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陪伴
長期感受不到家庭溫暖,生活上又缺少照顧,留守兒童在心理方面多數存在消極、自卑、孤單等問題,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性格脆弱、行為孤僻的狀態。2012年7月我國發布的首份《留守兒童健康人格報告》顯示,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缺陷問題堪憂,突出表現在學習焦慮、與人溝通焦慮、處事敏感、易沖動等方面。他們遇到困惑時,不善溝通,多會產生無助感,從而逃避現實。
廣播媒體有責任也有義務為少年兒童創造一個專屬平台,多關注留守兒童心理渴求,為孩子們提供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少兒廣播可以作為兒童信任依賴的媒介,放鬆他們的精神壓力。
少年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鄉村少年》欄目專門設立了“成長不煩惱”的環節,“如果大家在生活中有小疙瘩、小問題,可以來信談談,菁菁姐姐會請成長導師送上溫暖的成長建議”。成長導師有擅長心理咨詢的曲偉杰老師,有12355南京青少年綜合服務台的文清老師等,他們長期從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這一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能針對孩子們的問題,因勢利導地加以教育,促進他們的心理順利發展。“成長不煩惱”填補了國內面向鄉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空白,意義深遠。
這些成長中的問題,不僅是留守兒童會出現,城市孩子也會面對,甚至成年人也能會心一笑,產生心靈上的感悟與共鳴,得到教育孩子的啟發。在好的節目、欄目面前,並沒有嚴格的城鄉差別、人群差異,“陪伴成長”可以使廣播成為留守兒童的精神家園,也可以吸引一部分城市聽眾,提高節目的收聽率,有利於農村廣播的長遠發展。
(三)服務
2004年媒體開始提高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但著力宣傳的是解決問題的先進經驗,如政府出台政策扶助留守兒童、官員看望慰問留守兒童、企業和社會志願者幫助留守兒童等﹔這些報道中留守兒童成了陪襯,真正從留守兒童出發“接地氣”的報道卻很少。留守兒童在傳媒報道中通常以兩種情況出現:一種是弱勢群體,可憐、無助、易受傷害﹔另一種是負面形象,將留守兒童定性為問題兒童、差生、輟學生,對他們總有一種偏見。實際上,留守兒童並非普遍成績較差,也並非大量輟學,調查顯示,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大多數能體諒父母的艱辛,並將對父母的思念、感激變為學習動力,學習自覺、上進、表現良好。④很多關於留守兒童的報道,存在將個案過度渲染,以吸引眼球的問題。
“鄉村少年秀”系列活動是《鄉村少年》欄目專門為農村留守兒童搭建的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旨在幫助鄉村少年開闊視野,展現才華,建立自信,實現夢想。
“鄉村少年秀”(第一季)——作文秀,以成長故事為主題,鼓勵孩子們用發現的目光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記錄自己的真實成長經歷,創造屬於自己的少年時光。《希望北京喜歡我》、《美麗的新疆之哈薩克牧民的轉場》、《鄉村少年逆襲路》……鄉村少年的故事飽含才華和情感。
“鄉村少年秀”(第二季)——夢想秀,以夢想為主題,可以是生活中的小小願望,也可以是人生的遠大夢想,還可以是千萬個個人夢想匯聚成的中國夢。設計師夢、姐姐夢、飛天夢……鄉村少年的夢想充滿陽光和希望。
展示作文都由孩子們自己朗讀,既可以豐富節目的聲音元素,也可以讓聽眾感受作者那一份真情實感。孩子們的普通話可能不太標准,音質也不那麼完美,但能體現他們那份心情,因為是相似年齡,也更容易引起小聽眾的共鳴。
活動特設“組織獎”和“伯樂獎”,以此吸引孩子們的家長、朋友和老師,擴大了收聽群體,產生更多的關注,為鄉村教師、鄉村教育創造了機會。從另一層面來說,這一活動也大大增加了《鄉村少年》欄目的深度和廣度,從孩子們的思想情感方面擴展到了教育領域,很好地豐富了節目的內容、內涵和意義。要把《鄉村少年》欄目對留守兒童的影響力更加擴大,可以考慮引入市場因素,增加欄目的活躍度,使線上線下得到很好的傳播,打造出特色品牌,放大欄目的知名度和影響面,使欄目的服務范圍更加寬泛,由狹義的服務“鄉村少年”轉向服務“青少年成長”的各個環節,滿足新形勢下受眾的需求,從而不斷延伸欄目的生命力。
三、留守兒童對廣播媒體的意義
專業對農廣播頻率的開播,既是廣播媒體實踐公共服務的需要,也是廣播媒體爭奪媒介市場、拓展競爭空間的選擇。農村的特殊性決定:廣播這種收聽成本低、傳播速度快、適應群體廣的大眾傳播工具,對居住分散、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的農民仍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農村不能缺少廣播,農村也是廣播的主打市場。
資料顯示,美國現有14000多家廣播電台,其中農業電台佔800多家,主要為農業地區的農場和農民提供切實有效的各種公共服務信息。美國農業廣播在美國傳媒業商業化傾向極為濃厚的環境中,仍然能夠很穩定和有活力地生存,值得中國有關主管部門和業界學界人士深思。⑤
以農村聽眾為目標對象,以服務“三農”為辦台宗旨的對農頻率,不但可以為農民致富奔小康提供全方位服務,而且能為電台提供良好經濟收益。陝西電台9個頻率中,農村廣播2007年廣告創收2313萬元,佔總收入的14%﹔安徽農村廣播開播后按照總台分黨組下達三年經營創收1500萬元的目標任務,實際完成了近2800萬元,超過目標任務80%以上。⑥
尋找和創新細分的市場,是廣播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一些農村廣播的受眾面還局限於生活在農村的農業人口,其中又以中年男性為主,而對潛力受眾群體青少年等群體的開發尚顯薄弱甚至沒有涉及。所以,《鄉村少年》欄目的成功有著積極的示范意義,6000萬農村留守兒童不僅是今天的聽眾群體,也是廣播未來發展必須爭取的人群。(作者系廣東省嶺南師范學院人文學院新聞系副教授)
注釋
① 段成榮,楊舸:《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8年第3期。
② 人民網:《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EB/OL],
(2013-05-10)[2014-05-23]http://acwf.people.com.cn/n/2013/0510/c99013-21437965.html。
③ 陳祥華:《中國鄉村之聲:對農廣播公益性的全面回歸》[J],《媒體時代》,2013年第5期。
④ 王東宇,王麗芬:《影響中學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心理科學》,2005年第2期。
⑤ 鄧炘炘,黃京華:《廣播頻率專業化研究》[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06頁。
⑥ 張立旺,黃美娟:《辦好農村廣播 宣傳服務“三農”——安徽農村廣播開播四周年運營談》[J],《中國廣播》,2009年第7期。
來源:《視聽》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