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4年3月下

用心做新聞

李昌文

2014年05月26日13:51    來源:青年記者    手機看新聞

現在有一種風氣很不好,一些記者在工作中滋生了一種惰性,蹲在辦公室等採訪通知、等新聞發布、等地方台材料……即使去參加會議報道、採訪活動,也是掠一翅子回來發個消息、簡訊就算完事了。一些記者跑口,不用說跟主管領導熟悉了,就連分管宣傳的也不熟悉,可想而知,你跟人家交流了多少、溝通了多少。

新聞存在於無奇不有的大千世界中,存在於千變萬化的社會生活中,這就要求我們要學會用“眼睛採訪”。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種“見”在一些記者那裡就是走馬觀花,浮於表面的走過場,不求甚解﹔而在有些記者眼裡,就是獨具慧眼,識得金鑲玉,有真知灼見。“見”的最高境界是開“天眼”,一旦開了“天眼”,常人視而不見的事或物,到了你眼裡也有可能找出新聞。

新聞要做好,除了選題,還有一個字——“做”。做新聞就得像講故事,從新聞的人物出發,從細節著手,慢慢地放大新聞中的亮點,抓住觀眾眼球。一些看似普通的選題,隻要我們有一雙發現新聞之外的“新聞”的眼睛,也能“做”出好新聞來。新聞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很多時候,大家都說新聞無學。這些年來,我也慢慢體會到了這一點,新聞這門學問在於真刀真槍的實踐,我們隻要在採訪中細心觀察,做個用心的記者,就一定沒有做不好的新聞。

一位年輕的同事曾對我說,我們現在跟你們那時候不一樣了,那意思就是現在年輕人除了工作,還要泡吧、游玩,有更多的自己的生活。但據我觀察,他所說的“不一樣”,其實就是對待工作認真的態度和職業精神不一樣了。是啊,現在,物質極大豐富,業余生活眼花繚亂,一些人吃喝玩樂,樣樣“精通”,哪裡有特色的小飯店,哪裡新開了娛樂的場所,沒有不知道的﹔業余時間湊堆喝閑酒,聊的是緋聞和閑言雜語,喝醉了就是“放鬆和減壓”,唯獨不想想怎麼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俗話說“一心不能二用”,一個人用在其他地方的心思多了,自然而然用在工作上的心思就少了。

做新聞要眼勤腿勤等等都是老生常談,這些基本功在我們年輕記者身上是一種缺失。但關鍵一點,做新聞更得“用心”。比如說你是一個跑金融的記者,你就應該成為一名金融專家﹔你是一個跑農業的記者,你就應該成為懂農業政策和經營的行家裡手……

記者首先要專注,我感覺這是一種精神狀態,平時我們常說快樂工作,如果對所從事的工作不熱愛,談何快樂?說起職業精神,我認為,從心理層面看,隻有解決了認同,實現了忠誠,才能談到長久的專注﹔從道德層面講,是承擔某一責任、從事某一職業所表現出來的敬業精神﹔從操作層面講,是不折不扣的有效執行能力。有了專注,我們就會專心。專注會給我們持續的激情,會幫助我們保持目標追求的清晰。

第二就是要專業。上中學時有兩篇課文曾給過我啟發,一是《賣油翁》,一是《庖丁解牛》,這兩篇課文打動我的是主人公在職業中獲得的那種自由和幸福。隻有當我們在職業領域更專業,我們才能游刃有余,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工作的快樂。

第三要鑽研,這比學習更重要。當年一塊考進這個圈子裡來的,開始差別其實並不大,幾年下來,有心的記者成為行家裡手,而無心的記者則落個平平庸庸,甚至下崗落聘。差別在哪裡?就是有沒有“鑽”的勁兒,即學習的欲望、學習的習慣和學習的效率。記者跑的每一個行業、每一個領域都是個大世界,如果我們鑽研進去了,都會有大精彩。鑽研會讓我們更專業,進而讓我們更能感受到工作帶來的成長和樂趣。

最近,“時間都去哪兒了”成為一句時髦語言,我就是要問問年輕記者:你的時間都去哪兒了?這不是一句冠冕堂皇的話,其實是一句掏心窩子的實話。這不僅僅跟眼前我們做的幾個片子、編的幾個欄目有關,更是為個人的成長和發展著想。

丹麥一位哲學家說:“你怎樣選擇,就怎樣生活。”我覺得這非常有道理,你的選擇決定了你的生活態度,也決定了你到底作為記者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性。“認真”只是合格,“用心”才能做得更好。用心做事事不難,年輕記者假若能建立一種自己的職業興趣和職業態度,那麼用幾年時間成為行業的專家,不是難題。

(作者為山東廣播電視台副台長)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