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別讓微博變成一顆定時炸彈--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八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別讓微博變成一顆定時炸彈

——論微博之教化觀

付  敏

2012年12月06日14:32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內容摘要: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微博已經毋庸置疑的成為其主力軍。用戶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去瀏覽大量信息,這些信息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教育類微博(包括名人名言、生活感悟、心得體會)大都得到極高的轉發量,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用戶的價值觀,同時也為用戶提供可用的價值信息。因此,本文將從教化層面,來闡述微博的影響力和巨大能量。

關鍵詞:微博 價值觀 教化作用

在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微博逐漸成為了大眾娛樂消遣的工具之一。它因其獨特的手機客戶端連接方式,使用戶方便快捷的發布信息,推動了信息大爆炸時代的到來。截止至2011年,中國大陸的微博注冊用戶已突破兩億①,在這近上億的用戶群中,一些名人和機構單位往往比普通用戶獲得更多的關注度,並且也具有更強的傳播力。不同的人代表著不同領域的聲音,例如,娛樂明星的微博,大都關注自己身邊的生活小事,滿足了粉絲們的窺隱心理﹔企業名人或傳媒機構的微博,大都關注當前社會時事熱點,並通過微博發表自己的評論,而這些觀點也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普通大眾對於事件的看法。例如,2012年7月15日,創意工廠CEO李開復在新浪微博中發布關於“大校長周其鳳回瀏陽慶祝母親90大壽 長跪在母親膝前”這一事件的評論:“對老人來說:長跪不如常探,用錢不如用心,記者不如記著。”瞬間引來4044條轉發和1982條評論,網友們大都表示贊同李開復的這一說法。可見微博的教化作用不可小覷。

一、使受眾收益並發生思想行為的改變即為教化

“教化”一詞中,教,指教育﹔化,指感化。即教育使人明理、感化。教化的最終目的便是使受者成為一個“文化的人”。而如何建立教化觀,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

?內容使受眾信服。2012年7月21日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在微博上發布何為大國崛起的120字微博,在一天之內瞬間被轉發5149次,其中還不包括二度轉發得數量。能得到如此高的關注度,很大程度上是該內容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

而這裡所說的信服,並不等同於一味服從。微博不是教科書,不是規章制度,受眾可以提出質疑或者表示反對。就像當李玫瑾教授在為藥家鑫犯下慘無人道的行為所辯解為僅僅是“鋼琴的重復動作”時,一夜之間引發了巨大的聲討浪潮,她本人也因此承受著這扑面而來的輿論壓力。

?具備豐富的知識。教化本身隻有在傳播者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才能具有教育作用。但與傳統教育不同的是,微博更具有選擇性,單純的用生硬的語言進行說教,會造成受眾強烈的抵觸感。因此,將復雜難懂的知識深入淺出的進行傳播,才會更具有影響力。

?符合既定的規則。隨時隨的與他人分享當下的心情,一直是微博所具有的獨特魅力所在,因為它很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公眾對於言論自由的渴望。但自由並不無邊界,遵守網站擁有者所指定的規則,是對發布者最基本的要求。

二、價值觀左右了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即為微博教化力的表現

?如何判斷是否具有教化力

判斷一個微博是否具有教化力,並不完全取決於發布者本身的粉絲數,這條微博的轉發量、評論數、被瀏覽量。因為價值觀本身不可量化,數字僅僅是一個數據參考,而教化力所產生的作用往往是潛移默化的。隻有當微博文字對閱覽者的意識行為發生了改變,哪怕是很細微的變化,都說明了閱覽者接受了所傳播的信息,証明了教化力的存在。

?微博所引發的教化力量

大自然保護協會董事長馬雲在2011年7月12日發布了一條何為“真正的自由”的一條微博:“人生最大的自由不是想干啥就干啥,而是想不干啥就不干啥!奧巴馬約您下午去白宮喝茶談心,您說:〝喲!下午約了幾個朋友去釣魚,木有空〝這才是自由!”立刻引來了8000多條評論。有人提出了反對,稱不切合實際,這只是幻想的假設條件和結果﹔有人稱贊這句話的經典,准備當做收藏﹔有人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分析此語﹔有人一邊在稱贊一邊在抱怨當下的社會無法實現﹔有的人沒有進行評論,只是默默的轉發。表示稱贊的,在讀完這句話后明白了真正的自由,人生苦短,沒有必要花時間在自己不願做的事情上。表示反對的,更多是考慮了實際,在職位沒有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是沒有資格談自由的,因此他們大都會選擇更加的努力,去獲得這種自由。而表示中立的,我們暫且理解為是以上兩種各佔一半的態度,通常他們會活得比以上兩種人更加的糾結,內心矛盾的沖突更加激烈。

分享到:
(責任編輯:宋心蕊、趙光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