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長江東路115號是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27隊的所在地,在它后面的“地質隊大院”裡,12年來,相繼有18位居民志願加入遺體捐贈行列,讓有限的生命傳遞出無限的正能量。
年逾八旬的丁立長是社區裡第一位志願捐獻遺體的老人。早在2003年,他就簽了志願申請書。“2002年,我聽說安徽可以捐獻遺體,就開始四處打聽。”年邁的丁立長老人雖然耳朵有些聾,但記憶很清晰。他告訴記者,為達成願望,他騎著自行車到處尋找捐贈機構。
“那時候,安徽的捐贈機構還沒挂牌,我找了一星期,最后到合肥第二公証處辦理了遺囑公証。”直到2003年6月,丁立長才找到安徽省紅十字會遺體捐贈中心安醫大接受站,補辦了申請,了卻了自己一樁心願。
在安醫大接受站,記者碰巧遇到76歲的市民俞能秀,她同樣來自“地質隊大院”,也是這個社區裡最新的一位志願者。“兒女都不知道,但我自己能做主。”俞能秀說,老伴走了13年,晚年生活兒孫繞膝,日子過得很舒坦。“到我這把年紀,早就看淡生死了,將來把遺體捐獻出來,也是自己對社會的最后一次奉獻。”
張志良和沈佩珍是一對恩愛夫妻。退休前,張志良是327地質隊的一名高級工程師。在他看來,醫學和地質有很多相似之處。“我干了30多年地質工作,知道標本、數據對科學研究有多重要。”張志良說,想到自己百年之后,遺體還可以用於醫學研究,培養更多的醫學生﹔器官也有可能讓別人重獲新生,就覺得自己的決定非常有意義。讓他欣慰的是,3個女兒都非常支持他的決定。
不僅自己志願捐獻遺體,張志良還鼓動老伴沈佩珍和自己一起簽署了志願捐獻遺體申請登記表。張志良笑稱,一起生活了大半輩子,“現在作貢獻也要一起”。
畢治國老人是黨齡50多年的老黨員,退休前是327地質隊下屬單位的總工程師,幾十年奮斗在地質工作一線,並享受政府津貼。他的妻子蘇克儉帶頭簽下志願申請,他也義無反顧地和妻子站在了一起。夫妻倆的行為還感染了女兒。如今,1967年出生的畢琳是這個“英雄團隊”中年齡最小的成員。
和其他成員不同,劉益榮並非是退休職工或家屬身份。之所以想要捐獻遺體,完全是因為她被“327”的人感動了。
62歲的劉益榮有一個智力殘疾的女兒,40多年來,她一直不離不棄地照顧女兒。看到了隔壁的地質隊大院裡這麼多老人都志願捐獻遺體,她也萌發了今后將遺體捐獻給國家的想法。
如今,18人中已經有了一個實捐者。姚貴和老人於2009年8月簽下志願申請,今年9月,老人去世后,遺體在去世當天就捐獻了出去。“我和兒女們都尊重他的遺願,能夠用於醫學研究,這是對國家的貢獻。”老伴毛梅芳說。
據安徽省紅十字會遺體(器官)捐獻中心安徽醫科大學接收站工作人員付杰介紹,安徽共有4000人簽訂了遺體捐獻志願書,實現捐獻的有320人。目前合肥市志願捐獻遺體(器官)的總人數不足800人,而在一個小區中就有18名遺體捐獻志願者,實屬罕見。
“這些地質人年輕時風餐露宿,為祖國尋寶找礦,如今為了醫學需要,晚年又將身體捐獻出來,他們是不折不扣的英雄。”付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