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4年2月下

不斷探求,才能逼近真相

——“訛人大媽”事件打破了哪些思維定勢

李學梅

2014年05月26日14:28    來源:青年記者    手機看新聞

事件回放

去年12月3日清晨5時許,一組以“北京街頭外國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訛詐”的組圖出現在網絡上,圖中大媽一臉痛苦,外國小伙一臉無辜。約兩小時后,隨著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的轉發,這條新聞迅速在微博刷屏,並被門戶網站置頂。

但事情很快發生戲劇性逆轉。中午時分,新京報網的報道——《目擊者:“老外扶摔倒大媽遭訛”與事實不符》提供了顛覆性的細節:數位目擊者証實大媽並非“碰瓷”,當時老外騎一輛黑色無牌摩托,車上還帶著一名女子。特別是有目擊者還提供了三段現場視頻,其中一段視頻顯示,在爭執中,老外竟然朝圍觀人群及大媽不斷用流利的中文大爆粗口。

當日19時50分,北京市公安局微博給出官方說法:中年女子經過人行橫道時,被一外籍男子駕駛摩托車撞倒。在現場處理過程中,倒地子女稱身體不適,民警立即撥打120將其送往附近醫院。經檢查,中年女子傷情輕微。老外無証駕駛,車輛被扣且受處罰。

次日,誤傳大媽訛詐的“當事攝影師”通過傳統媒體發表道歉信,向大媽及網友公開道歉。而那個老外因無証駕駛、逆向行駛等多項交通違法行為,以及和其父在京未經批准非法就業,被警方處以行政拘留和罰款,處罰后依法遣送出境。

事件中各方扮演的角色

在整個事件中,新聞爆料人、商業網站、傳統媒體、傳統媒體的官方微博、政府官方微博等分別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

新聞爆料人:這位簽約攝影師偶然路過事發地,拍下現場照片,並對關鍵情節進行了推測。事后,這位攝影師承認,確系刮蹭,但車速很慢,他判斷大媽傷勢不嚴重,故認為外國小伙“疑遭訛詐”。他沒有跟隨當事雙方到醫院,只是通過電話“採訪”了外國小伙,得知給了些錢。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他將照片和文字提供給圖片新聞網,誤導了后面的輿論走向。

CFP視覺中國網站:在未經進一步核實的情況下,網站為這條虛假新聞提供了“落地”的平台。

國際在線:最早編發此組圖片的網站之一,在新聞事實出現反轉后,國際在線找到當事攝影師,了解到拍攝者確實改口。

@人民日報:在這場虛假新聞傳播的過程中,權威媒體官微的轉發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雖然其於當日下午15時許轉發了現場視頻,澄清了事實,但造成的影響已覆水難收。

《新京報》:在澄清謠言方面反應迅速,記者聞訊立刻進行現場核實,獲得了關鍵証據:三段現場視頻。正是這些視頻,使原本看似“被冤枉”的外國小伙,在幾個小時后就變成了無牌駕駛、闖紅燈撞人且臟話連篇的“洋無賴”形象。

平安北京微博:當晚19時50分發出調查結果,起到了“一錘定音”的作用。這也是整個事件中唯一的官方聲音。

央視:2013年12月7日,央視在《焦點訪談》欄目中還原了“北京老外撞大媽”事件的真相,那位攝影師——該事件的始作俑者出鏡承認:撞人時他不在現場。

思維定勢

混沌的新聞真相背后,網友的偏激態度並非無源之水。第一輪輿論研判的失誤,暴露出媒體和公眾的幾個思維定勢。

1.“摔倒者”被標簽化

近年來,扶起老人反被訛的報道屢見不鮮,導致“摔倒者”在公眾中的先入為主效應值得關注。同一類新聞的反復強化,本身就會對助推某種社會情緒產生作用。

公眾對好心助人卻屢屢被訛詐的事義憤填膺,之后不斷出現的同類新聞報道使這種負面情緒不斷累積。因此,當這組“圖文並茂”的“訛人大媽”現場報道一出爐,便猶如導火索,一下子引爆了積壓在人們心頭的憤懣,最終那位倒地大媽成了人們口誅筆伐的標靶。

2.寧信老外不信國人

像“中國大媽”一樣,“老外”也被標簽化了。凡事隻要一涉及“中國人”和“外國人”,就特別容易觸動公眾的神經。在此次事件中,輿論之所以一點就著,有的是因為缺乏獨立思考精神和理性判斷能力,盲目相信一面之詞﹔有的是緣於中國大媽喜歡訛人的思維定勢﹔還有的是基於崇洋媚外心理,覺得相比這下,老外更可信。

3.有圖一定有真相

“有圖有真相”是網絡流行語,也成為網絡時代的一種思維定勢。當倒地大媽表情痛苦地抱住老外腿與老外“無辜”的表情出現在同一張照片上時,真相就被“想當然”了。

4.權威媒體的官微也權威

回首信息的整個傳播過程,主流媒體的官方微博在事實不清時就貿然跟進轉發,加劇了虛假信息的擴散。這一案例也反映出傳統媒體在媒體融合時代的尷尬。

毫無疑問,如果是《人民日報》報道此事,必定會要求記者核實后才能刊發。而《人民日報》的官微似乎把核實的責任寄予了首發媒體,順手就轉發了這組報道。很多網友把@人民日報看作是《人民日報》在社交媒體上的延伸,具有相同的可信度,於是對事件更加深信不疑。可見,一旦傳統媒體的官微傳播假新聞,所引起的負面效果同樣巨大,而且會使相應的傳統媒體的聲譽也跟著“躺槍”。

5.凡事非黑即白

深信“洋小伙遭中國大媽訛詐”時,公眾痛斥國人素質問題,更有人拋出“這位大媽是第一個逼著外國人簽下不平等條約的民族英雄”的冷嘲熱諷。

隨著視頻曝光,大家又拍手歡呼“洋奴公知”被打臉,從過度反思到過度自信,大媽被拖出泥潭,而洋小伙被推上民族主義的審判台,被打臉的人也紛紛譴責外國人、譴責拍照片的人素質低下,欺騙民眾。更尷尬的是,原本可能在此事件中負有些許責任的大媽,一步步走上神壇。

反思整個事件,輿論似乎落入“隻要洋小伙有錯,大媽就一定沒錯”的思維定勢中。被愚弄的憤怒讓人們在“真相”面前仍難理智思考,從而忽略了事件中的一些細節,如:至少洋小伙一開始的態度還是積極的,主動攙扶﹔大媽扯壞了洋小伙的衣袋,才導致了小伙破口大罵……

對一起糾紛的簡單解讀,給事件當事人貼上了“非黑即白”的標簽。輿論開始逼迫拍攝者道歉,大媽在接受採訪時,提出“我必須讓全國人民都知道他錯了”,甚至在一些媒體評論的助推下,這個在整個事件中不能說毫無責任的大媽,成了“中國人不應過度自卑”的佐証,莫名其妙地佔據了道德制高點。

新聞反思

在這起跌宕起伏、頗具戲劇性的新聞事件中,需要反思的維度很多。

1.有圖未必有真相

圖片定格記錄的只是某個時刻某個特定角度的場景,而拍攝的時機和角度完全由拍攝者操控,即使是現場照片,客觀呈現的也是在主觀選擇之下的新聞事實的某一個方面,而不是事件的全貌。所以,真相究竟如何,即使照片在手也同樣需要核實。正如新聞爆料人去年12月4日發出的向事件的當事人及網友公開道歉信上所說的:“在此事的報道上,我使用了不嚴謹且不翔實、有傾向性且夸張的描述,導致了一場網絡風波,致使李阿姨被冤枉、網友誤讀、部分媒體誤報。雖然我並不是故意炮制新聞以博眼球,但是我給你們帶來的傷害,確是實實在在的。”

由此回頭看,去年8月,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台特地增加圖片辟謠內容的做法,實有必要。

2.圖片新聞須謹慎把關

新聞爆料人將照片上傳至商業圖片庫,國際在線選用並發布這組圖文新聞。毫無疑問,每一個環節,都負有把關責任。商業圖片庫須甄別上傳作品的新聞真實性。刊發這組圖片的網站編輯,也有責任對新聞的真實性進行核實,不能隻追求轉載率。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此話不僅對傳統媒體適用,對新媒體一樣適用。網絡媒體發展得越快、影響越大,越要堅持真實性的原則,全面客觀准確報道新聞事件。

現在,越來越多的紙媒與商業圖片庫簽訂了協議,圖片庫中的作品彌補了紙媒攝影記者的不足,起到了活躍版面、豐富信息的作用。但是媒體一旦選用這些圖片作品,它們就將以新聞形態進入公眾視野。這一事件提醒紙媒,對於圖片庫的作品應增加一道核實程序。

3.記者必備質疑精神

幸而,真相在不斷探求中逼近,這離不開幾家媒體記者的質疑精神。《人民日報》、千龍網、《新京報》,都在新聞熱炒之時保持冷靜。畢竟,這是一則核心事實殘缺、主觀傾向明顯的新聞,而且存在著嚴重的新聞要素缺失問題:無消息來源、無現場求証過程、無雙方當事人聲音。

4.官微把關人須盡責

按照基本的新聞規范,媒體微博轉發相關消息前應對事實進行必要的核實,“訛人大媽”事件再次敲響警鐘。轉發只是舉手之勞,但這手須三思后再舉。

5.營造理性輿論任重道遠

網絡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自媒體,“公民記者”看似改變了傳播者的屬性及新聞傳播的渠道、方式和速度,卻無法降低新聞對真實性的要求。信息傳播的碎片性、即時性、非專業性等特點,也對公眾的媒介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毋庸諱言,中國正處於經濟社會轉型期,矛盾多發,各種利益關系糾結、復雜。新聞傳播方式和渠道的變革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的人雖然已經習慣通過網絡獲取新聞,但公眾的媒介素養還遠未跟上,浮躁、偏激、片面言論充斥網絡。在這樣的背景下,培育社會的理性精神,體現新聞記者的專業素質,引導公眾在評論時多一分平和少一分戾氣,無論是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都任重道遠。

(作者為北京日報社會新聞部主任)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