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中“老师”的媒介形象分析--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3年·第3期

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中“老师”的媒介形象分析

周杨婧

2013年03月13日13:38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不知曾几何时,“某某老师”已成为主持人亮相后的再亮相,他们不是掌控者,也不是决策者,却有着最适合观察场上一切的绝佳位置。本研究是依照分类的方法,将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中“老师们”角色定位。旨在探讨“老师”媒介形象的建构是否有助于还原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的真实感。研究结果发现,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中的“老师”形象是多样性的,他们能从不同面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容易接近受众内心感受,产生共鸣,再现了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的真实的现场感,提高收视率;同时,选择有冲突性的“老师们”,无疑增加了诸多亮点,主持人不再是掌控全局的“船长”,他们的功能在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第三方声音的真实现场,一种新的节目模式正在起航。

关键词:大陆综艺类节目;老师;类别;真实感;新模式

张菲、吴宗宪、胡瓜、大小S、蔡康永等等台湾综艺节目领袖们,一直以来都在优酷视频、土豆网等热门主持人排行前列。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主持人中也许只有那支湘军队伍可以与之媲美。一些原本陌生的名字也加入到热门主持人排行榜中,如乐嘉、黄菡、雷明、柳岩、姜振宇等,并以“老师”称呼,笔者将其界定为“老师”的媒介形象。“老师”在整个节目播出过程中,或观察不语、或总结建议、或恶搞气氛,他们的赞扬与肯定,批评与职责,劝说与建议无疑让受众在视觉观看之余进行思考,引发受众对价值观、道德观等的再认识。受众(audience)具有传播对象的大面积、跨阶层或“不定量多数”的特性,因而我国学者也约定俗成地译为“大众”;受众具有规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性、匿名性、流动性、无组织性、同质性的特点[1]。因此要与受众产生共鸣,这些“老师”的类型定位成为本研究的关键。

笔者整理了2012年7月优酷视频网,综艺类大陆类视频中,具有“老师”媒介形象的电视15个节目,如下表所示。(关于“老师”的媒介形象的界定,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与主持人区别,不掌控整个节目的现场录制;第二,对于在场的嘉宾选手而言,他们不是评审者,没有最终的决策权——笔者注)以这20个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为分析样本,对“老师”的媒介形象进行角色分类。如下表所示。

一、“老师”的媒介形象角色分类

(一)吸引型

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中的“老师”是有一定社会威望和名气的人,他们自身就带有自己的受众群,无论参与与否,只要他们出现就是给节目直接带来了显性的利益信号。西方经济学家高德哈巴在1997年提出了注意力经济的概念,他认为注意力是一种资源,它具有的重要性是它引导行动。在注意力经济中,目标仅仅是获得足够或尽可能多的注意力,如果你获得一个人所有的注意力,就可以支配他做你所要求的一切。如果全球是一个注意力经济,那么生产物质产品或获取其他资源,只要付出你的注意力。如果有足够的注意力,就可以得到任何你想得到的东西;如果没有足够的注意力,选择权就会受到限制[2]。将吸引型角色定位从表现方式的角度再一次细分为:对峙型和顺从型。

1.对峙型

指的是在整个节目中,“老师”的媒介形象与主持人在整个节目过程中产生戏剧性的冲突点,在对峙和冲突中,引发受众的关注点。这一类型的“老师”,在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中,如浙江卫视的《爱情连连看》,2012年6月19日的一段开场时主持人与雷明老师的一段对话。

(对话背景:沈涛在开场时表述自己感到主持节目很有压力,男女嘉宾牵手成功说明他没有本事把女嘉宾留下,牵手不成功说明受他影响,再者沈涛感到自己的身高较高致使很多男嘉宾不敢来现场牵手女嘉宾。)

沈涛:“掌声欢迎雷明老师”

雷明:“哼,我跟你说”

沈涛:“怎么一开始就生气啊”

雷明:“牵手成功是因为你,牵手不成功还是因为你,男嘉宾不敢来是因为你高,你帅,我呢,我呢,就这还战友呢我跟你说,我就没见过这样的主持人”

沈涛:“我跟你说,每一个被谴责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更老的男人”

雷明:“老男人就是我啦”

沈涛:“哈哈哈,看看雷老师今天会做出什么样的表现”

从双方的话语中看出,栏目制作方对于各种男嘉宾来参与节目的招募。

2.培养型

电视节目制作人在为电视节目定位时,需要“老师”媒介形象;他们需要有某个方面的特定资历,但不是已经出名和有威望的人。电视节目会针对节目定位,对此“老师”进行声誉培养,让受众从认识——熟知——认同——跟随,形成潜在的注意力,产生潜在的注意力经济。例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中的乐嘉和黄菡。乐嘉,中国性格色彩研究中心创办人;黄菡,南京大学社会系社会心理学博士,江苏省委党校行政学教研部教授、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领导研究会副秘书长。在《非诚勿扰》存在之前受众也许不会关注他们,在《非诚勿扰》的培养之后,受众才记住了这两个名字。

(二)顺从型

主持人在现场的一切应对话语及立场信念,“老师”的媒介形象都是给予肯定和支持,并且会按照主持人思路知道嘉宾选手。同样将顺从型角色定位从表现方式的角度再一次细分为:补充性和总结型。

1.补充型

在现场的诸多环节和主持人的临场发挥中,“老师”的媒介形象是一个检查者,在整个过程中,及时给与现场嘉宾或主持人意见的补充。例如江苏卫视的《非常了得》:嘉宾通过对参与节目的选手们90秒的问话,来辨别对方的身份是真是假。主持人孟非、郭德纲负责引导选手和嘉宾;同时还有由微表情专家姜振宇、女主播柳岩、娱评人谭飞等“专家”们组成的观察团为选手提供帮助和提醒。

2.总结型

在现场的各个环节,或者在节目开始和结尾处,接着主持人的主持串词,对某个阶段或者整个阶段给予总结型的意见和建议。例如贵州卫视的《非常完美》中的瞿炜老师,他是世纪佳缘的副总裁;中国教育电视台和江苏卫视合办的《职来职往》中的雷明老师,他是北京晨晖心理咨询有限公司主任;湖南卫视新推出的职场减压类节目《完美释放》中的李承鹏老师,他是新锐知识分子,中国社会评论家、杂文家、畅销作家,最具号召力的网络博主之一,超人气意见领袖,曾为中国最有名的足球记者、评论员,历任《成都商报》体育部主任、《足球报》专题部主任。

二、“老师”媒介形象的多样性给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带来的真实感

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中的“老师”形象分成多种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根据使用与满足的理论,即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她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1]。那么受众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媒介的“使用”。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老师”媒介形象,才吸引了不同受众对于不同满足的追求,从而打破了主持人一揽全局,一语定终生式的传播模式,让类似受众的现场观察员——“老师”媒介形象,与主持人一起参与节目,不制造节目内容、不干涉节目发展形势,而仅仅是对节目中的某一点、某一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很好的还原了大陆综艺类节目的真实感。在虚假充斥的时代,也许真实性会让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走的更远。

三、“老师”媒介形象的多样性对主持人功能的冲击

一个节目主持人的性格,决定了他得主持风格。在产生了视觉疲劳之后,主持人会转嫁到新的节目中,但是主持风格会伴随他一直下去。例如,赵忠祥在主持天津卫视的《王者归来》节目后,视觉上讲,像是一档晚会,听觉上讲,像是《动物世界》一类的记录片。受众接受了其刻板印象,很难改变。然而,在“老师”媒介形象出现后,一个节目的风格,就很难再用一个主持人的性格衡量了,加入了多样性的“老师”,使节目多样化,不在拘泥于某一模式和形式之中。

然而,“老师”媒介形象的多样性以及与受众的共鸣,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主持人功能的不断弱化,这种弱化对于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是利是弊很难讲,不过却开启了大陆综艺类电视节目的新模式。

(作者简介:周杨婧,女,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理论新闻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张春煌.嘉宾主持在电视节目中的功能和话语空间[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分享到:
(责任编辑: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