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4年2月下

以公正立場理性研判輿情

張躍偉

2014年05月26日14:24    來源:青年記者    手機看新聞

網絡時代到來之前,民眾的意見表達渠道有限,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本身就是輿論的化身。但在當下,人人都成為新聞播報員,輿論也演變為輿情,成為媒體難以涵蓋且需要時時研判的對象。

傳統媒體承擔著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輿論引導責任,承擔著關注基層、為百姓鼓與呼的人文關懷責任。而要履行這些責任,就要對紛繁復雜的輿情,以公正的立場做出理性的研判。但實際上,目前傳統媒體在這一方面存在不少誤區。

不明就裡,冷熱失調

悲天憫人、鋤強扶弱是不少媒體人的固有情懷。在新媒體時代,形形色色與弱勢群體有關的事件,一經網絡放大,往往會成為輿情熱點。在對弱者如潮的同情和聲援中,個別媒體“愛心泛濫”,失去鑒別能力,還沒搞清楚狀況就一擁而上,導致新聞報道出現偏差甚至完全失實。

2013年6月4日,濟南一名網友發布微博稱,一對中年夫婦當街毆打七旬老太,同時上傳了39秒鐘的現場視頻。

這條微博發布幾分鐘之內轉發量就達上百次,對打人者的聲討和對老人的同情不絕於耳。這樣的火爆“輿情”, 濟南5家紙媒很快都注意到了,各媒體隨后跟進大篇幅報道,“中年男子當街毆打白發老太”、“當街毆打老人,無德!”、“交警等未阻止惹爭議”……標題一個比一個“義憤填膺”。

但事后警方調查發現,打人男子已78歲,被打的是他老伴,那天患有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痴呆症)的老伴突然坐在斑馬線上,眼看要變紅燈,老伴情急打了她兩巴掌。

幾家媒體心急火燎地要為弱者出頭,卻都不幸制造了假新聞。實際上,從“最美女孩”當街給流浪老人喂飯,到小女孩為暈倒的清潔工撐傘,類似事件層出不窮。這些事都是有人利用公眾的同情心,策劃並在網絡發布,引起廣泛關注。傳統媒體眼見輿情“爆棚”,便急不可耐出手聲援“弱者”,最終淪為笑柄。

更讓筆者深思的是,某地建委部門曾專門就媒體報道農民工極端討薪事件發出建議函。建議函稱,少數討薪者制造假事端吸引媒體,使得媒體報道引發社會關注,以此向建設或施工單位施壓。其中一起事件中,幾名工人自己砸了住處,卻稱是討要工資被別人砸的,演了一出“苦肉計”來吸引媒體和社會關注。甚至有些惡意討薪者進行敲詐,媒體不明就裡,成了被利用的工具。

這樣的事件也經常出現在諸如征地、拆遷之類的事件中。社會和媒體往往一邊倒地同情所謂的弱者,殊不知,相關部門或人員反倒成了“弱勢群體”。從哈爾濱糖果酒吧案中的民警,到夏俊峰案中的城管,類似事件層出不窮。

另一方面,一些媒體則出現了“愛心疲勞”,對底層群眾的疾苦視而不見。更有甚者,對弱者極不尊重。一家媒體在報道為給打工受傷的兒子討要治療費用,五旬父親爬樓時,稱其上演一場“跳樓秀”。有的媒體無情地揭露弱者的隱私,對其造成“二次傷害”。幫扶農民工群體的報道中,一些媒體居高臨下,把農民工當成被可憐的對象,而實際上,農民種地為全國人民提供了日常吃用,農民工又蓋出了城市中的大樓,他們也是做出了巨大貢獻的群體,是國家的主人和歷史的創作者,將他們邊緣化是沒有站對立場。

不管上述媒體的態度是熱是冷,都反映了輿情研判上的失誤。而這種失誤,根本原因是媒體沒有擺正自己的立場,或無限放大,追求轟動效應,或無視和調侃,消費有關群體,丟掉媒體本應承擔的責任。

指點江山,憤世嫉俗

當下社會劇烈變革,各種利益和矛盾錯綜復雜,各領域不公平、不合理的現象屢見不鮮。在這種情況下,有的網友變為“憤青”,或仇官仇富,或上綱上線,或言必稱歐美。一時間唾沫與板磚齊飛,戾氣與喪氣交織,這其中甚至不乏一些網絡大V、公知的身影。

今年春節聯歡晚會的輿情遭遇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央視開門辦春晚,體現改革決心,馮小剛作為導演,也最大限度地進行了創新,不少網友卻冷嘲熱諷,以吐槽為樂事。一些媒體在這種輿情下,不理性思考,一味地迎合批評者的口味,抓著一些小失誤不撒手。

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媒體對新生事物不去主動了解,卻先品頭論足否定一番,為了批評而批評,好像沒有批評就沒有深度。

某個部門管得寬鬆,有人會說碌碌無為,如果嚴格執法,卻又抱怨隻會欺負百姓﹔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會被諷為“山寨”,如果自主創新,又會被懷疑質量難過關。

有句話說:“要是你手中隻有一把錘子,那在你眼裡所有東西都像釘子。”網絡就像社會情緒的“高壓鍋”,任何一件事都可能將它引爆。在這種輿情環境下,媒體如果研判失誤,盲從於所謂的“民意”,一味地雞蛋裡挑骨頭,放大負面情緒和畸形價值觀,而不是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就失去了理性與責任。

居高臨下,道德審判

在社會轉型期紛繁復雜的輿情中,不少事物處於不確定之中,有的政策法規,不深入思考就難以明白它是否合理,不少事件的真相扑朔迷離。在這種情況下,媒體稍不留神就會越位,扮演不該扮演的角色。

北京奧運會前,北京市交通委、運輸局聯合發起“22日讓座日”活動,鼓勵乘坐公交的民眾養成禮讓的美德,經常讓座的乘客將有機會獲得獎勵。這本是件好事,但相關部門還表示,將組織媒體在全市進行暗訪,對讓座事跡公開報道褒揚,同時對拒絕讓座的乘客進行曝光批評。

隨后,北京不少媒體對這一活動進行了報道。乍一看,活動沒什麼問題,但即便有人拒絕讓座,他也沒有違背法律,只是道德修養方面的問題。相關部門動輒組織媒體暗訪、曝光,用涉嫌違法的方式懲戒道德范疇的行為,很不明智。

遺憾的是,當地不少媒體並沒有發現這一活動存在的問題,而是很配合地予以報道,不知不覺中充當了錯誤政策的幫凶,成為了不光彩的“道德判官”。

如果說上述例子還是媒體粗心被“坑”的話,那麼,另一則報道則讓個別媒體蒙羞。2013年國慶節,有微博發出這樣一條消息:11萬群眾冒雨參觀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留下5噸垃圾。這條消息引起廣泛關注,一些媒體的官微紛紛轉發,接著進行報道,並以此為據,批評游客素質差。

但實際上,2012年國慶節天安門廣場掃除近8噸垃圾,2010年這一數字則是近20噸。也就是說,垃圾總量在逐年減少。此外,國外一些大型活動過后,也會產生數十噸甚至上百噸垃圾,所以5噸垃圾不能完全和國民素質差畫等號。

個別媒體之所以在輿情研判中犯以上錯誤,首先是因為媒體工作者疏於思考,缺乏常識。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居高臨下的心態在作怪,沒有以平等的視角研判輿情。

現在網上海量信息泥沙俱下、真偽難辨,一些網友情緒偏激,媒體不能認為“網意”完全等同於民意,對輿情作出錯誤的研判,盲從於網絡聲音,成為網言網語的印刷版。

在多元化的輿論場上,傳統媒體更需要承擔起社會責任,挖掘真相,精准判斷,成為雜亂信息的過濾器,以客觀理性、有建設性的報道引領社會輿論,弘揚正能量,這是傳統媒體的安身立命之本。

(作者為齊魯晚報要聞中心主編)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