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叙事的微观表达--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 >>2012年·第12期

宏大叙事的微观表达

徐小兰,李  荣

2012年12月04日15:15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本文是2011年度陕西广播影视奖电视文艺节目评奖的综述。本届评奖的参评作品呈现出了用精巧细节艺术化地反映宏大叙事主题、注重乡土题材的深度挖掘和全新演绎以及现代化的传播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等全新的特点。深入总结梳理这些新特征,必将会对今后电视文艺的创作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电视文艺节目;宏大主题;细节描摹;乡土题材

2011年度陕西广播影视奖电视文艺类节目的评奖已经顺利落下帷幕。本届评奖在奖项设计上更为集中,根据我省电视文艺节目的实际情况,由原来的11个分项调整整合为包括音乐节目、文学节目、娱乐节目、文艺专题在内的9个大项。在全省报送的78件文艺类入围作品中,一等奖7件,二等奖11件,三等奖25件。这些优秀作品用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方式,巧妙宣传了2011年度值得讴歌和记忆的大事要事,并用独特的艺术视角观察和挖掘了散落在民间广袤艺术土壤上的传统文化形式,并以现代的视听盛宴得以激情全新演绎。

一、用精巧的细节感性描摹,讴歌时代的宏大主题

2011年是个值得记忆的年度,建党九十周年大庆、世园会这个多元化、综合性、世界级盛会在西安的完美绽放、关天经济区取得的重大进展、我省全力申办第十三届全运会……火热的时代,多元的赏析口味与视角,要求我们电视文艺工作者在处理这些重大主题报道的时候,除了激情澎湃之外,更要充满智慧。表现重大主题的电视文艺节目,即使有歌舞以及绚丽、精致的画面作为其外部表征,但依然很难走进观众的内心,特别是在受众日益碎片化的今天, 一些观众特别是年轻人,对于这样的题材会本能地排斥,很难产生兴趣。所以,原来那些易让观众产生说教感、空洞感与距离感的传统电视文艺的表现手法,必须顺应传播的新环境与新要求,进行大胆地变革。在本次获奖节目中,我们就欣喜地看到了这种改变所呈现的新气息。

2011年7月1日,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纪念日。此时此刻,各种纪念活动精彩纷呈,电影、电视剧、文艺晚会等艺术形式争奇斗艳。在这个红色节日的滚滚艺术洪流中,如何才能独树一帜,脱颖而出?陕西广播电视台影视娱乐频道创作的电视音乐献礼片《传承》,就以其精巧的艺术构思与清新的表现手法,获得广泛地好评,一举获得本次电视文艺节目类一等奖。《传承》的节目形式虽为传统的电视音乐片,但在其整体构思中,编导团队却应用故事化的手法结构全篇,创新电视文艺的表现手法与语态,使传统的献礼片焕发出别样的历史人文色彩,成功地捕捉到了观众的情感爆发点与兴趣点,产生了不俗的宣传效果。该片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为基本脉络,精心采撷了《国际歌》、《国歌》、《歌唱祖国》、《东方红》等7首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作为全片表现的主体,这7首歌的选择准确生动,高度凝炼,犹如颗颗珍珠,串起了中国共产党90年走过的风雨与辉煌。在这样的大框架之下,具体在表现每一首歌曲的时候,编导团队们则创造性地采用细腻、鲜活的故事手法,精心雕刻歌曲凝聚的感人历史瞬间,深入挖掘颂歌背后鲜为人知的秘密。《传承》向我们揭秘了这样一个个或感人、或鲜活、或传奇的历史细节:《国际歌》中文翻译者瞿秋白坚持用“英特纳雄耐尔”音译的良苦用心,是为了让中国劳动人民和世界无产者得以同音相应,万口同声;《歌唱祖国》的作者王莘竟是用自己刻印歌片向路人发放的方式,实现《歌唱祖国》的最初推广;《春天的故事》里的一句歌词,竟然引爆了两派不同的意见,由此展开了激烈的大讨论,而正是这句平实的歌词,却意外地使作曲家灵感迸发,瞬间定格整个歌曲的基调……这些充满理想、温度、真实感的细节,不仅立体描摹了这7首歌的来龙去脉,更大气磅礴地勾勒出了党在各个重大历史时期的风采,以及党与人民的鱼水情深。

《传承》以歌曲引故事,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传思想,以思想传文化的全新创作手法,试图在日益多元化的媒介语境下,寻找重大主题的历史视角与人文视角,以实现其电视表现方式的突破,让电视文艺作品的魅力影响更多的受众,它所蕴含的宏大叙事的微观表达理念,已成为我省电视文艺创新的主流,此次获得电视艺术片一等奖的《陕西申办第十三届全运会申办片》,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与一般申报片平面展示优势的惯常手法不同,《陕西申办第十三届全运会申办片》用全景式的视野,多维展现了陕西人对全运会落户陕西的期盼,特别是其中鲜活的细节,让人过目难忘。延安时期的运动会、篮球比赛等珍贵史料的恰当运用,生动诠释了陕西在新中国体育事业中的地位,大雁塔广场上挥毫泼墨的老人、书写“为我加油”稚嫩粉笔字的可爱孩子……正是这些细微之处的刻画,有力地烘托了主题,增强了这部申办片的艺术感染力。像这样的创作理念在今年的获奖节目中还有很多的体现,比如电视音乐节目《关天之春》就是运用黄河激浪、秦岭飞雪、雁塔晨钟、丝路驼铃以及商鞅变法、文治武功等自然与人文的意象表征,写意关天之美,艺术地表现了关天经济区崛起的意义。重大主题的电视文艺宣传如何改变旧的套路与模式,日益丰富与拓宽它的表现形式?宏大叙事的微观表达不失为一条可供探索的有效路径。

二、原创来自于乡土,作品散发着大地的芬芳

在本次评奖中,一批极具浓郁地域文化色彩的参评作品脱颖而出,成为2011年度我省电视文艺创作的又一亮点。他们裹挟着田野的芬芳,历经岁月的磨砺与沧桑,充盈着来自乡土的强大生命力,获得本次电视文学节目类一等奖的《安塞腰鼓》就是其中的典型。《安塞腰鼓》以好文章、好创意、好画面三个鲜明的特色在参评节目中脱引而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安塞腰鼓》选用刘成章的同名散文,文字优美且极具画面感,非常便于电视表现。文字经典、画面震撼,两者有机融合使《安塞腰鼓》的策划十分精准。漫漫的黄土高原上,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愈锤愈烈的鼓点,火热豪放的舞姿,鼓声充盈着生命的本真,鼓声翻腾着人生的苦乐。极富表现力的拍摄角度,极具韵律感的流畅剪辑,解说词与画面的准确贴合,让安塞腰鼓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插上现代传媒的翅膀,淋漓地表现了其勃发的生命力。如果说《安塞腰鼓》以具象表达、精心营造极具表现力的声画场取胜的话,那么,获得文艺专题一等奖的《李小超和他的“村庄”》则以其蕴含的深厚理性思考让人耳目一新。该片主要表现了青年雕塑家李小超的创作成就和艺术理念。李小超以《白鹿原》系列陶塑成名,其后,《一个村庄的记忆》、《百姓》等系列陶塑更是让李小超声名鹊起。李小超的作品是极富展示价值的,白鹿原中栩栩如生的各色人物,关中平原上寂静的村庄,孤独的老树,伫立在村口的老人……对于这样得天独厚的题材优势,最省力与最讨巧的处理方式就是具象展示,注重视觉刺激的外延。但《李小超和他的“村庄”》却把整个片子创作的重点更多地放在理性思考的层面,把李小超的作品放在宏大的社会坐标系下去考量: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之下,村庄和它所孕育的乡村文明最终会留下什么?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去审视、探究李小超的艺术追寻,就有了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在渐行渐远的乡村文明中,李小超的作品不是简单地感怀与试图挽留,而是发现与挖掘普通村民灵魂深处的纯粹与质朴,表达他们生命中撼人心魄的本真,这是乡村文化长久浸淫的色彩,也恰恰是乡村文明的核心价值之所在,也是李小超独特艺术风格的鲜明标签。总之,立体鲜活的展示中蕴含对雕塑深邃地解读与挖掘,增加了《李小超和他的“村庄”》的厚度与高度,使该片兼具人文色彩与理性思考的光芒。类似的作品还有渭南电视台创作的《纸塑窗花》。

该片主要讲述了流传于合阳农村纸塑窗花的前世今生,为观众呈现了中国乡村窗格上立体浮雕的活色生香,并诠释了这一古老文化“化石”的现代文化价值。以上这些来自古老乡土的题材,当我们的电视文艺创作者在面对的时候,不是简单地机械表现或无用地低唱挽歌,而是用现代的传播理念客观、理性继承,剖析留存其符合现代文明的内核,重点刻画乡村生活背后人的生存轨迹以及乡村社会的文化脉络。这种创作的趋势令人惊喜,显示出了电视文艺工作者对传统文化日渐成熟的心态。

三、让电视文艺作品幻化出艺术与技术的双重魅力

电视人一直重视对新技术的使用,而电视文艺的创作更要倚重新技术的表现力,所以每年电视文艺的评奖,都是新媒体新技术在电视中应用的一次集中展现。电视艺术片《陕西申办第十三届全运会申办片》开创性地应用了三维动画与实景相结合的表现形式,通过光与影的娴熟运用,艺术地体现了陕西历史与现实的时光流转,斗转星移。获得广告节目一等奖的《在一切还不晚之前》,则别出心裁地使用了沙画这种新的艺术形式,以沙画独有的勾、勒、抹这三种技法分别用于点、线、面的美术表现。特别是后期使用了高端的较色方法,使得指法和沙子与底部亮光形成独特的颜色,给观众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在一切还不晚之前》的广告创意主要表达了环保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说明人为的恣意索取必将让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遭到灭顶之灾。沙画的质感、内敛的色彩、动漫的效果、看似稚拙实显趣味的表达手法,特别适合广告主题的表达。同时,这种符合潮流的创新技术,也会削弱了公益广告生硬的宣传味道,使它想要表达的东西更易被年轻的观众所接受。这种传播手法的创新,会使公益广告的主题不断被软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越来越多的受众,从而增强广告的传播效果。

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必将会带给我们越来越多的便利,也会不断丰富电视文艺节目表达的手段。但面对日益剧增的、可供选择的新技术,也有一种趋势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那种“为技术而技术”的简单表现手法,显然是没有厘清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以上作品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用新技术这瓶“新酒”装了“真酒”与“好酒”。他们这种不唯技术至上,而是能动寻找电视文艺内核与全新表达语态高度统一的清新之气,理应受到肯定!

在2011年度陕西电视文艺节目的评奖中,我们看到了电视文艺工作者愈来愈向细微之处拓展与延伸的探索。可以看出,当代中国的一个潮流,即日常生活的精致化的空间已经确立,整个社会,尤其是作为社会中坚的中等收入者已经开始领略中国生活中的优雅品味。所以,在这个越来越精细化的时代,电视文艺对于宏大叙事的微观表达也必然是大势所趋。我们期待电视文艺工作者精耕细作的努力,能带来电视文艺繁花似锦的明天!

分享到:
(责任编辑: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