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宋豪新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
合拍电影作为世界范围内广泛采用的影视制作形式,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电影产业的全面转型奠定了基础。中外合拍电影从非商业性合作到商业合作,从“以我为辅”到“以我为主”,在借鉴与学习中日益走向成熟。中外合拍电影要想走向世界,必须注入真正的中国内涵,彰显中国文化的个性魅力。
相互学习借鉴
近年来,中美合拍电影一直是中国电影业界的热门话题,也成为好莱坞抢滩中国电影市场的象征。如今,好莱坞的许多编剧、导演、制片、演员已将逐梦的脚步迈向古老的东方。
中美合作拍片无疑为中国电影界提供了向好莱坞近距离学习的宝贵机会,但一部部有着或多或少中国元素的合拍电影,能否成为在海外推广中国形象、提升中国软实力的有效载体呢?中美合拍电影的未来方向如何呢?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好莱坞资深华裔电影人杨燕子女士。
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杨燕子第一次来到中国。后来在MCA环球电影公司任职的她,把《爱情故事》、《罗马假日》等好莱坞电影带到了中国,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引进的首批好莱坞电影。近年,她又导演了《纽约客@上海》等美中合拍影片。
“最近我听到一些说法,认为中国2012年扩大了美国电影的进口配额后,美中不再需要合拍电影了。我觉得这种说法并不合理。 ”杨燕子表示,美中两国电影界是很好的相互学习对象,中国需要美国,美国也需要中国。
在杨燕子的眼中,中国电影市场不仅很大,而且会越来越强。美国的电影市场发展虽然成熟,但增长空间有限。好莱坞电影人有时想得很简单,他们觉得现在有了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市场,好莱坞的影片自然在中国会很卖座。实际上没那么简单。尤其是2013年,中国国产中小成本电影抗衡好莱坞进口大片的情况比比皆是,好莱坞影片已经不能像几年前那样容易满足中国影迷的口味了。从这一点来说,好莱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与中国电影界深度合作,共同制作两国影迷都欢迎的高水准电影作品。另一方面,好莱坞的优势在于世界范围内的品牌效应、大量优质的影视明星、成熟完善的产业链条,中国电影产业有很多需要学习和借鉴好莱坞的地方。
杨燕子说,美国电影人在运用特技上也颇富经验,现在也有很多中国公司有意购买美国的特技公司。小马奔腾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小马奔腾)就是其中的先行者,2012年率先收购了全球最顶尖的影视特效制作公司“数字王国”,获得了其核心资产及多项核心技术。
小马奔腾副董事长钟丽芳女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当下的中国电影产业来说,合拍是非常必要的制作模式。一个很明显的优势是,合拍电影能够顺理成章地进入合作方所在国家的电影市场,其潜在的影迷基础和票房规模显而易见。但合拍电影的要求也很高,每个国家对于合拍电影有着各自独特的政策和要求,只有各方深度合作、坦诚相待,而且满足所在国家对于合拍电影的规格要求,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合拍电影。这也从客观上要求合拍各方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优势,提高影片制作水平,精益求精。
钟丽芳告诉本报记者,中外合拍电影可以利用国外先进的特效技术,结合本土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题材,很容易吸引影迷。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在提高,有着中国元素和中国面孔的电影,也是世界影迷的“佳肴”。
电影,被喻为“装在铁盒子里的大使”。的确,电影对于推动对外交流,宣传国家形象,增进世界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了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钟丽芳告诉本报记者,数年前与某外国电影公司合作时,对方技术人员带着装满生活用品的大行李箱来到中国,甚至还有肥皂。一问才知并非洁癖,而是担心在中国买不到肥皂!
近几年来,中外合拍电影也开始越来越多地从单一的武侠古装转向现实剧情题材,从过去由外国电影公司主持合拍转向越来越多的“以我为主”。这一变化,钟丽芳都看在眼中。“毕竟,中国题材是我们中国电影公司最擅长的。广阔的市场、充足的资金、富有经验的团队,再加上合作的诚意,合拍电影必将为中国电影做大做强做出贡献。”
杨燕子认为,中外合拍电影的过程,可以让中国电影人揣摩运用电影语言描写和表达中国,学会把中国的文化、风俗、社会、人际关系,以吸引外国人的题材和方式呈现出来。对于进军世界影坛的中国电影人来说,找准讲故事的切入角度是第一位的。
她表示,中国人一贯聪明好学,愿意抓住一切机会开阔视野,放眼世界。中国电影也是这样,在与外国合拍电影的过程中,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越来越完善。
鼓励合作互补
“中国电影的迅速崛起令法国电影界惊叹!”一见面,刚从北京回到巴黎的弗兰克·普瑞奥就兴奋地告诉记者。他说,他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印象可以用几个字概括:“活力”、“成功”和“自信”。
普瑞奥所在的法国国家电影委员会,是一个由政府拨款、致力于发现和支持国外电影合作项目的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和协调法国40个地方电影委员会,形成一个服务于对外电影合作交往的大型信息网络。身为该机构副主席,普瑞奥为推动中法电影合作做了大量工作。他十分看好中国电影市场以及中法合拍电影的发展前景。他对记者说:“最近四五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增长率高达30%,这一发展速度在战后国际电影史上从来没有过。有越来越多的法国电影人认识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开始寻求拓展同中国方面的合作。法国国家电影委员会看到了这一合作需求不断上升,于去年在北京设立了常设办公室,积极促进法中合拍电影。”
从法国国家电影中心提供的数据来看,近几年,法国合拍电影的数量及其投资持续增长。2012年,法国共制作电影279部,较上年多出7部,增加的部分均来自合拍电影。合作拍片、优势互补的双赢共享发展战略,不仅拉动法国电影产量和出口量稳步走高,也为法国电影在许多国家获得“国产电影”待遇提供了便利。合拍电影已成为法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的推动力。
法国已经同近50个国家签订了双边合拍协议。受益于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欧盟影视政策的扶持,目前与法国合拍电影的以比利时、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国家为主。不过,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法国同这些国家开展电影合作的步伐也在加快。
“法中合拍片最早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在已有的良好合作的基础上,两国又在2010年签署了合拍电影协议,为深化双方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新的平台。”说到两国电影合作的优势,普瑞奥强调,法中同属电影大国,电影历史悠久且多产和富有创造力;两国都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个性,本国电影的市场份额都控制在40%左右;同时,两国都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电影专业人才。当然,双方在题材的选择和制作管理上还存在差异。比如,法国电影更注重现实,在历史题材方面显然不如中国电影丰富。再者,法国投资人非常看重剧本,剧本就像一纸合同,在电影制作前必须敲定。但无论如何,两国电影人之间的“合作空间和潜力很大”。
据介绍,法国有一套完整的电影管理机制和融资体系,特别是法国政府于2009年推出的国际制片资金支持政策,鼓励外国影视创作者在法国进行拍摄和制作。已有包括中国电影在内的数十部外国影视作品获得了这一政策框架内的资金补贴。此外,由法国国家电影中心和法国对外文化教育中心负责管理的世界电影基金,也是为激励法国对外合作拍摄电影而设立的资助机构。
融合文化精华
“合拍电影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可以融合各国导演的想法和文化精华,而不拘泥于一国电影制作的套路。近年来国际影坛很多合拍电影的成功也印证了这一点。”印度劳德·克里希那影视制作公司导演拉杰什·塞加尔告诉本报记者。
在去年的第四十三届印度国际电影节上, 印度著名导演沙基·卡鲁恩称,合拍电影不仅能让影视制作者更好地利用其他国家先进的技术和人才,还可以让电影作品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关注。
作为世界电影大国,合拍电影正日益成为印度电影业参与国际合作的重要形式。2012年,印度与波兰签署了为期5年的合拍电影协定,为两国合拍电影、纪录片等视听产品建立了合作框架。协定细化了合作方的出资比例、共同分享荣誉和奖项的形式以及合拍电影在各自国家的属性等内容。协定还包括为电影摄制人员以及设备基础合作伙伴国家提供便利等。
截至目前,印度已经与意大利、德国、巴西、英国、法国、新西兰、波兰等签署了合拍电影协定。印度电影联合会主席比杰·凯姆卡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印度电影与其他国家电影界合作的形式日益多元化,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参与到了亚太地区和中东北非地区的影视后期制作中。
不过,有分析人士称,尽管当前印度与不少国家签署了合拍电影协定,但实际行动中缺乏具体的合拍项目,在合拍电影领域仍然处于落后阶段。文化差异、缺乏吸引印度和其他国家观众的故事题材,是导致这种尴尬局面的重要原因。为了促进印度与欧洲合拍电影的发展,印度电影公司积极与欧洲著名的影视公司合作,为欧洲制片人在印度选择合适的场景和合作伙伴,同时也帮助印度制片人到欧洲寻求相关项目的资助。
塞加尔表示,印度和中国都是人口大国,都有着巨大的电影市场,他一直在寻找机会与中国影视公司合作拍摄电影。凯姆卡则告诉本报记者,当前印中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经济和文化交流增多,希望深化印中两国在影视制作领域的合作,他自己也十分愿意参与其中。
见证友好交流
上世纪80年代初,中日两国开始在电影领域展开交流合作,涌现出《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敦煌》等一大批优秀的合拍电影作品,在两国人民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30多年来,中日两国电影交流不仅从未中断,而且愈发欣欣向荣。尤其是近些年来,新一代电影人把合拍电影的目光更多地转向了中日两国青年的交流与成长,以及由此生发出的友情、亲情和爱情。
中日友好电影节实行委员会理事长耿忠日前对本报记者表示,1982年公映的《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两国共同编剧、共同导演、联合演出、联合摄制的第一部影片。此后,陆续与观众见面的中日合拍电影有《敦煌》、《夜·上海》、《赤壁》、《101次求婚》等。除了故事片,中日合拍电影也有日本电影最擅长的动漫题材,如2010年的《藏獒多吉》就深受两国青少年的喜爱。
此外,也有不少电影虽然并非两国共同出资,却是两国合作完成的“中日联合创作电影”。主要类型有日本音乐、日本服装设计、日本演员等元素与中国电影的结合等等。涉足的电影类型极为丰富,为两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耿忠告诉本报记者,在日本电影产业中,合拍电影所占比重并不大。早期与中国合拍的电影几乎都是“非商业性的合作”。后期日本电影界曾尝试投资中国电影的商业运作,但在商业层面的成绩还是不尽如人意。冯小刚导演的《非诚勿扰》借助了日本外景地,取得了“异域风情”的巨大成功,也刺激了日本北海道旅游经济的高速增长。这虽然是为数不多的案例,但也足以鼓舞两国电影人对中日合拍电影抱有信心。
耿忠认为中日电影合作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日本电影界有着深厚的技术和独特的审美,特别是音乐舞美、服装设计、动画领域以及原创剧本等,都有许多值得中国电影借鉴、甚至可以“直接借力”的地方,从而大大提高影片本身的表现力和市场竞争力,如2012年的中国电影票房冠军《画皮2》。此外,日本电影市场虽然完全开放,但日本本土电影多年来一直占据近60%的票房市场。通过合拍电影,中国电影能够学习和借鉴在娱乐化、商业化大潮中保持本土特色的经验,提高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魅力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