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語權多元化時代主流媒體的把握【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2年11月下

話語權多元化時代主流媒體的把握【2】

劉鵬飛 邱海理

2012年12月06日14:35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主流媒體要在新聞功能上達成職業共識

在中國,主流媒體既是 “社會公器”,又是治國理政的重要資源,被賦予了更多的歷史責任和現實擔當。這就要求主流媒體在“導向是根本,真實是生命”這個大前提下,以人性的溫度、專業性的角度、建設性的尺度和負責性的態度,去涵養公眾理性、化解社會矛盾、激發公民責任、引領社會文化、推動文明進步。

做好社會情緒的“穩壓器”。構建和諧社會除了經濟、政治、軍事的要件以外,總是以文化思想層面的核心價值觀的廣泛認同為前提的。作為文化生活的重要影響力量,主流媒體必須樹立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在多元中立主導、多樣中謀共識,引領並張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要體現批判性,更要顯示建設性﹔既要直面利益糾葛和階層分化,更要引導理性化的對話、化解情緒化的對抗﹔既要大張旗鼓地維權,更要有意識地維穩,自覺做社會情緒的“穩壓器”,而不是社會傷痕的“撕裂者”。

奠定“建設性”的新聞總基調。“穩中求進”是中國當前改革發展的總基調。新聞工作也應該有自己的總基調,那就是樹立“建設性”的新聞思維。所謂建設性新聞思維,就是媒體在新聞素材、報道角度、社會立場、感情傾向乃至於語言色彩的選擇上,要以是否有助於正本清源、統一思想、解決問題、推動實踐為行為標尺。

建設性的前提是理性,就是要求媒體在心態上保持積極,在整體上把握細節,在趨勢上把控方向。對待輿情關切而有所保留,開展批評尖銳而有所克制。既要從執政者的角度進行觀察,又要真實反映老百姓的利益訴求,以理性平和的主流聲音,打通兩個場域的話語溝通渠道。

關切民生重大問題。在協調社會各方利益的同時,嚴重關切公眾的核心訴求,是主流媒體責之攸歸,也是生存法則。

有矛盾才有關注,有關注才有影響,有影響才有話語權。2011年《人民日報》的評論以人性的溫度、觀點的深度、時評的速度,關注沖突中的公民權利,關切變革中的個體命運,捍衛中國社會的基本價值,諸如《人沒了,發展還有什麼意義》、《打破房價“屢調屢漲”怪圈》、《建好保障房也是政治責任》等一系列文章,理性剖析社會思潮,正視國計民生的難點痛點,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充分彰顯了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

要有大國思維和手段。面對復雜的全球輿論環境,中國主流媒體要有大國思維,在關乎民族利益和國家形象的問題上發出自己的最強音。

2012年初,美國公共國際廣播電台王牌節目《美國生活》播出了某大陸台資企業所謂“血汗工廠”內幕,不實內容有工人中毒、童工關節變形等。《紐約時報》、美聯社、MSNBC、HBO等知名媒體也跟進報道推波助瀾,並波及到了國內。遺憾的是,國內主流媒體既缺乏新聞論戰意識,又缺乏主動作為。

正視網絡輿論的積極力量。《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6月,我國網絡新聞用戶規模達3.62億,使用率74.7%。中國社會科學院藍皮書指出:在中國13年來210起重大輿論事件處理中,網絡輿論在近七成(67%)的事件中起到了推動政府解決問題的正面積極作用,這在2011年尤為明顯。可以說,網絡輿論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積極力量,雖然其中有不少消極因素。如何借助網絡實現更有效的輿論引導是主流媒體的當務之急。

首先,不能簡單的意識形態化處理。網絡輿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維視角和海量資訊,使我們能夠如此近距離地把握社會脈搏。視而不見、充耳不聞那是自欺欺人﹔唯我獨尊、固步自封那是自我放逐﹔自說自話、堵塞言路那是“偽主流化”。隻有與時代同呼吸、與人民共命運,才能打造出有中國特色、有時代氣魄的當代中國的主流媒體。

其次,主流媒體要發揮好內容優勢,大力推出網絡(包括移動網絡)新媒體業務,比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報、數字電視、移動電視以及桌面視窗、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當好網絡等新媒體的內容提供者,引導網絡等新媒體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分享到:
(責任編輯: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