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人民網戰“疫”人:“戰地情緣”讓我們勇往直前
劉陽
劉陽:記者是一個傳遞正能量的職業
2月14日,情人節這天,作為人民日報社第二批增援記者,劉陽“逆行”抵達武漢。到達武漢第一天,他便深入“疫線”。此后,劉陽還冒著被病毒感染的危險,去武昌方艙醫院做網絡直播。他還採訪了雷神山出院患者、逆行2500公裡的護士、留在武漢的也門詩人,以及當地的干部和醫生、院士等等。為了讓照片更清晰、患者表達更方便,他在做好安全防護的前提下,幾乎是與患者零距離,充分展現了一名記者不懼困難、敢於沖鋒的精神品質。
Q1:為什麼會去湖北(武漢)採訪?
劉陽:當時我在人民網健康部,做新冠肺炎的報道本身是工作職責,從春節前開始我幾乎全部精力都在這上面,第一時間聽到要派記者再去武漢的消息,我覺得我應該去前方,因為可以協調人民健康和健康部的內容團隊,也許在做報道的時候更有優勢。
去之前我自己也做好了最壞的打算,有可能會被感染,但作為一名記者,這個採訪機會太誘惑太難得了,一座大城市全面封閉讓你去採訪,幾乎隻要走出門口到處都是新聞,這對一個記者來說是難逢的機會,在採訪的時候根本不會去想害怕,也沒有時間去想。我在武漢接觸到的記者都差不多,看到新聞點幾乎是一窩蜂就沖上去了,可能是對記者來說危險越大意味著新聞性越強吧。
Q2:“逆行”採訪,家裡人支持、理解嗎?
劉陽:家裡人比較支持,但也對安全性比較擔心。我愛人幾乎天天看網上的消息,把一些病毒相關的研究進展分享給我,每天提醒我吃提高免疫力的藥品。
我老家在農村,農村對病毒的理解跟城市不一樣,我母親當時的反應像是永別,能看出來她很擔心,她天天關注我微信圈裡的運動“步數”,看我每天走了多少路。我父親是一名退伍軍人,非常支持我去報道,我去武昌方艙的直播,他先后看了四次。
Q3:堅守採訪了多長時間?都去了湖北哪些地方?外出需要的防護裝備怎麼解決的?
劉陽:我們是人民日報第二批赴武漢記者,2月14日情人節那天坐動車到武漢,3月27日統一返京,大約是43天。因為武漢“封城”,我們隻能在武漢採訪,一些主要的場所我們幾乎都去了。
一到武漢就發了防護物資,裝備比較齊全,但有一些不是專業設備,比如防護服沒有腳套,防護帽也比較少,每次採訪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消毒和沖澡。2月份武漢比較冷,沒有暖氣,一開始空調也不敢開,洗澡、睡覺都是比較痛苦的事情。
Q4:鐘南山說,“武漢是一個英雄的城市,肯定能過關。”您對武漢這座城市和武漢百姓的切身感受是什麼?
劉陽:武漢的人有一種“不服周”的精神,接觸到的基層社區工作者、志願者都超負荷工作,沒有怨言,工作認真,我們晚上十二點多去採訪,沿途看到的門衛、警察、環衛工等都一絲不苟,值守自己的崗位。印象比較深的還有很多初愈的患者紛紛去獻血,都在為戰“疫”貢獻力量。
Q5:採訪的諸多人和事中,讓您印象最深或者最感動的是什麼?
劉陽:我大約有三次落淚,一次是一位福建的護士對著我的鏡頭說,第二天是她女兒一周歲的生日,她是在女兒十個月的時候來武漢的,兩個月沒見到女兒了,她對著鏡頭祝福自己女孩生日快樂的時候,我控制不住眼淚留下來了,幸虧我戴著防護鏡,別人看不到。
另外一次是最后一座方艙武昌方艙關閉時候,我們進艙採訪,患者和護士在離開之前來到之前的活動場地,重新唱了一首《我和我的祖國》才離開,那個場景很感人。
還有一次是貴州隊離開武漢,我們去現場採訪,當時武漢的市民通過窗戶送別,歡迎他們再回來,當運送醫護工作者的大巴啟動的時候,武漢街頭上的汽車一起鳴笛,聲音連綿起伏,非常感染人。
Q6:採訪中,遇到同行,會不會互相打氣?
劉陽:相互打氣的時候比較少,在採訪現場,醫生和患者是大家關注的對象,來不及想自己。
Q7:身處疫情中心,會害怕嗎?有沒有哪一刻覺得特別擔心呢?
劉陽:會有后怕,有幾次比較危險的經歷。一個是在“紅區”採訪,出艙脫防護服的時候,不小心在感染區把口罩弄掉了,我旁邊就是收集醫療廢棄品的垃圾箱,風險很大。
還有一次採訪一位剛痊愈的病人,其實理論上來講,他身上是有病毒的,採訪時候他比較激動,后來還拍著我的肩膀跟我耳語,后來我才發現這個舉動是很危險的。
另外一次在方艙採訪,在裡面待了5個多小時,由於口罩戴了兩層,呼吸困難,就用嘴巴來呼吸,出來后發現我的護目鏡有縫隙,可能是肺部有損傷,之后一直咳嗽,為此還做了核酸檢測和CT,所幸沒有問題。
Q8:這次一線採訪,您最大的感觸是什麼?得到了哪些收獲與成長?
劉陽:最大的收獲就是,看到了整個社會的正能量在一個時點集中,看到了在災難面前集體和個人爆發出來的力量。
Q9:疫情平復之后,最想做的事是什麼?
劉陽:將來帶兒子再回武漢看看,去那些我採訪過的地方跟他“吹吹牛”。
Q10:經過此次戰疫報道,如何評價自己的職業?
劉陽:大家在鏡頭裡看到的是一個人在前方,其實是整個團隊在作戰,后方有很多人在支持和配合,公司領導也非常關心前方記者,一再提出對安全性的要求,有了大家的支持我們才能堅持到最后。這個職業是一個傳遞正能量的職業,和所有“逆行者”一樣,記者也應受到大家的尊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