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论坛活跃群体社交网络研究【4】--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界》>>2012年9月下

网络论坛活跃群体社交网络研究【4】

——从“关注”行为的视角

陈然

2012年12月24日13:54    来源:新闻界    手机看新闻

五、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论坛活跃群体社交网络整体呈现较为扁平与去中心化的结构特点

上述分析表明,网络论坛活跃分子之间的社交联系并不广泛,关系网络的密度与凝聚度不高,且不同活跃分子在“关注”行为以及社交规模上存在较明显的个体差异,大部分ID处在论坛活跃群体社交网络的边缘,网络论坛活跃分子基于“关注”行为的社交网络呈现出较为扁平与去中心化的特点。这一网络结构特征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1、兴趣的分化降低了活跃分子相互“关注”网络的密度

网络论坛中,活跃分子尽管是基于同构型兴趣而聚集到一起,但论坛“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的聚集特点”实际上是值得商榷的。正如白淑英探讨网络交往特征时所言,BBS中可供讨论的话题非常广泛,成员的选择极易表现出分散性。同一网络论坛中的活跃分子所关注的兴趣领域大多呈现出细分的特点,兴趣领域的细分直接反映在活跃分子的“关注”行为上。选择合适的人作为信息源和咨询对象是人类信息行为的常见现象。网络论坛相对自由的书写特性以及按时间排序的内容呈现方式,使论坛信息表现出庞杂、过量、无序的特点。面对论坛海量速变的信息,将自己感兴趣的用户加为“关注”对象,成为论坛使用者减少信息浏览的不确定性,提高自己信息获取效率的一种手段。拥有各自专注领域的论坛活跃分子会基于自己的特定兴趣而“关注”特定的个人,将“关注”行为作为其选择与裁剪信息的手段,而这势必会降低整个论坛活跃群体社交网络的密度与凝聚度。

2、竞争的关系导致论坛活跃分子之间的“划地为王”

此外,对于许多积极参与论坛讨论的网民而言,论坛是他们可以不用过多顾忌社会规范,进行自我表达与自我展示的场所。在这个各种力量争夺象征性资本的场域,作为积极的争夺者,他们大多自信甚至自负,竞争的关系使这部分论坛活跃分子更多地基于各自的立场与观点“划地为王”,依赖自己的论坛人气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交网络。

(二)论坛活跃分子社交网络中仍存在局部的围绕某些核心ID的强连带关系圈尽管论坛活跃分子整体不具备较强的社交联系,但相互“关注”网络的小团体分析显示,少数活跃分子之间仍然存在相对较强、经常与积极的关系。社会网分析中,行动者之间的互选代表着强关系,单选代表着弱关系。其中,强连带被视为一种情感连带,具有强连带关系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彼此能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传递影响力和信任感(魁克哈特,1992)。论坛活跃分子基于“互粉”行为建立的强连带关系反映出两者的同质化倾向。通过相互“关注”行为,活跃分子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彼此的动态,通过评论、转发等手段对各自的帖子言论予以支持;同时,面对论坛瞬息万变的海量信息,志趣相投的活跃分子之间利用“加关注”,可以在选择性机制的第一个层面直接摈弃某些信息,实现信息过滤的效果。可见,在整体凝聚力较低的论坛活跃群体社交网络中,仍然存在一定规模的围绕某些核心ID形成的互动关系网络,少部分ID之间利用相互“关注”建立了较为紧密的社交联系。

此外,论坛活跃分子彼此之间的“互粉”行为有时也变成他们获得论坛友谊与支持的社交手段。郭玉锦,王欢(2005)指出,报酬性吸引是网络交往中人际吸引的因素之一,人们通常会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网络论坛中,尽管“关注”关系的建立无需对方确认,但是否被“关注”对每个ID而言却具有极大的意义。一旦对某ID加了“关注”,关注者就被系统默认为此ID的粉丝。对于大多数论坛使用者来说,信源的权威性是其选择阅读内容时的重要考虑因素,而粉丝数是目前代表ID论坛人气与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对于那些热衷于争夺“眼球”的活跃分子而言,互相“加关注”便成为提升论坛人气、获取“报酬性吸引”的一个互赢途径。

本文利用论坛活跃分子的“关注”数据,解析论坛活跃群体的社交网络结构以及其中的权力格局与角色类型。研究发现,常态的网络论坛并非是一个群体极化的场所,大多数活跃分子彼此之间并未形成一种高度集中与紧密互动的联系。观点的多元与碰撞、人气的争夺与消长仍然是现阶段网络论坛的生态特征。由于本文属于个案研究,在样本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后续研究中,有必要利用其他论坛参与者数据对本文提出的结论作进一步的验证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白淑英.基于BBS的网络交往特征[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2]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UCINET软件使用指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分享到:
(责任编辑:宋心蕊、赵光霞)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