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生活报社社长包临轩【6】--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2年11月下

微时代记者角色之再审视——

访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生活报社社长包临轩【6】

赵智敏

2012年12月06日14:55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社会归属之认定

十一问:《财新》杂志的主编王烁曾在网络空间有如此看法:“新闻工作者不是高层人,当然也不是最底层人,我们没有固定的位置,我们在所谓高中底层间随机游走,新闻在哪里发生,我们就跑到哪里去。所以新闻工作者跟你们有所不同,我们作为社会人,当然也在五行中,但作为工作者,此身应在三界外。”这段话在一定意义上传达了新闻人对自身冷静理性的专业瞭望者身份的认知,您如何理解?

答:我不赞成用等级观念来界定媒体人的社会地位,等级观念未必科学,媒体是个庞大的群体和集合性的概念,在不同层级有不同层级的媒体,所以很难一概而论。对于中国来说,媒体多,不同媒体人所处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媒体的社会地位不一样,其记者的身份也不同。

如果你界定为高层、中层或底层的话,就会有太多的等级观念妨碍某些更重要的认知。假定我们处于中层,如果你不能影响上层又对底层没有价值,你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对层级的过多关注,可能会遮蔽我们对自身角色基本属性的某种清晰理解,例如人文关怀。如果我们淡化、弱化社会等级观念,而强化人文精神,可能会对我们这一行业和广大的社会更有意义。

实际上强化媒体人属于知识分子群体这种意识,或许才是当务之急。有媒体人如果认为自己是高层,我觉得是挺荒诞的事情;如果认为自己很下层,那他就是自轻自贱,毫无出息。媒体应该是知识分子化的行业,媒体人是应该有人文情怀的一群人。在现实中,其知识气息却如此稀薄,这正是要加以正视的大问题。

媒体具有文化属性,最核心的特征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两条:1.人文精神,应接续下来。因为承担了传播的任务,传播什么不传播什么应该是非常明确的。我们传承着文明,这是知识分子应该强调的第一使命,所以我谈价值观也是这个含义,中国的新闻让人感觉平庸,原因之一是没有人文精神,我觉得媒体人是应该有所担当的吧。2.知识结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因为现在是知识经济社会,我强烈地感到,在大众媒体从业者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滞后于时代要求的。这不但严重影响了其个人的发展,也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媒体潜能的发挥。十二问:您在2008年6月担任生活报社社长后,提出并实施了“办有主张报纸,做有魅力新闻”的办报理念,“有主张报纸”中的“主张”是什么内涵?基于什么立场?此中的“有主张报纸”是否有违媒体人应具有的冷静与理性的专业意识?

答:什么是有魅力的新闻呢?魅力来自对平庸的拒绝,来自对庸常的拒绝,来自对大路货的拒绝。有魅力的新闻其实是一个过程中的结果,当你的新闻有主张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好的新闻、好的评论就是一个好的思想,思想可以是美的。好的新闻、好的评论由于具有穿透力,给人们带来震撼、启迪或者让人感到解渴,你这张报纸就是有魅力的。所以我说要办有主张的报纸,做有魅力的新闻。

别人问我我的主张是什么,有主张的报纸究竟是什么含义,基于什么立场,这离不开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离不开对大家普遍关心的真相的追逐和探索,离不开对真理的无限接近。这就是我所解释的主张。基于此,我们的报道不会离开人类公理的立场,事实上,任何一次失败的报道都是偏离了人类的公理立场和人心,当遇到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就努力要往回拉,当别人都偏离的时候我要往回拉,这就是我的主张。从这个角度讲,这恰恰体现了我们媒体人应具有的冷静与理性的专业意识。

之所以提出报纸要有主张,新闻要有魅力,第一个原因是基于媒体竞争的现实说的。当前媒体的同质化倾向严重,打开电视、打开广播、翻开报纸、登上网络,你会发现大量的新闻是同质化的,只有个别新闻可能具有某种独家性,网络特殊性在于对各地传统媒体信息的集纳,所以网络很少有独家新闻,但是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我认为这种千人一面在网络时代已经令社会感到普遍厌倦了。

第二个原因是基于网络时代媒体人认知上的误区,即认为时代已经进入信息海洋的时代,任何一家媒体想要做独家新闻和原创新闻已经不可能了,要做就只能做整合、整合,再整合。此言差矣,大错特错。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任何无论多么海量的新闻都是有源头的,它都有一个最初的发布者,那个最初的发布者做的就是原创新闻。只不过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说,你感觉是海量的,但是从生产者角度来说,它是一条一条生产出来的。如果一家媒体简单地站在受众立场上认为是海量新闻扑面而来,你不能作为了,你就失去了做媒体的资格。任何一家媒体如果不做独家新闻和原创新闻,它就不该是媒体。一个媒体存在的理由本身就意味着它要有独家新闻和原创新闻。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