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如水,新聞如風,不好把捉。這讓新聞人常感心力交瘁。可再疲憊也得強打精神把活干完。時間不等人,流水線不能停,稿稿件件,無窮盡也。
行行有本難念的經,轉型、爬坡中的中國,沒有悠閑營生,但新聞人普遍缺覺還是有些職業特色的。今年世界睡眠日(3月21日)前夕,中國醫師協會發布的“2014年中國人睡眠指數報告”顯示,媒體人位居12類睡眠障礙高發職業的末尾。其實,這也算不上新聞。近些年,隻要搞這類排行,新聞人基本都是墊底的。2009年記者節的時候,新華社電指出,記者始終處在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工作緊張、壓力大、休息不好﹔多年統計顯示,超過八成的記者經常感到疲倦,七成記者反映工作壓力大,六成記者沒有正常睡眠……
3月19日,大江晚報有篇評論說記者的睡眠,“常年的夜班生活,深夜12點左右才匆匆到家,生物鐘不是紊亂,而是顛倒﹔每天接觸海量的信息,或令人焦慮,或讓人驚奇,或聳人聽聞,思維永遠奔馳在高速路上﹔每天既要關心烏克蘭局勢、MH370下落,還要操心家裡的房貸、孩子的學習成績﹔更別提每人手機都是24小時開機,一旦夜半鈴聲響起,那肯定發生重要新聞或者稿件出錯了……如果這是你,你能睡好嗎?”
沒辦法,不是說“選擇一種職業就是選擇了一種生活”嗎?你若公開抱怨,一句話就把你噎住:“不願干就走人,又沒人逼你!”
這年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新聞人更缺覺了。有權有勢者不讓記者把新聞登在媒體上,記者非要把新聞登在媒體上,那沒的說,堵截伺候。追兵更多,新媒體時代了,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單位不分大小,皆有發聲吐槽之平台。就在今年世界睡眠日當天,中國互聯網協會、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發布《中國互聯網站發展狀況及其安全報告(2014年)》說,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國網站350.7萬個,其中單位辦的245.2萬個,個人辦的105.5萬個。網站主辦者有近281.7萬個。這還不算博客、論壇、微博、微信等使用者。
新聞不是別人生活的全部,卻是新聞人的全部。在信息戰爭的汪洋大海裡,隻要不甘於沉沒想有點作為,你就得發揚“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盡管這讓你身心更疲更累更弱。當媒體真成了“大眾媒體”,當新聞好像誰都能玩得起玩得轉的時候,專業選手不加倍賣力是不行的。
可長期睡不好睡不夠,身體必然出故障。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自己命不保如何干革命?人人不顧命誰來干革命?
不解決睡覺問題,“革命”也容易走偏。近些年,媒體輿論中戾氣、怨氣、暮氣十足,內中原因很多,但新聞人自身的戾氣、怨氣、暮氣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而新聞人的戾氣、怨氣、暮氣,所從何來?內中原因也很多,但睡不好睡不夠肯定是不可忽視的誘因。長期睡不好睡不夠,心理必然出毛病。
即便是從媒體競爭的角度來說,一支身體不強、心理不良的隊伍,怎麼會有戰斗力?
弦太緊遲早要斷,弦太鬆出不來好聲音,不鬆不緊、張弛有度最好。專家建議工余多鍛煉,跑跑步、打打球、爬爬山、下下棋、聽聽音樂、聊聊天。方子不錯,藥也不苦口,可睡覺的時間都不夠,哪還有時間鍛煉,哪還有心情聊天?再說,一個集體裡,大家都忙得焦頭爛額,你跑去打球聊天,說輕點是覺悟不高,說重一點就是“圖財害命”啊。
用睡覺的方法解決不了睡覺的問題,解藥在睡覺之外﹔睡覺問題也不是光靠個人能解決的,還要靠組織。大的方面說,一是媒體得真把自己當成專業新聞機構,二是得真把員工當成專業人士,三是新聞人得真把自己當成專業人士,以專業的心態干專業的活。
貓有貓途,狗有狗道。與數以億計的網民、層出不窮的傳播渠道硬往一條道上擠,失敗的注定是新聞媒體和新聞人。睡不好睡不夠,很大程度上是方向不集中、用力太分散,做了太多不該做的事,打了太多不該打的仗。
今天企業產能過剩的困局,或許就是明天媒體過剩的困局。過剩,不是因為多,而是因為不專業沒特色。不解決專業特色問題,新聞人必然過勞過忙而睡不好睡不夠,更要命的是,遲早還會因為關停並轉淘汰出局而睡不好睡不夠。茲事體大,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