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這個信息多元化、傳播多途徑的時代中,媒體作為各類信息的主要傳播途徑,越來越顯現其自身的重要性。作為青年學生,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培養媒介素養、提高自身對新聞內容的應變處理能力,提升對新聞真實內涵的領悟?如何通過媒體正確引導大眾輿論走向?《新聞公開課》培養和提升青年學生的媒介素養,以及對媒介素養教育的意義何在。
【關鍵詞】 青年學生 媒介素養教育 《新聞公開課》
緒論
《新聞公開課》的口號是“傾聽年輕的聲音”對於我們這個團隊而言,我們同樣年輕。但年輕,就意味著不成熟,所以我們想感謝你們的包容﹔年輕,就意味著成長,所以我們希望你們和我們一樣,期待我們新的成長。《新聞公開課》該節目於每周一到周五晚上6點到6點半播出,採用大學生與資深媒體人對話的形式,每期邀請3名來自全國知名高校的大學生,與具有多年從業經驗的網站、報紙總編輯進行互動,在現場對節目組預先准備的10條當日新聞的重要性進行盤點,並從中選出各自心目中的新聞頭條。是全國第一檔由大學生親手操盤的新聞評論節目,通過讓年輕人親自操刀對每天的新聞進行盤點,反映年輕人的價值觀和評判標准,並且通過與資深媒體人的互動,凸顯不同年齡群體間對於社會的不同觀察和思考。
一、《新聞公開課》對媒介素養教育的影響。
縱觀世界范圍內媒介教育的起源,無論是最早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研究的英國,還是最早將媒介素養列入國家正式課程體系的加拿大﹔無論是媒介產業最為發達的美國,還是媒介產業較為落后的中國,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初衷和核心都是為了抵制以影視文化為代表的流行文化對受眾的負面影響,培養受眾對媒介信息的批判能力,提高受眾的主體意識,從而更好地完善自我、服務自我。
1.1《新聞公開課》媒介素養實踐模式的探究,實現媒介素養教育實踐互動性,參與性。
《新聞公開課》是一檔具有創意的言論節目,多樣化的、具有新意的節目形式給言論類節目又增加了新的制作模式與理念。新聞事實、學生、主持人、嘉賓的節目模式打破了傳統的新聞事實加主持人的單一模式。其次,年輕學生加專業領域的資深人士的不同觀點的碰撞,再加上主持人的相關點評,能夠對新聞事實做比較全面的就讀,得出全面的結論。主持人、學生、嘉賓三者之間往往起到觀點互補的作用。使觀眾在觀點的碰撞中撞出自己的新思路,拓展觀眾自己思考問題的空間,尤其對像我這樣的大學生顯得非常的重要。在他們的交流與碰撞中,可以激發我們思考問題的能力,讓我們可以學習一些分析問題的方法,學會從各種角度思考問題,起到一些課堂上難以起到的作用,有助於達到表達觀點之余還能起到教學的作用。同時,通過這樣的鍛煉,可以為我們以后的新聞評論界培養出一批較為優秀的評論員。
最重要的是深刻認識到媒介素養教育的目的是讓我們隊解讀信息擁有的控制權,對社會訴求的傳達,影響社會,媒介素養幫助青少年發展形成自己意見的能力。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使用參與式學習方法,沒有參與就沒有媒介教育。
1.2《新聞公開課》體現推廣青年學生媒介素養的品質性。
媒介素養教育就是教育大眾具有批判性地觀看、收聽並解讀影視、廣播、網絡、報紙、雜志等媒介所傳輸的各種信息的能力,包括質疑、欣賞以及回應和利用媒介的能力,包括使用寬泛的信息技術來制作各種媒介信息的能力,其最高目標是人人自覺運用媒介服務、完善和發展自我,並以此構建健康、和諧的媒介環境。《新聞公開課》體現推廣青年學生媒介素養的品質性,更加主動尋求和包容多元信息與觀點、批判性地認識社會、自由負責地表達個人意見,同時《新聞公開課》也搭建了大學生溝通信息交流平台,使青年學生媒介素養在認知還是實踐形態上,都更進了一步,也是現代社會媒介素養、媒介素養教育的一部分。
媒介素養理念和實踐而言,無論其立足點是矯正媒介引發的社會問題,還是積極推進青年學生媒介素養品質形成,使之可能接近社會事件本身,媒介的期許,不僅僅是強調著眼於青年學生對媒介內容的選擇、使用、參與和創造,而是同時需要全社會隨時保持批判反思的立場來質疑媒介弊端的制度化成因。
1.3《新聞公開課》提高青年學生對媒介的使用意識和處理媒介信息能力。
媒介素養教育試圖消解這些隱蔽在媒介信息背后的機制,讓青年學生了解為什麼會這樣,從而更逼近生活真實,《新聞公開課》培養大學生的媒介批判意識。目前媒體及媒體產業系統下詬病,媒體重視短線利益,欠缺長期規劃,眾生喧囂、真相模糊﹔傾向有聞必錄,查証不足﹔太強調本土、缺乏國際視野等。媒介素養教育要列舉和評論這些負面信息,並引導學生思考:在新聞故事化、娛樂化的今天,媒介所報道的事件是不是最重要的,這是我們必須知道的﹔我們透過電視新聞對事件的了解是不是就一定百分之百完整、客觀、可信?媒介及其文化影響應該得到認識研究,而不能簡單歸為“抗拒”的對象。因而重要的不是要告訴青少年反對什麼,而是要強調“人的能力的培養”,即教育應培養青少年處理媒介信息的能力。培養、提高青年學生的分析、解讀信息的能力,通過對差異點的發現與分析,讓學生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異﹔不同的取合彰顯了什麼,又隱藏了什麼。這樣的分析,能夠使學生對大眾媒介的生產傳播過程有一個更為直觀和感性的認識,提高辨別信息的能力,看到信息背后的信息,發現新聞背后的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