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9期

灾害信息传播效果评价标准研究【4】

徐占品

2013年11月14日13:42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三)灾害信息传播要有利于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

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新闻报道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灾害事件造成的破坏易引起社会公众的持续、深度关注,灾害事件中的政府行为也最能检验政府的危机控制和管理能力。政府作为灾害救助的主要力量,其救助效果一方面取决于社会公众的配合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良好的舆论环境。灾害信息传播只有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才能整合救助力量,使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此外,灾区公众由于直接遭遇灾害,存在一定的恐慌心理,正确的社会舆论有助于灾区公众积极开展自救互救,有助于维护灾区社会的稳定。如果各种消极信息甚至是虚假信息传入灾区,将直接扰乱灾区民众的生活,不但影响灾区民众的心理修复,还直接影响灾害救助的效度。

灾害信息传播要做到有利于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首先要实现媒介融合和合作。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内的各种媒体都将报道抗震救灾作为首要任务,央视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并机直播的《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牵动了亿万民众的心,通过媒体的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指向抗震救灾,大大提高了灾害救助的效度。[5]其次要掌握舆论引导的策略。新媒体对传统的舆论引导方式进行了全面的解构,灾害信息传播的舆论引导必须建立在满足受众知情权的基础上,没有足够的信息量,没有全面客观的报道,正确地引导舆论是无从谈起的。舆论引导要避免生硬的说教,用事实说话,如国家领导人不怕危险前线指挥、灾害救助的现场直播等是最有感染力的。最后,舆论引导要关注网络舆情。目前,网络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生成的重要场所,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使得许多消极言论在此滋生蔓延。搜集和分析网络舆情,通过主流媒体进行回应,会起到消弭流言、引导舆论的作用。

(四)灾害信息传播要有利于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

灾害信息传播不能单纯就灾害事件本身进行信息传递,还要照顾到受众对防灾减灾知识的需求。目前,一些灾害事件尚未实现准确预报,这就需要社会公众掌握一些灾害事件的常识,当灾害突发时,可以从容应对,避免大范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6]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是媒体在灾害信息传播中避免同质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全社会公众的迫切需求,这是灾害信息传播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要求。随着灾害事件的频繁发生,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的当天,央视《新闻联播》就播出了“防震避震小常识”,指导人们如何应对地震灾害,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灾害信息传播要做到有利于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第一,加强媒体和防灾减灾相关部门的合作。自然灾害知识具有专业性,媒体记者要想准确传播相关知识,需要和相关部门进行合作,一方面获取防灾减灾科普信息,另一方面审校新闻稿件中的错误。近年关于地震灾害的报道中,就有媒体混淆了地震预报和地震速报,在严肃的新闻报道中出现了错误。第二,防灾减灾科普宣传要贯穿于常态的信息传播活动之中。灾害事件发生后,由于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开展科普宣传事半功倍,但是常态下的科普宣传也十分重要,不可或缺。各种媒体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惟其如此,才能使人们在遇到自然灾害时,掌握应对技巧,降低灾害损失。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