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敘事的微觀表達--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 >>2012年·第12期

宏大敘事的微觀表達

徐小蘭,李  榮

2012年12月04日15:15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本文是2011年度陝西廣播影視獎電視文藝節目評獎的綜述。本屆評獎的參評作品呈現出了用精巧細節藝術化地反映宏大敘事主題、注重鄉土題材的深度挖掘和全新演繹以及現代化的傳播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等全新的特點。深入總結梳理這些新特征,必將會對今后電視文藝的創作實踐,產生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電視文藝節目﹔宏大主題﹔細節描摹﹔鄉土題材

2011年度陝西廣播影視獎電視文藝類節目的評獎已經順利落下帷幕。本屆評獎在獎項設計上更為集中,根據我省電視文藝節目的實際情況,由原來的11個分項調整整合為包括音樂節目、文學節目、娛樂節目、文藝專題在內的9個大項。在全省報送的78件文藝類入圍作品中,一等獎7件,二等獎11件,三等獎25件。這些優秀作品用富有感染力的藝術方式,巧妙宣傳了2011年度值得謳歌和記憶的大事要事,並用獨特的藝術視角觀察和挖掘了散落在民間廣袤藝術土壤上的傳統文化形式,並以現代的視聽盛宴得以激情全新演繹。

一、用精巧的細節感性描摹,謳歌時代的宏大主題

2011年是個值得記憶的年度,建黨九十周年大慶、世園會這個多元化、綜合性、世界級盛會在西安的完美綻放、關天經濟區取得的重大進展、我省全力申辦第十三屆全運會……火熱的時代,多元的賞析口味與視角,要求我們電視文藝工作者在處理這些重大主題報道的時候,除了激情澎湃之外,更要充滿智慧。表現重大主題的電視文藝節目,即使有歌舞以及絢麗、精致的畫面作為其外部表征,但依然很難走進觀眾的內心,特別是在受眾日益碎片化的今天, 一些觀眾特別是年輕人,對於這樣的題材會本能地排斥,很難產生興趣。所以,原來那些易讓觀眾產生說教感、空洞感與距離感的傳統電視文藝的表現手法,必須順應傳播的新環境與新要求,進行大膽地變革。在本次獲獎節目中,我們就欣喜地看到了這種改變所呈現的新氣息。

2011年7月1日,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的紀念日。此時此刻,各種紀念活動精彩紛呈,電影、電視劇、文藝晚會等藝術形式爭奇斗艷。在這個紅色節日的滾滾藝術洪流中,如何才能獨樹一幟,脫穎而出?陝西廣播電視台影視娛樂頻道創作的電視音樂獻禮片《傳承》,就以其精巧的藝術構思與清新的表現手法,獲得廣泛地好評,一舉獲得本次電視文藝節目類一等獎。《傳承》的節目形式雖為傳統的電視音樂片,但在其整體構思中,編導團隊卻應用故事化的手法結構全篇,創新電視文藝的表現手法與語態,使傳統的獻禮片煥發出別樣的歷史人文色彩,成功地捕捉到了觀眾的情感爆發點與興趣點,產生了不俗的宣傳效果。該片以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為基本脈絡,精心採擷了《國際歌》、《國歌》、《歌唱祖國》、《東方紅》等7首人們耳熟能詳的歌曲作為全片表現的主體,這7首歌的選擇准確生動,高度凝煉,猶如顆顆珍珠,串起了中國共產黨90年走過的風雨與輝煌。在這樣的大框架之下,具體在表現每一首歌曲的時候,編導團隊們則創造性地採用細膩、鮮活的故事手法,精心雕刻歌曲凝聚的感人歷史瞬間,深入挖掘頌歌背后鮮為人知的秘密。《傳承》向我們揭秘了這樣一個個或感人、或鮮活、或傳奇的歷史細節:《國際歌》中文翻譯者瞿秋白堅持用“英特納雄耐爾”音譯的良苦用心,是為了讓中國勞動人民和世界無產者得以同音相應,萬口同聲﹔《歌唱祖國》的作者王莘竟是用自己刻印歌片向路人發放的方式,實現《歌唱祖國》的最初推廣﹔《春天的故事》裡的一句歌詞,竟然引爆了兩派不同的意見,由此展開了激烈的大討論,而正是這句平實的歌詞,卻意外地使作曲家靈感迸發,瞬間定格整個歌曲的基調……這些充滿理想、溫度、真實感的細節,不僅立體描摹了這7首歌的來龍去脈,更大氣磅礡地勾勒出了黨在各個重大歷史時期的風採,以及黨與人民的魚水情深。

《傳承》以歌曲引故事,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傳思想,以思想傳文化的全新創作手法,試圖在日益多元化的媒介語境下,尋找重大主題的歷史視角與人文視角,以實現其電視表現方式的突破,讓電視文藝作品的魅力影響更多的受眾,它所蘊含的宏大敘事的微觀表達理念,已成為我省電視文藝創新的主流,此次獲得電視藝術片一等獎的《陝西申辦第十三屆全運會申辦片》,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與一般申報片平面展示優勢的慣常手法不同,《陝西申辦第十三屆全運會申辦片》用全景式的視野,多維展現了陝西人對全運會落戶陝西的期盼,特別是其中鮮活的細節,讓人過目難忘。延安時期的運動會、籃球比賽等珍貴史料的恰當運用,生動詮釋了陝西在新中國體育事業中的地位,大雁塔廣場上揮毫潑墨的老人、書寫“為我加油”稚嫩粉筆字的可愛孩子……正是這些細微之處的刻畫,有力地烘托了主題,增強了這部申辦片的藝術感染力。像這樣的創作理念在今年的獲獎節目中還有很多的體現,比如電視音樂節目《關天之春》就是運用黃河激浪、秦嶺飛雪、雁塔晨鐘、絲路駝鈴以及商鞅變法、文治武功等自然與人文的意象表征,寫意關天之美,藝術地表現了關天經濟區崛起的意義。重大主題的電視文藝宣傳如何改變舊的套路與模式,日益豐富與拓寬它的表現形式?宏大敘事的微觀表達不失為一條可供探索的有效路徑。

二、原創來自於鄉土,作品散發著大地的芬芳

在本次評獎中,一批極具濃郁地域文化色彩的參評作品脫穎而出,成為2011年度我省電視文藝創作的又一亮點。他們裹挾著田野的芬芳,歷經歲月的磨礪與滄桑,充盈著來自鄉土的強大生命力,獲得本次電視文學節目類一等獎的《安塞腰鼓》就是其中的典型。《安塞腰鼓》以好文章、好創意、好畫面三個鮮明的特色在參評節目中脫引而出,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安塞腰鼓》選用劉成章的同名散文,文字優美且極具畫面感,非常便於電視表現。文字經典、畫面震撼,兩者有機融合使《安塞腰鼓》的策劃十分精准。漫漫的黃土高原上,一群茂騰騰的后生,愈錘愈烈的鼓點,火熱豪放的舞姿,鼓聲充盈著生命的本真,鼓聲翻騰著人生的苦樂。極富表現力的拍攝角度,極具韻律感的流暢剪輯,解說詞與畫面的准確貼合,讓安塞腰鼓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插上現代傳媒的翅膀,淋漓地表現了其勃發的生命力。如果說《安塞腰鼓》以具象表達、精心營造極具表現力的聲畫場取勝的話,那麼,獲得文藝專題一等獎的《李小超和他的“村庄”》則以其蘊含的深厚理性思考讓人耳目一新。該片主要表現了青年雕塑家李小超的創作成就和藝術理念。李小超以《白鹿原》系列陶塑成名,其后,《一個村庄的記憶》、《百姓》等系列陶塑更是讓李小超聲名鵲起。李小超的作品是極富展示價值的,白鹿原中栩栩如生的各色人物,關中平原上寂靜的村庄,孤獨的老樹,佇立在村口的老人……對於這樣得天獨厚的題材優勢,最省力與最討巧的處理方式就是具象展示,注重視覺刺激的外延。但《李小超和他的“村庄”》卻把整個片子創作的重點更多地放在理性思考的層面,把李小超的作品放在宏大的社會坐標系下去考量:工業文明的強烈沖擊之下,村庄和它所孕育的鄉村文明最終會留下什麼?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去審視、探究李小超的藝術追尋,就有了較為深刻的社會意義。在漸行漸遠的鄉村文明中,李小超的作品不是簡單地感懷與試圖挽留,而是發現與挖掘普通村民靈魂深處的純粹與質朴,表達他們生命中撼人心魄的本真,這是鄉村文化長久浸淫的色彩,也恰恰是鄉村文明的核心價值之所在,也是李小超獨特藝術風格的鮮明標簽。總之,立體鮮活的展示中蘊含對雕塑深邃地解讀與挖掘,增加了《李小超和他的“村庄”》的厚度與高度,使該片兼具人文色彩與理性思考的光芒。類似的作品還有渭南電視台創作的《紙塑窗花》。

該片主要講述了流傳於合陽農村紙塑窗花的前世今生,為觀眾呈現了中國鄉村窗格上立體浮雕的活色生香,並詮釋了這一古老文化“化石”的現代文化價值。以上這些來自古老鄉土的題材,當我們的電視文藝創作者在面對的時候,不是簡單地機械表現或無用地低唱挽歌,而是用現代的傳播理念客觀、理性繼承,剖析留存其符合現代文明的內核,重點刻畫鄉村生活背后人的生存軌跡以及鄉村社會的文化脈絡。這種創作的趨勢令人驚喜,顯示出了電視文藝工作者對傳統文化日漸成熟的心態。

三、讓電視文藝作品幻化出藝術與技術的雙重魅力

電視人一直重視對新技術的使用,而電視文藝的創作更要倚重新技術的表現力,所以每年電視文藝的評獎,都是新媒體新技術在電視中應用的一次集中展現。電視藝術片《陝西申辦第十三屆全運會申辦片》開創性地應用了三維動畫與實景相結合的表現形式,通過光與影的嫻熟運用,藝術地體現了陝西歷史與現實的時光流轉,斗轉星移。獲得廣告節目一等獎的《在一切還不晚之前》,則別出心裁地使用了沙畫這種新的藝術形式,以沙畫獨有的勾、勒、抹這三種技法分別用於點、線、面的美術表現。特別是后期使用了高端的較色方法,使得指法和沙子與底部亮光形成獨特的顏色,給觀眾一種強烈的視覺效果。《在一切還不晚之前》的廣告創意主要表達了環保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意義,說明人為的恣意索取必將讓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遭到滅頂之災。沙畫的質感、內斂的色彩、動漫的效果、看似稚拙實顯趣味的表達手法,特別適合廣告主題的表達。同時,這種符合潮流的創新技術,也會削弱了公益廣告生硬的宣傳味道,使它想要表達的東西更易被年輕的觀眾所接受。這種傳播手法的創新,會使公益廣告的主題不斷被軟化,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越來越多的受眾,從而增強廣告的傳播效果。

日新月異的新技術,必將會帶給我們越來越多的便利,也會不斷豐富電視文藝節目表達的手段。但面對日益劇增的、可供選擇的新技術,也有一種趨勢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那種“為技術而技術”的簡單表現手法,顯然是沒有厘清內容與形式的辯証關系。以上作品的成功之處就在於:用新技術這瓶“新酒”裝了“真酒”與“好酒”。他們這種不唯技術至上,而是能動尋找電視文藝內核與全新表達語態高度統一的清新之氣,理應受到肯定!

在2011年度陝西電視文藝節目的評獎中,我們看到了電視文藝工作者愈來愈向細微之處拓展與延伸的探索。可以看出,當代中國的一個潮流,即日常生活的精致化的空間已經確立,整個社會,尤其是作為社會中堅的中等收入者已經開始領略中國生活中的優雅品味。所以,在這個越來越精細化的時代,電視文藝對於宏大敘事的微觀表達也必然是大勢所趨。我們期待電視文藝工作者精耕細作的努力,能帶來電視文藝繁花似錦的明天!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