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助理李軍 人民網 於凱/攝
人民網北京12月16日電 (易瀟)第七屆10+3媒體合作研討會今日在京舉行,本屆研討會圍繞“共建海上絲路 聯通亞太夢想”這一主題,就“同享合作藍海 、共贏亞洲未來”、“夯實媒體合作、助力民心相通”等議題開展廣泛而深入的研討,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助理李軍發表主旨演講。
以下為發言實錄:
尊敬的楊社長,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大家早晨好。我很高興有這樣一個機會同大家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交換理解和看法。
我本人生長於中國內陸的陝西西安,所以小的時候更習慣於陸地的風貌,對大海的認識很少。長大后由於職業的關系,先后到了大城市北京,又去了中國的東北,才慢慢知道還有海。然后又由於職業的關系,就去了日本工作,去了比利時,然后到了孟加拉國。從中國的大地原點逐步地靠近蔚藍的海洋之濱,不由地驚嘆海洋的寬廣和世界的博大。然而,海洋的波濤洶涌也是不易跨越,大海之隔也使各國經濟、政治、文化差異凸顯。我們如何平波踏浪攜手前行?去年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先生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勾勒出我們跨越大海,共享機遇、共迎挑戰、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美好願景。這也是本次研討會的主題,在此,我談三點想法:
一、以多元開放的理念推進“海上絲路”合作。
太平洋與印度洋天然相連不可分割,兩洋沿岸國家從來都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但兩洋沿岸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差異很大,在治理體系、發展階段、文化背景等方面呈現多元並存的特點。政治上,沿岸國家根據本國國情選擇了各自的發展道路和治理方式﹔經濟上,各國發展水平不一,有的國家已經邁入新興工業化國家行列,有的仍然以傳統農牧漁業和手工業為主﹔文化上,儒家文明、佛教文明、伊斯蘭文明與基督教文明在兩洋沿岸各國綻放出絢爛多彩的文明之光。
差異性意味著比較優勢。我們看到各國都在根據自身的比較優勢制定本國發展戰略,描繪自己國家繁榮進步的夢想。比如印尼提出打造“海洋強國”戰略,老撾繼續推進“水電戰略”,著力將老撾打造為“東南亞蓄電池”,印度提出發展經濟的“3S戰略”(即通過技能、規模、速度來發展自己)。斯裡蘭卡提出“馬欣達願景”,要將斯裡蘭卡建設成為航空、海運、商業、知識、能源五大中心,孟加拉國正在實施“2021遠景規劃”、“數字孟加拉”等發展戰略,要在2021年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巴基斯坦發布了“2025年願景”,力爭通過正義、平等、責任的基礎上建立一個繁榮的巴基斯坦。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先生也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夢與亞太國家的亞太夢是相通的,這就是人民的富裕和國家的富強,而連接中國夢和亞太夢的紐帶就是海上絲綢之路。
中國秉持多元和開放的理念積極推進“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這一理念的核心是不搞封閉性集團,推動域內各國超越差異、各盡其能、優勢互補、利益共享,共同致力於形成緊密聯系各國的利益紐帶、心靈紐帶、責任紐帶。它將使各成員的多樣性和差異性轉化為發展潛力和動力,使各國的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今天人們公認,兩洋沿岸地區是全球經濟發展速度最快、潛力最大、合作最為活躍的地區,是世界經濟復蘇和發展的重要引擎。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海上絲路”將有力推動各國的夢想在共同繁榮的更大空間中穩步走向現實。
二、以互聯互通為抓手建設“海上絲綢之路”。
夢想總要腳踏實地地來實現,“海上絲路”的美好願景需要堅實的支撐,海上絲路建設首要在於互聯互通。
我最近看到了一篇報道,在我工作過的孟加拉國,人們正嘗試著通過互聯網給邊遠的山區孩子們開辦網絡小學。班多爾班縣是這個國家最邊遠的山區之一,當地的孩子們家庭貧困,前往學校山高路遠,上學對他們是一件天大的難事。但是現在通過互聯網,那裡已經有近百名兒童可以實時接受首都達卡的老師授課。這則消息讓我心潮起伏:知識可以改變一個山區少年的命運,而改變命運的,就是聯通他們與外界的那根線。如果在一個國家內部是這樣,那麼在廣闊亞太的互聯互通將帶來什麼呢?昆曼公路去年底全線貫通后,老撾昂紐村的村民們對這條公路贊不絕口,他們稱這條路是21世紀的絲綢之路,是致富路、幸福路。村民頌苯說,玉米從此再也不會爛在地裡了,道路通路的當年,他賣玉米的收入就超過了2500美元,有了錢后,頌苯還買了拖拉機、摩托車和電視機。
這就是互聯互通實實在在的效果。因此,我們在海上絲路建設中特別重視互聯互通。海上絲路不僅是腳下之路——鐵路、公路和航路,而且也是心靈之路,修建的不僅是有形之橋,而且也是無形的心靈之橋。不僅是平面化和單線條的聯通,而且也是基礎設施、制度規章、人員交流三位一體的立體聯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領域齊頭並進,這是全方位、立體化、網絡狀的大聯通,是生機勃勃、群策群力的開放系統。
這個造福亞太的大系統當然需要巨大的公共產品來支撐。據亞洲開發銀行測算,2020年以前亞洲地區每年基礎設施投資需求高達7300億美元。解決這些問題,僅靠一個或幾個國家努力是做不到的。中國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與其相互觀望等待,不如帶頭實行。中國願積極踐行親、誠、惠、容的理念,通過互聯互通為“海上絲路”成員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
我們知道,推動互聯互通是空前偉大但是又挑戰重重的事業。因此上個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加強互聯互通伙伴關系”東道主伙伴會上引用了中國一個古老的故事,就是“愚公移山”,其核心就是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困難面前不言棄。今天,我們在推進“海上絲路”互聯互通之際需要秉持同樣的精神。
三、以民意互通為基石助力“海上絲路”建設。
“海上絲路”不僅需要物質基礎更需要民意相通。放眼世界,成功的區域一體化建設都離不開民意的支持。聚焦身邊,亞太各國民俗民風、民情民意確實差異明顯,溝通與對話尤顯重要。
在這方面,媒體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媒體合作是民意相通的必要橋梁。在中國以及亞太許多國家,有些人一生仍隻在自己熟悉的村落和城鎮度過。他們了解其他國家的唯一渠道就是媒體。而亞太各國媒體中真正有實力對本地區進行第一手報道的又屈指可數。這就更加凸顯出媒體合作的重要性。我們今天參加的這個媒體合作研討會之所以成長為東盟與中日韓合作框架內新聞媒體交流的品牌項目和最具廣泛代表性的合作項目,原因就在於此。媒體合作,將使亞太各國民眾走出狹小視野,了解天地與機遇的寬廣﹔使各國民眾增進對不同文化和發展道路的包容諒解﹔使各國民眾自覺推倒橫臥在互聯互通道路上的壁壘﹔使各國民眾真正攜起手來,慢慢變成一家人。
當然僅有媒體的自發合作仍是不夠的,亞太許多國家的媒體發展仍然滯后,他們的國內外號召力、影響力仍然不足,這就需要政府、政黨發揮民意相通的重要引領作用。
我所在的中聯部主要負責中國共產黨的對外交往工作,近年來,我們發揮政黨交往的比較優勢,在促進有關國家民意相通方面開展了許多工作。我們積極推進亞洲政黨國際會議的發展,主辦了第三屆國際會議,邀請了34個國家82個政黨和政治組織派代表共商合作發展,而且接連主辦了三期專題會,圍繞“亞洲扶貧”、“發展與社會共享”、“推動綠色發展”等主題深入研討﹔我們與在座朋友所在國家的許多政黨都開展了機制化對話和理論研討,交流治國理政和發展經濟的經驗﹔我們支持中國民間組織走出去,與各國開展民間交流對話活動,向亞太多個國家開展醫療、教育、人力資源培訓等公益性活動。我們通過上述活動在各國政黨、媒體、智庫和民間組織中結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女士們、先生們,“海上絲路”的壯美藍圖已經勾畫,合作共贏的美好前景正在走來,現在需要更多的實際行動。中國作為“海上絲路”的發起國,正積極推進各項工作。我們願竭誠努力營造良好的合作基礎,共享發展成果,中國歡迎各方搭乘中國發展快車。在此刻我又想起孔子的一句話,“德不孤,必有鄰”——有相似理想的人總會走到一起,正如在座的諸位。大家今天跨越大海而來,為暢通“海上絲路”而聚首。大家每個人身后都站著淺白萬的讀者、聽眾、觀眾、網民。通過這個會場,我仿佛看到古老絲路正煥發出新的合作發展能量,希望在我們心中,未來在我們腳下﹔讓我們攜起手來,貫通“海上絲路”,對接繁榮夢想!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