爭中唯一能在中國戰區採訪的盟軍戰地記者。此外,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每一個戰區——西班牙內戰、意大利戰爭、諾曼底登陸戰、法國解放戰爭,都可以見到卡帕穿梭於槍林彈雨以血肉之軀換來的一格格底片……直到1954年,他不顧親友勸阻,悄悄來到越南戰場,在拍完《越南的悲劇》(卡帕最后一幅作品)后,在一個戰火初熄的早上,不幸誤踏地雷,年僅41歲的卡帕粉身碎骨。

今天,當我凝望著電腦上卡帕的黑白照片,不由得想:我們,離真正的炮火,究竟有多遠?

互聯網,給了媒體人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時也損毀了這個群體最值得敬重的古老的專業主義精神。面對一則新聞,我們習慣於“網來網去”,搜索、粘貼、加工。媒體間相互“借鑒”,越來越少地原創,越來越少地証實,越來越少地深入調查。鮮有人再願意接近真實的炮火了,更多的是熱衷於PS他人的“火線報道”。我們的每一點付出,都希望即刻被點贊,甚至能迅速“變現”。我們不再像卡帕那樣:忍受孤獨,投入漫長的時間,甚至冒著失去生命的危險。

事實上,這個時代並不是沒有卡帕。僅據國際記者聯盟IFJ統計,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全球就有108名記者及媒體工作者殉職。這還不包括廣義的“犧牲”。在貌似現代文明的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裡,各種各樣的子彈甚至炮彈,依然明裡暗裡,呼嘯橫飛。

卡帕不僅需要仰慕,更需要愛護。現代卡帕面臨的傷害,一是來自於被揭露勢力的打擊報復,二是來自於互聯網無視版權的“分享”。因為貼近炮火的報道,必定要投入很多人力、物力、心力和時間成本,而互聯網迅速地免費轉載,使投入產出嚴重失調,長此以往,沒有人再願意做真正的“戰地”報道。微信就是一個典型:翻看微信朋友圈,你會發現絕大多數有品質的內容,都是幾年前各媒體的精彩報道,而很少見到新的作品。互聯網正在嚴重傷害高投入的深度報道和調查報道。因此,胡舒立等大聲疾呼媒體建立現代公司治理結構,通過保護版權等措施解決新聞原創內容的價值變現。她反復強調:“新聞的生命在於記者在現場,聚合新聞不能代替真正的新聞行業的存在。”

每一位記者,都可以成為卡帕。也許你會說,在現代社會裡,炮火太強大,而我們太渺小。個人的犧牲和付出,可能是徒勞的。但卡帕說過:“照相機本身並不能阻止戰爭,照相機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戰爭,阻止戰爭的發展。”

英格麗·褒曼甘心為卡帕拋卻好萊塢,情願追隨這個總在槍林彈雨和戰壕裡的男人度過余生。讓我們也珍愛身邊的卡帕吧!在互聯網的世界裡,更需要卡帕……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