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從《新聞公開課》論青年學生媒介素養教育【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從《新聞公開課》論青年學生媒介素養教育【2】

吳慶麗

2012年11月27日16:05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二、《新聞公開課》堅持培養媒介素養導向

面對日益復雜的信息傳播語境,指導青年學生正確理解並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媒介信息和各種信息資源,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實現自我,參與社會發展,《新聞公開課》擔當了媒介素養教育的角色,是媒介素養教育實踐活動創新方向 ,實施媒介素養教育,努力將現代傳媒與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從根本上講,就是堅持以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主義傳媒文化建設。要堅持正確的傳媒導向,自覺抵制落后文化對青年學生的不良侵蝕,努力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

在《新聞公開課》2012年2月3日那天的節目中,黃勇與三位大學生之間通過討論“血荒緣何成為常態?”、“重鑄信心能否化解‘血荒’?”、“血荒之下,如何正視獻血?”等一系列問題展開了激烈的思維碰撞,最后,主持人將所有的觀點回歸到一個正確的向導上,鼓勵人們積極獻血。觀看之后,我了解了“血荒蔓延”的原因,也認識到了一些平時不了解的東西,潛意識中也改變了對血站的一些偏激看法。這是一個成功的輿論引導,與其秘而不宣,不如公之於眾更能讓人信服。

青年學生們對媒介傳播信息的方式和信息本身能作出更為准確的評價,將自身的信息需求與媒介所提供的內容能有效聯系起來﹔能有效地辨別信息的價值,也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資源﹔利用媒介、借助媒介學習和生活的能力﹔是培養媒介素養教育導向的目標。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教育模式,有效加強媒介素養教育,提高大學生信息辨析能力,使他們在各種媒介信息包圍的環境中做出明智的選擇。堅持培養媒介素養導向從以下方面建議。

2.1青年學生應建立對新聞信息批判的反應能力。

媒介有兩種功能,一是是反映現實的功能,二是建構現實功能。媒介教育有必要完成兩個任務:第一,使青年學生學習如何理智地辨別媒介真實與社會真實。第二,在此基礎上建立青年學生對信息的評判反應能力,以決定自己的態度和行為。簡言之,媒介教育的根本意義在於青年學生對海量新聞信息的批判性選擇和有效利用。《新聞公開課》中,資深媒體主編、主持人善於把新聞事件和新聞話題重新解構,更清晰地闡述新聞背后的意義,讓節目不再是平面的,同時,讓青年學生在談論的時候,形成對新聞事件立體的解析。引導青年學生正確理解,在談論中不斷地學習、思考、探索。

2.2《新聞公開課》應發展關於媒介素養的思想

媒介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幫助受眾形成對媒介性質和功能的正確認識。所謂“正確”意味著較完整和較客觀的評價媒介的性質、功能和局限。媒介提供的所有信息是一定的媒介傳播體制運轉的結果,是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使青年學生能成熟從容地面對洶涌而來的信息,有一種思考能力,運用這種能力可以處理信息,獲得真正的信息。《新聞公開課》在2012年5月7日播出的節目中,“男兒膝下有黃金,是什麼讓城管跪倒在小販面前?雲南教育廳長竟說,讀初三高三是浪費時間,這是故作驚人雷語還是背后大有深意?北京將設1800名討薪員,替農民工撐腰,但為何被解讀為無奈之舉?”這些新聞話題背后的本質。培養了青年學生了解事件背后深層次的原因。媒體傳播的意圖何在。嘉賓評論對青年學生媒介素養意識的影響。

2.3提高對負面新聞信息的反省能力

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大眾傳媒經常存在著負面信息,很容易誤導受眾,《新聞公開課》在播出的很多期節目中都涉及食品安全話題。如“麥當勞登3.15黑榜單,您敢挑戰過期雞塊嗎?”“噴福爾馬林的大白菜”“衛生部出新規,嬰幼兒配方食品中不得添加牛初乳。既然禁止添加,那牛初乳還能吃嗎?”“有環保組織調查發現,國內幾大茶品牌農殘量超標,中茶協回應稱是檢測結果被誤讀,我們還能放心喝綠茶嗎?”“藍礬菲菜食品安全又出問題,這次中招的是韭菜,藍礬韭菜您敢吃嗎?”“江湖傳聞微波爐加熱后的食物會致癌,微波爐有輻射也會致癌。專業機構實際檢測,傳言是真是假?”“果汁含添加劑到底能喝嗎?”“桶裝水開封后能喝幾天?”媒介素養教育要不斷地批判這些負面信息,以提高我們對負面信息的反省能力。以及對於這些新聞信息的理智和正確的認識。總之,《新聞公開課》大學生和嘉賓、主持人通過對話,發表自己意見看法,形成思想碰撞和沖突,旨在引導青年學生發展關於媒介思想意識以及培養青年學生對負面信息的覺醒能力和認知。最終使大學生成為使用婚介的主人,成為信息的主人。青年學生認識到媒體的操縱能力,能夠對媒體信息進行評述、解疑、分析和評估﹔理解媒體對社會生活的影響﹔自主地對媒體信息加以選擇﹔《新聞公開課》傾聽年經人的聲音,使大學生能夠表達自己的觀點,自主地批判意識。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