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媒體時代廣播節目主持人的培養--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 >>2012年·第12期

淺談新媒體時代廣播節目主持人的培養

張  軍

2012年12月04日15:27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廣播媒體面臨著巨大挑戰和創新。在此形勢下,廣播節目主持人如何通過節目創新,提升自我業務水平以適應新媒體時代的要求,便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今天就新媒體時代廣播節目主持人的培養問題,做一些分析與探索。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廣播主持人﹔培養與探索

一、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傳統廣播注入新鮮血液

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沖擊人們的感官。十年前,互聯網開始在很少的一部分人群中使用。而今天,人們已經完全進入了網絡時代,在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傳播信息的同時人們更樂於通過電腦和手機登陸網絡了解資訊,隨著博客、播客、微博的出現,使得資訊的傳播速度和范圍成幾何增長。在新媒體時代中,人們的生活也隨之發生著巨大的改變。

(一)何為新媒體

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1]。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它滿足了人們隨時隨地的互動性表達、娛樂參與及信息共享的需要,為傳統廣播節目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二)新媒體時代對傳統廣播的影響

1.手機的出現增加了聽眾參與節目的方式

隨著手機的出現,使得廣播的收聽范圍更大,收聽人群更廣。傳統廣播中,收聽人群是以中老年為主,這類人群喜歡和習慣廣播在生活中的陪伴。但隨著手機出現和普及,更多的年輕人可以通過手機收聽廣播,這使得越來越多的年輕一族也加入了收聽廣播的行列,在擴大收聽范圍的同時,也使廣播媒體的伴隨性得以體現。同時“短信平台”的出現也彌補了傳統廣播中隻能通過信件和撥打熱線電話來參與節目的不足,拓寬了主持人與聽眾交流互動的方式。

2.網絡廣播的出現極大拓展了傳統廣播的生存空間

網絡廣播是以因特網為傳媒介質提供音頻服務的廣播。傳統廣播隻能在規定的頻率和發射功率內進行傳播,其覆蓋范圍必然受到制約,並且受眾隻能是單一的順序性接收,轉瞬即逝又增加了受眾接收的被動性。與傳統廣播相比,網絡廣播不受播出時間和播出順序的限制,可以反復點播節目。此外網絡廣播還可以與QQ、手機短信、論壇發帖、熱線電話等多種節目參與方式相結合,聽眾可以通過以上方式與主持人進行交流,以增強節目的互動性和參與性。

網絡廣播的出現,也使得所有因特網用戶都是潛在的聽眾。聽眾的接受方式發生了兩個根本性的轉變,即由線性收聽轉變為非線性收聽,由單向被動收聽轉變為雙向互動收聽。例如“微信”的出現使身處異地的聽眾,可以把自己的所見所聞,第一時間發送給主持人,特別在交通咨詢類廣播節目中,主持人通過篩選把有價值的交通信息在節目中播出,方便路上的聽眾出行。與傳統短信參與方式不同,微信的出現,極大解放了參與者的雙手,隻需動嘴無需動手,這種更加簡便、隨意的參與方式,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聽眾的參與熱情,拓展了聽眾群體。

3.非正常廣播——播客的出現讓一切皆有可能

“播客(Podcasting)”它是數字廣播技術的一種,出現初期借助一個叫“iPodder”的軟件與一些便攜播放器相結合而實現[2]。Podcasting錄制的是網絡廣播或類似的網絡聲訊節目,網友可將網上的廣播節目下載到自己的iPod、MP3播放器或其它便攜式數碼聲訊播放器中隨身收聽,不必端坐電腦前,也不必實時收聽,享受隨時隨地的自由。它可以使“人人皆為(廣播)播者”成為可能,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制作個人的“廣播秀”節目,並可將之上傳因特網進行網絡發布﹔同時,每個人也可訂制自己喜歡的“廣播秀”,並同步下載到MP3等“隨身播”接收設備上,從而實現了廣播制作、傳播、接收的“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任何內容”這一完美理想。

二、新媒體時代對廣播節目主持人培養的探索

(一)專業課程教學訓練應適應新媒體時代的要求

1.加強廣播節目主持人思維與語言能力訓練

語言是主持人思維的體現,新媒體時代下,主持人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去粗取精並將其轉變成主持人自己的語言表現出來這需要在教學中加以重視[3]。隨著網絡語言的流行,不少主持人在節目中過多運用網絡詞匯和語言,使得節目缺乏嚴肅性。語句的本質是結合語言環境和上下文來確定下來的深層次含義[4]。網絡語言離不開虛擬的網絡環境,而主持人在節目中,面對的聽眾並不是一個虛擬的存在,還是活生生的人。這就要求在主持人語言訓練中,應盡可能避免網絡詞語的出現,如果需要使用,可以引導學生換一種方式來表述。

2.廣播節目策劃應貼近聽眾現實需要

廣播節目主持人創新性思維具有獨創性、求異性、敏捷性、靈活性、綜合性等特征[4]。它的思維內容和思維結果與眾不同,表現為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對已知結論和他人意見不輕信,不盲從,並提出獨到見解。實踐教學中應積極引導學生對優秀節目的分析與探討而不只是簡單模仿主持。例如:南京交通台的《智勇在線》節目便是其中成功典范。主持人智勇,語言犀利,並且精通交管法規,節目中主持人通過微薄、短信、網絡論壇等方式與聽眾展開互動和討論,解決聽眾在交通法律法規中遇到的問題,對交通執法部門的一些錯誤判罰提出質疑,在維護聽眾權益的同時還充分行使起廣播媒體對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的監督權利,在提高節目收聽率的同時還獲得了積極的社會效益。

3.廣播節目主持人應加強硬件設備操控能力

如今國內越來越多的涌現出類型化的音樂台、新聞台。從國外廣播業的發展來看,當一個受眾細分的時代來臨的時候,廣播要想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走頻率專業化道路,而頻率專業化要想成功,要麼滿足具有特定需求的群體,要麼滿足特定市場上的群體的需求。這個時候類型化電台就成為這個滿足需求的平台。

例如:江蘇音樂頻率FM89.7有一個特殊的播歌系統——RCS播歌系統。隻要在播出之前先將需要播出內容進行排序,並告知系統此節目的持續時間,即可在需要播出時進行自動播出。同時,歌曲的分享需要有個主線,這就要求主持人在排播歌曲的時候要學會排歌的方式方法,比如快慢結合、中西歌曲比例等等。同時RCS系統會准確的計算出此首歌的前奏與尾奏,為了收聽的連貫性,要求主持人要在最短的時間裡表達最多最准確的內容,這些都需要主持人對RCS系統和歌曲全方位的學習和把握。

(二)廣播節目主持人應重視運用新媒體與聽眾的溝通

手機的普及,大大增加了聽眾與廣播電台的互動,以前與電台主持人的互動僅僅在書信和熱線,現在開通了“短信平台”可以隨時隨地的與主持人溝通。不僅如此,現在的網絡給予電台主持人更大的空間,江蘇音樂頻率FM89.7王丹主持的《音樂早報》,通過節目專屬網絡平台與聽眾互動溝通,申請入此平台的聽眾,早上都會收到王丹的一個貼心提醒,告知聽眾當天的天氣,分享優質生活的心得,以此與聽眾互動。

微博的出現為廣播節目帶來的更多發展空間,主持人開通微博可以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傳播的深度、寬度和廣度。主持人在節目開始前發一條當天節目流程及內容的微博,聽眾可以在后面留言回復,不僅豐富了節目內容,還可以通過提升參與度,進一步擴大節目在聽眾中的影響,拉近了與聽眾間的距離,也使主持人在節目直播中,更具有對象感。

(三)新媒體時代下應提高主持人線下宣傳和自我包裝的意識

在新媒體時代下,廣播節目主持人應注重對自我的包裝,以打造頻率品牌,樹立名牌節目效應。例如:江蘇音樂頻率FM89.7把一年中的12個月份分成了12種顏色,每一個主持人被賦予一種顏色和主題。七月是大學生畢業的季節,江蘇音樂台便由富有青春活力的主持人王彬作為這個月的“代言人”,在這期間不但有王彬錄制的電台形象廣告,他也會出現在畢業生晚會現場,作為現場主持參與到晚會中,使得廣播節目主持人的形象更加真實。主持人通過“微薄”的實名認証,也可以為節目聚攏人氣,聽眾與主持人及聽眾與聽眾間的相互關注,使微博成為了媒介資源平等,話語權力均衡的傳播媒體,提升了主持人的社會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石磊.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2] 馮廣超.數字媒體概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 吳郁.主持人思維與語言能力訓練路徑[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4] 陸錫初.節目主持藝術通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