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2014年第9期

關愛留守兒童,廣播大有可為

——以《鄉村少年》欄目為例

趙敏

2014年11月27日14:05        手機看新聞

摘要:《鄉村少年》欄目以指導性、陪伴性、服務性,在呵護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過程中,發揮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專業電台進一步細分受眾是廣播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留守兒童是廣播未來發展必須爭取的聽眾群體。

關鍵詞:留守兒童﹔廣播﹔責任﹔鄉村少年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並因此而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7周歲及以下的孩子。①根據全國婦聯發布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佔農村兒童的37.7%,佔全國兒童的21.88%。五年間增加了約242萬,成為一個龐大的社會弱勢群體。②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我國社會轉型期產生的一個獨特社會問題,不僅傷害了孩子們自身和家庭﹔同時也危及學校、社區的秩序和安全,不利於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及和諧社會建設﹔更重要的是,留守兒童是我國“未來的接班人”,這個問題會影響到幾代人,其后果是無法估量的。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和‘空心村’問題”。這是“留守兒童”首次寫入政府報告,成為全國兩會關注焦點。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家庭、學校、社會等因素共同造成的,因此,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從多方面入手,依靠全社會的努力。其中,廣播媒體必須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以引領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為己任,秉承公益性,做好孩子們的啟蒙教育。

一、廣播媒體對留守兒童的責任

農村父母外出務工使留守兒童的成長處於不利環境中,孩子們無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生活、教育和關愛,其學習問題、安全問題、心理問題和品行問題日漸突出。調查顯示,留守兒童普遍存在以媒介為保姆、為朋友、為親人的感情依賴,他們的生活方式就是依靠接觸一種或多種大眾媒介來消遣娛樂,以排遣內心的孤獨寂寞。在留守兒童特殊的生長環境中,大眾媒介對他們有著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多方面的影響。

以往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都是以電視暴力、網絡沉迷等負面效果來抨擊大眾傳媒對留守兒童的毒害作用﹔事實上大眾傳媒對留守兒童不僅有負面作用,更主要的是正面引導作用:拓寬孩子們的知識面,增加對社會的了解,豐富精神世界,尤其是彌補了親情缺失所帶來的內心孤寂,對於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進他們健康的成長具有重要的價值。

由於廣播媒介簡單便利、經濟實惠、老少皆宜,曾一度是受眾的最愛,特別是在農村,因對聽眾的文化程度要求最低而廣泛普及。但是,現在電視已基本取代廣播佔據了農村市場,成為農民接觸的最主要媒體,對農廣播日益弱勢。據了解,截至2011年底,我國共開通省級對農廣播頻率15個,不到廣播節目總數的0.5%﹔③而我國13億人口,8億在農村,全國2/3戶家庭在農村﹔面對龐大的現實需求,供給卻嚴重不足:數量不多,實力不大,覆蓋不廣,專業性不強,節目不豐富,收聽率偏低,農民不滿意。

與電視、網絡相比,廣播媒介更符合兒童學習和生活娛樂的實際情況,可善加利用。農村少兒廣播應致力於滿足留守兒童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孩子們通過廣播這扇窗戶了解外部世界、獲取知識和娛樂。

二、《鄉村少年》欄目的積極影響

2012年9月26日,“中國鄉村之聲”正式開播,這是我國第一套全國性對農廣播頻率,它專門為留守兒童創辦了《鄉村少年》欄目,發揮指導性、陪伴性、服務性,呵護鄉村少年兒童快樂成長,受到了孩子們的熱烈歡迎。

(一)指導

農村留守兒童面臨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不力、社區教育空白的困境,對知識和信息的渴求非常強烈。廣播媒介承擔著普及知識、實施教育的功能。

每一期《鄉村少年》節目的開始,主持人都會給孩子們講點新鮮事,開闊孩子們的視野,增長見識。比如:5月5日是日本的端午節,也是男孩節,所以這天家家戶戶門上擺菖蒲葉,挂鯉魚旗,吃去邪的糕團或粽子。日語裡“菖蒲”和“尚武”諧音,“鯉魚旗”表示鯉魚跳龍門,表達了父母期望子孫成為勇敢武士的願望。一天一個新聞,一個知識點,日積月累中也成為孩子一筆很大的財富了。

在“小小讀書郎”環節,閱讀導師精心挑選了富有趣味性、傳遞正能量的書籍。比如:著名教育家、歷史學家林漢達的《中國歷史故事集》,給孩子們講解中國歷史以及做人的道理﹔日本作家熊谷聰《讓孩子們愛上科學的動物書》,為孩子們展現了一個奧妙無窮的動物世界……這些書籍大大豐富了農村留守兒童局限的生活,使他們沖破時空限制,自由自在地暢游於書本中的世界。閱讀好書不僅給留守兒童提供了一個學習更多知識的平台,使孩子們的性情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陶冶,也是對鄉村文化氛圍的再建設。

少年兒童的成長需要有人指引,但他們有自己的思維方式,約束越多隻會導致叛逆,所以指導性的內容也要以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輸出,引導孩子們思考,而不是將成年人、編導者的理性思維硬塞到節目中去。知識型信息要轉化成少年兒童的語言,講究故事性、趣味性,調動孩子們求知的積極性﹔社會常識和現狀的信息要選擇最具典型性的事件,貼近少年兒童現實生活,傳遞基本的道德理念,讓孩子們借鑒、學習或者警惕﹔及時了解反饋信息,把握少年兒童的真實心態。

在《鄉村少年》節目中,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准確,自稱“你們的大伙伴”,以知心姐姐的口吻交流,營造親切溫馨的節目氛圍,拉近了主持人與孩子們之間的距離。

閱讀書籍時,主持人採取講故事的方式,語速輕快富有感情,甚至進行角色扮演,以區別人物。比如:在少年英才蔡文姬的故事中,文姬的聲音稚嫩天真,父親的聲音深厚沉著,主持人輕鬆地轉化在角色之間,生動活潑。在一個故事之后,主持人通常會給小聽眾講一些引申出的道理或提出問題,讓孩子們思考,促進他們多動腦筋,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

此外,主持人從少年兒童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出發,將一些專業化詞語,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體現著溫馨的關懷。比如:2014年3月29日的節目中,主持人介紹了一條新聞,有一個小學生在書包裡放了一把仿真玩具槍,通過廣州地鐵的安檢設施時被檢查出來。考慮到農村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主持人特意解釋了“安檢”這個詞語,就是“要把隨身攜帶的包放在一個機器裡,機器就能掃描出包裡裝了什麼”。然后,主持人提醒孩子們不要攜帶這些仿真的刀槍玩具,以免給自己和他人帶來麻煩。

在節目制作上,《鄉村少年》精益求精,恰當貼切地運用音樂、片頭、音效、現場錄音等多種手段,大量使用孩子們自己的聲音,增強了可聽性和趣味性。留守兒童在收聽時,既容易接受也不會產生聽覺疲勞。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