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俗文化资源是我国传统人文资源的核心,也是旅游开发的重要依托。近年来,以广西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为开端的主题演出也在全国各大人文旅游景区掀起了实景演出“白热化”的浪潮。例如河南登封《禅宗少林?音乐大典》、陕西临潼《长恨歌》、浙江杭州《印象西湖》、河北承德《康熙大典》等,在演出形式、表现手法、场景运用等方面都具有实景演出的共同特性:创意与自然相结合,旅游与文化相呼应。如何从传播学的角度理解实景演出的成功与不足,分析旅游发展中文化元素的开发利用,探寻旅游景区今后的发展创新之路,是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实景演出;传播学;印象?刘三姐
《印象?刘三姐》是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梅帅元等著名导演及艺术家,历时5年零5个月,经过109次演示方案的反复修改,与600多位演职人员共同完成的优秀作品。它以桂林漓江水域和十二座山峰为演出背景,综合运用高科技灯光、音响系统,以富有特色的文化创意演出形式,将漓江山水诗意、少数民族文化风情、“刘三姐”文化内涵演绎得淋漓尽致,是世界上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大型“山水实景主题”演出。
一、“刘三姐”的文化内涵与其特征
(一)文化内涵
自唐代“刘三姐”文化在民间出现开始,人们就赋予了这一主人翁形象以鲜活的生命和存在价值,有着十分丰富的舞台传播史:先后经历了剧本《雪中人》、正字戏《刘三妹割草》、歌剧剧本《刘三妹》、彩调戏《刘三姐》、电影《刘三姐》、纪录片《一方水土一方歌——刘三姐大事纪》、电视剧《刘三姐》的发展阶段。虽然传播、发展的过程经历了各种波折,但是“刘三姐”的文化内涵始终清晰:以被神化的平民女子“刘三姐”为善良劳动人民的形象代表;以聪颖伶俐、智慧可爱、敢爱敢恨、不畏强暴的人物品质为颂扬内容;以山歌、传说、表演、歌舞为外在表现形式;以象征、夸张、比喻、拟人为内在表现手法;以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劳动生活为表现内容;以朴素理想与追求幸福为表现主题;以“物我自然、天人合一”为精神实质。
(二)文化特征
1.独特性
“刘三姐”文化源于民间的故事传说,早在唐朝开始在广西一带靠“口耳相传”进行传播,发展到今天的“广大范围”与“无人不晓”的传播效果,可以说,“刘三姐”文化已经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传说中的主人翁是智慧与美丽的“化身”,故事中始终围绕着“斗争”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有与地主豪绅的斗争、有与传统文化旧势力的斗争、有追求爱情自由与封建思想枷锁的斗争。
由于广西特有的传播场所——歌圩,人物特有的情感表达形式——山歌,再加上传说中特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特征,这一切共同造就了“刘三姐”文化的独特性。
2.广泛性
主要是指地域流传的广泛性和群众基础的广泛性。首先从内容上来看,“刘三姐”传说所涉及的地域包含了桂西北的宜州、桂中的柳州、桂南的桂平和北部的桂林,可以说,广西以及四周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刘三姐对歌的影子,地域十分广泛。其次,传说中主人翁的言语、行动等表现都体现了善良与正义、勤劳与智慧的品格,而这些品质和美德是广大劳动人民共同追求的精神力量,生生不息、历代传承。
3.依附性
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是旅游业兴盛发达的两大基础,“刘三姐”文化的广泛流传,离不开独特而丰厚的自然物质载体。歌圩、竹筏、唱歌石、桂林山水等等,文化与自然之间互相依附的特性,促进了传说的形成与流传。
二、《印象?刘三姐》的传播学思考
现代科技的发展是物质文化资源广泛传播与优化的最大推动力量。20世纪下半叶,当“刘三姐”传说这一相对古老的文化符号形式与现代化的艺术形态表达方式达成一致,就形成了我们艺术构型的重要支撑点,促使我们寻找一种高科技、多表现、富于情感、追求完美的综合性艺术表现模式,来形象、直观地表达这一文化“传奇”。在此基础上,符合所有需求的手法——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应运而生。
(一)以山水为媒,自然与人文合一
《印象?刘三姐》的演出地点桂林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当地聚居的少数名族如壮、苗、侗、瑶等一共有28个,体现着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桂林山水文化是世界级的旅游资源,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1960年的电影版《刘三姐》将完美的主人翁形象与山歌、山水风景融为一体,进一步扩大了景区的知名度,也将当地生动形象的名宿风情展现在大众面前。从媒体传播的内容和效果来看,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变成了“刘三姐”故事的传播媒介,配合山歌、民俗风情的演绎,不仅增加了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互动,而且使山水之中的“刘三姐”形象更加真实、生动,增强了对故事主人翁的还原能力。
(二)各类媒介资源综合作用,强化传播效果
旅游景区的景点资源开发往往以物质自然为基础,从游客的欣赏角度进行各个景点的审美联想或者创造,例如漓江景区的著名景点“九马画山”、“童子拜观音”等,都是把自然基础与人工联想相结合,更深化了景点的内含,增添意味。人类的审美活动,往往需要通过媒介才能转化为产品形态[1]。《印象?刘三姐》的演出场地以山水实景为背景,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手段进行了精心的人工改造。灯光布置方面,投资建造的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环境艺术灯光工程及独特的烟雾效果工程,创造出如诗如梦的视觉效果;音响效果方面,采用了日本LOBO线性数组扬声器系统,精确的调控技术和现场音乐的高音质、适中音量、良好的扩声和返听效果共同达到了整体氛围优雅协调;舞台设计方面,以自然之景为舞台背景,设计造型在取材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加以改造,竹排、斗笠、鸬鹚、改良的民族服装等等,生动展现了当地风俗民情;舞台中央电影屏幕的媒介手段的运用,再现了从导演到演员付出劳动的全过程,交代了成果的产生,帮助受众全面了解与加深记忆。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不同的传播媒介也就是人的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这个过程不断扩大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能力。[2]”正是对各种媒介手段的综合探索运用,才体现出人类的能力和智慧,才能打造出《印象?刘三姐》堪称“奇美”的视听盛宴。
(三)“信息高速公路”对区域文化形象传播的推动
所谓“信息高速公路”,就是一个高速度、大容量、多媒体的信息传输网络。由于其传递信息的速度之快,才被比喻为“高速公路”,网络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声音、数据、图像或影像等多媒体方式相互传递信息。人们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通过内心感受与个人经验,将自然景观转化为文化景观,而信息传播的多种手段,成为了旅游与文化“联姻”的一种推动力量,多种传播手段综合运用,最终达到挖掘文化内涵、并辅以艺术和理念创新的目的。《印象?刘三姐》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将画面、灯光、音乐音响等元素融为一体,作为“刘三姐”品牌多方位宣传,打造区域文化品牌战略。
三、当前的不足以及对文化传播的局限
(一)对文化内涵的发掘与创新性不足
到现场观看《印象?刘三姐》演出的大多是到桂林阳朔旅游的游客群体,具有数量大、人员成分复杂、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等特征。而《印象?刘三姐》作为具有文化内涵的实景演出,由于时间限制,将“刘三姐”人物故事压缩为经典山歌、广西壮族少数民族风情、漓江渔火、情歌对唱等几个章节,这就需要观众队伍在了解当地文化,对“刘三姐”人物故事略知一二的水平下才能达到完整的欣赏效果。而根据现实的情况来看,很多观众的评价为“理解不足而震撼有余”,有感于恢弘的场面,但是对故事背景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
(二)现场观众的参与度不够
实景演出的观众仅限于“听和看”,心灵感受丰富而行动体验不足,互动性差,这也使得文化传播的传播者和受众之间保有距离。历史文化主题实景演出依托于自然实景,再现历史瞬间和先人智慧,满足了受众求知与了解、发现历史的欲望。当受众至身其中时,个人与文化背景融为一体,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往往比“听”和“看”更为真切。《印象?刘三姐》在现场互动环节,只是要求演员们从“水中舞台”走近了观众席,并未真正邀请观众参与到表演中,双方互动在几分钟内迅速完成,效果短暂。
(三)演出受季节影响大,实景演出副产品有待开发
由于实景演出处于山水间,观众席大多数也处于露天环境,所以《印象?刘三姐》每天的演出场次变动较大。而受季节天气影响,淡旺季的演出收益也有较大差别。因此,在考虑创新实景演出本身的同时,考虑演出的副产品——如带领游客进入演出场地游览、小型展演、旅游纪念品开发等措施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旅游创收、保收的可行性办法。
(四)文化产业面临新的挑战
目前的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是《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的投资和管理方,从舞台道具到演职人员都隶属在它旗下。作为2004年起正式公演的《印象?刘三姐》,其项目的设备损耗、演职人员的新旧换代等都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简介:张双燕,女,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言传播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一川.新编美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