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4年2月下

怎樣避免輿情研判失當

江翡翡

2014年05月26日14:29    來源:青年記者    手機看新聞

所謂輿情,目前公開的名詞解釋,是社會公眾對於新近發生的事件和問題的觀點、看法的集中表達,具有新近性、主觀性、非強制性、公開性、易變性等特性,往往呈現萌芽、升溫、炒作“井噴”、持續炒作、降溫平息等階段。它集中反映了公眾對於社會問題以及社會發展的意見和看法,是社會和諧穩定的晴雨表。輿情研判是做好新聞的潛在因素。本文分析輿情研判失當產生的原因,並就怎樣避免輿情研判失當提出建議。

輿情研判是做好新聞的潛因素

輿情研判是新聞寫作之前的“預熱”工作,現在之所以要比以往更重視輿情研判,不僅是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要求,更是由於迅速發展的網絡媒體。目前我國有6億多網民,其中手機網民就達5億。各種花樣繁多的門戶網站、新聞網站、游戲娛樂、視頻音樂、電商網購、即時通信等,都已經有了手機版客戶端。手機已不僅是通信工具,這就為新聞傳播提供了廣闊的平台。

這其中,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自媒體受到網民的追捧,因為其極強的即時性和互動性,消息的傳播也呈現出裂變式擴散的分眾傳播特性,因此很多虛假信息被迅猛傳播,很容易引發重大輿情。

新聞工作者能否正確地進行輿情研判,是做好新聞報道、正確引導輿論的前提和基礎。這就需要新聞工作者對新聞事件本身及其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進行客觀公正的判斷,盡可能真實地還原事件的本來面貌,盡可能客觀地反映事件所產生的社會影響,盡可能多地將事件產生的效應轉化為引發人們反思、傳播社會正能量的因素。這也是發揮傳統媒體職能優勢、正確行使輿論監督權的必要條件。可以說,輿情研判是做好新聞的潛因素。

輿情研判失當的原因

(一)過於關注個案造成報道偏頗

個別新聞報道者過於關注個案,為奪人眼球,營造所謂的爆炸性新聞或獨家報道,報道偏頗,不利於以小見大,不利於達到報道一事、警醒一片的效果。

如對老人摔倒扶不扶的問題,從南京彭宇案一直到后來發生的系列類似案件,最初僅是一個單純的新聞事件,但是有些新聞工作者為了能夠“緊跟”社會熱點,刻意放大類似的事件,好像“不敢扶老人怕被訛”已經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導致人們膚淺地品評事件,更引發了對社會道德的質疑。事實上,“見人摔倒相互幫扶”才是我們這個社會的主流。在這種情況下,過於關注個案,就容易掩蓋主流思想,片面放大個別人的狹隘思想和行為,形成惡劣的社會影響。

在新聞報道過程中,應該看到新聞報道所產生的“雙刃劍”作用。而有的新聞工作者卻忽略了這一效應,專挑吸人眼球的事件、聳人聽聞的案例進行報道。如對幼兒園殺童案件的報道,其表面現象就是一起慘絕人寰的變態傷害案件,反映了個別人道德觀念淪喪、心理狀態扭曲、情感發泄畸形等問題。但是幼兒園殺童案件只是一個個案,后來卻有不少類似的案件相繼被報道,還有人模仿這一行為。這種“反面教科書”式的新聞報道,就沒有把握好輿情的惡劣負面效應。

(二)網絡依賴造成公眾理性缺失

報道偏頗責任在新聞工作者,然而虛假信息引起那麼大的社會反響,則與人們的網絡依賴造成理性認識力缺失有關。轉型期社會不同階層在權益訴求時信息不對稱,處於不同階層的人佔有不同的社會資源,遵循不同的價值觀,面臨不同的矛盾和問題,未來的巨大不確定性,逼迫人們去強烈關注相關信息。一些因為利益格局矛盾而產生的暴民心態、看客心理也在逐步毒害網絡倫理道德。網民的思維產生惰性,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理性面對社會問題的能力,容易盲從。

很多網絡公司抓住了這一點,網站和幕后操控者得到了利益,受傷的卻是社會道德。“民意”被“網絡民意”所主導,網絡話語不再理性客觀。

怎樣避免輿情研判失當

(一)忠於事實原貌做好調查

正確的輿情研判會推動新聞報道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應,然而,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不少因為事先沒有把握好輿情研判,進而導致出現負面效應的例子,不僅極大地削減了新聞報道的價值,甚至衍生出許多不良的負面因素,使得新聞報道非但不能達到反映真相、警醒現實的作用,還因此產生不好的社會影響,造成事與願違的尷尬局面。

新聞稿件不同於一般文章之處,就是必須忠實於事實原貌,准確地反映事情的來龍去脈。對新聞作品中所陳述的新聞事實可採取分析法、核對法和調查法來進行把關。如果老人摔倒扶不扶的問題能基於大量的調查,得出這可能只是眾多案例中極為特殊一例的結果,而不是繼續搜尋同類案例,或許造成的社會負面影響要小很多。

(二)輿情研判要基於客觀公正的立場

一個社會事件的發生,往往會引發多個群體的關注,更會招來諸多網友、評論人的品頭論足。在眾多評論當中,不乏客觀公正、古道熱腸的善意之舉,亦雜有添油加醋、擾亂視聽的別有用心。這一切都會形成一定規模的輿情評論圈,在極大程度上影響著新聞媒體的輿情研判。因而,新聞人在耳聽八方、廣收博取的同時,還要擦亮雙眼、去其糟粕,始終以客觀敘述者的身份正確研判事件性質,以負責任的態度堅定新聞立場,以新聞人的職業道德確保輿情研判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心底無私天地寬”,在輿情研判過程中,要保持客觀公正,就必須具備冷靜的心態,遠離影響自身價值判斷的利益禁區,從實際出發,心不存私地對輿情作出正確研判。

(作者為半島都市報編委、時政新聞部主任)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